苗栗是「酒甕的故鄉」,日治時代開始,苗栗就擁有製作陶甕的技術,加上苗栗土礦耐高溫,燒成容器質地堅硬、孔隙均勻,適合製作酒甕,釀酒較不易揮發,全盛時期,苗栗供應公賣局九成的酒甕。銅鑼鄉有一家生產大酒甕的窯廠,承接公賣局的訂單二十七年,直到兩年前,不敵大陸進口的酒甕,才改為供應私人酒廠或是釀醋業者使用,除了生產實用甕缸之外,也漸漸轉型文創發展。老師傅熟練地揉著陶土,再把這些土一層一層接合,陶甕在老師傅的手中隱然成形。

<不要一邊比較厚一邊比較薄這樣。(要把它保持到一樣),對 一樣,平均。>

陶甕厚度控制,全靠老師傅徐鑫昌四十多年的經驗,以及手感力道。

<(要很用力喔),要喔,這沒用力沒辦法,要用很大力>

製作過程中,老師傅拿著尺量甕口尺寸,要讓每個甕的規格大小相同,雖是手工製作卻不輸機器的規格化。

<沒尺寸,等一下,一個大一個小>

之後還得經過五到七次的拍壓塑型。老師傅繞著甕的體坏走,抓出甕的口徑邊緣,這些全是慢工出細活的硬底子功夫,一位師傅,一天頂多只能完成兩個陶甕粗坏。

[製陶師傅
徐鑫昌]
它的底層就這一段,這要擠坏擠到這上面,第二道,早上我做這個,還要做一個口徑邊,第三段,才可以一個完成。要給它乾,乾的時候打花紋,花紋打起來就完成了,不是一下做起來,不容易,不是一下做起來。

製作傳統陶甕並不簡單,老師傅製好的粗坏陰乾後還得上釉,然後再風乾,不僅過程繁複,還耗時費力,光是一般大小的陶甕就要兩人合力搬上檯子,才能入窯燒製三十幾個小時。

[窯廠業者
張世浩]
一開始實驗的時候(瑕疵品)就比較多,像現在可以,可以燒到九(六)成。

這家在苗栗銅鑼的窯廠,是國內少數生產大酒甕的窯廠,這些大酒甕,每個高145公分、甕口直徑90公分,容量500公升,是一般陶甕的三倍,製作不易。

[窯廠業者
張世浩]
(像這麼大的酒甕),(只有你們做得出來)?對呀,現在台灣就我在做,不過現在被大陸進口的(打垮),這兩年來,現在被大陸進口(打垮)我們就沒做了。

這家有五十年歷史的窯廠,承接公賣局二十七年的訂單,嘉義酒廠、龍泉酒廠的酒甕,都出自這裡,不過這兩年不敵大陸業者低價競爭,悄悄退出公賣局市場。

[窯廠業者
張世浩]
以前公賣局裝的是,裝紹興酒是28公升,後來做的時候就做那個1公石,100公斤就是裝玉山高粱的,後來做2.5公石,裝高粱酒,這個5公石的,800公斤的,就是裝玉山高粱,它可以裝三年、六年、九年、十二年,十二年就頂級的啦。把它釀好了再封到小甕裡面,再販售到市面上。

少了公賣局的訂單,窯廠的陶甕改供應私人酒廠,或是釀醋製醬油的業者使用,甚至轉型,慢慢走向文創美學的路線。

[窯廠業者
張世浩]
現在就往文創方面去做,現在我做很多陶版,還有將甕做成鏤空做這樣的裝飾這些。

像這個超大的陶甕,就是為建設公司量身訂做的庭院擺設,增添豪宅的非凡氣勢。

[窯廠業者
彭秀梅]
本來我們做公賣局那麼大的(酒甕),沒有接訂單以後,我們就想說,把早期,我們的像穀倉那些(造型)拿來做最大的(甕),算是台灣最大的,給一些豪宅做景觀設計的部分,不然我們就,可能是現在比較不好做了,我們就要往文創方面去做。

[製陶師傅
徐鑫昌]
像那麼大不好做,(為什麼不好做)?它大,它的收縮力比較危險,還有燒的時候也有(風險),那麼大怎麼燒,你看看,一台車只能放一個而已,兩台車只能放兩個而已,所以價錢沒有高一點怎麼賣呀。

窯廠主力師傅徐鑫昌已經七十多歲,手擠坏功夫一流,擅長超大甕缸製作,如今幾乎找不到年輕一輩有此能耐,也使得這項傳統工法成了即將失傳的手藝。

[製陶師傅
徐鑫昌]
辛苦喔,整天在出力哪裡不辛苦,辛苦的,很苦,對啊。你看做到滿身大汗。那個年輕人看到,那麼大,他都嚇死了,他哪還要做。

[窯廠業者
張世浩]
這個第一個就是,因為是粗重的工作,請不到人工,還有現在的師傅大部分都已經老了,年輕人比較不願意學,做下去就比較辛苦。以前像我這樣窯廠在苗栗有十幾間,現在只剩下兩三間而已,因為這樣的手藝要學很久才學得會,普通的年輕人沒這樣的耐心去學。

[窯廠業者
彭秀梅]
傳統產業,其實我們很想要再把它傳下去,我和我先生最主要是說,這樣的手藝學起來,以後慢慢傳下去,不會說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是大陸進來的,應該是本土的東西有台灣的感情,我們就是說,我們的東西,祖宗的東西還是要留下來這樣。

一個個質樸溫潤的傳統甕缸,立在窯廠前好不壯觀,雖然苗栗「酒甕故鄉」的盛景不再,老師傅的傳統工藝與窯廠濃濃的人文故事,卻依舊耀眼動人。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