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客家電視2005年大戲戀戀舊山線片段 就讓人對鐵路舊山線風光 引發無限陶醉嚮往 尤其雲霧飄邈的悠悠山城 濃郁懷舊的靜靜小站 怎麼看都是這麼唯美動人

1908年全線通車的台鐵山線 從竹南出發之後 沿途經過造橋 豐富 苗栗 銅鑼 三義 泰安 后里一直到彰化 不過當鐵路在苗栗地區 跟著無數隧道高山穿梭同時一連串的驚豔與美景 也就從此展露無遺

山線鐵路南下第一站的造橋火車站 過去以負責這個地區對外物質轉運為主 民國60年代 火車站每天裝卸本區特產「台灣紅瓦」和「木炭」銷往全台灣 數量都要近百噸 景象繁榮一時 1936年重建的火車站 還曾經是全台第一座混凝土建築

[造橋站站務員
徐福明]
當時天皇太子要來
要來之前就蓋這
第一座水泥建築車站
要讓這太子來
要去汶水礦場之前
看看台灣人這麼會經營
蓋出這麼好的建築
讓他用五分車
送到汶水礦場參觀

曾經吸引天皇太子參觀的造橋車站 是台灣鐵路建築標準型設計 平頂式水泥長方形格局之外 細心講究的迴廊廊柱 售票口小而美的典雅風格 讓往後各地車站都陸續比照興建 也突顯出台灣老火車站建築美學

夾在苗栗造橋之間 看似體面的豐富車站 卻空蕩蕩的毫無旅客 關閉多年的售票大廳 幾乎荒廢的地下通道 很難想像西元1903年就設站 配合山線雙軌工程 向東移了二十五公尺的車站 因為過去搭車量頻繁 民國79年還重新建造站房和月台 站在月台甚至可以看到整個新港地區和南苗栗市景 視野非常寬闊 只是隨著鐵路山線雙軌工程完工加上人口外移 88年8月15日也改成無人招呼站 景象急速蕭條

雖然規劃中高鐵苗栗站 就選在豐富站北面二百公尺處 而且兩站建築體也會共構 一但高鐵在這裡正式營運後 豐富站將扮演極重要的轉運角色 但眼前逐漸頹廢的月台 運作幾十年的車站 如果能再規劃利用 或許不會這麼孤單 呈現出另一種風味

1903年通車 1945年台灣光復後 因為舊地名三叉站不雅 1955年跟著鄉名改稱「三義站」沿用至今 由於地勢和地形之關係 三義每年的秋冬都有濃霧滯留 因此有「台灣的霧都」之稱 而山坡地早期多種植樟木 因此生產出聞名遐邇的三義木雕 由於栩栩如生而且具藝術價值 三義火車站內無論月台候車室都能看到三義木雕 凸顯地方特色

山線鐵路進入三義後 除了在地木雕特色讓人印象深刻 火車從三義站出發後 也開始進入台灣縱貫鐵路高海拔地區 由於往南行駛到台中之間 地形高低起伏越來越大 民國87年截彎取直的新山線 雖然風光遠不如舊山線 但卻大大縮短苗栗台中行車時間

艱辛的新山線工程完工 讓另一頭台中的新泰安車站 現在顯得宏偉壯觀 尤其全台灣唯一高空月台 當列車呼嘯而過時 從遠方看起來 讓火車有騰雲駕霧快感 許多遊客因此還會特地搭電梯 登上五層樓高的月台 眺望大安溪河谷風光

[泰安站
徐站長]
看夜景也有,最主要就是,這裡前面可以看到整個火焰山風景,綠地很寬一望無際

新穎的空中泰安車站 讓山線鐵路進入新的里程碑 不過想體驗真正山線之美 當然要轉個彎 前進已經走進時光隧道的舊山線

已經停駛的舊山線 沿途從三義經過勝興到台中泰安 除了鐵路兩旁山城迷人 鐵道、車站、隧道還有橋樑 都是舊山線最美的地方 而風光明媚 高山河流相伴之外 其中舊泰安火車站在民國89年 不但被列為台中縣縣級古蹟 更在客家電視戀戀舊山線劇中 成為最重要的場景之一

就像老電影一般的場景 即使喧囂的火車聲不再穿梭泰安老街 但這座1935年重建的西式建築 不管是車站大廳 還是旅客搭車經過的防空洞地下道 在在突顯車站典雅設計 雖然87年9月23號配合新山線工程 舊泰安車站走入歷史 但歷史意義加上懷舊風盛行 假日眾多的參觀遊客 已經讓老車站慢慢重生 一但修復工作全部完成 安靜的泰安 或許又是另一個熱鬧觀光景點

不只老車站讓人迷戀 位在舊泰安車站往北不遠處 這座連接苗栗縣三義鄉和臺中縣后里鄉 吸引無數鐵道迷的大安溪鐵橋 也是舊山線鐵路重要景點之一 全長637公尺 有10孔KS-15的花樑鋼橋 矗立在大安溪上 不只是交通要道 更是一種鐵路藝術

舊山線鐵路之所以美 美在它的河谷交錯群山繚繞 而群山繚繞的美 更在於其間山中小站 尤其全台灣年代最久遠的木造車站 以及海拔四0二、三二六公尺 台灣鐵路最高點的勝興 更是舊山線名聲最響 最多人流連忘返的懷舊火車站

民國一年落成的木造車站 整幢建築沒使用一釘一螺 全部都以福州杉為建材 民國前五年時 原名十六份信號場 還只是號誌站 平常不辦旅客業務 只辦轉運列車交會等事務 後來西元一九三0年起 才改成有旅客上下車的站 不過可別小看這個安靜小站 當年舊山線黃金時期 這裡負責轉運的貨物 包括大湖、 卓蘭 地區農產品 幾乎銷路遍及全省 當時勝興站盛況 可以說是人山人海 小販日進斗金

除了山中小鎮繁華歷史 這些特殊屋簷以及車站樑柱設計 傳說才是勝興站興盛一時 歷經民國廿四年「新竹台中大地震」 八十八年「集集大地震」天災後 仍然堅實不摧 「鎮站避邪」的大功臣

<聲音來源>
[舊山線文化協會
解說員 李晉瓊]
這裡地理比較險惡,當初要建這車站的時候,所以日本人就來建造一些鎮站避邪措施,鋸齒狀的屋簷,像鋸子的牙齒樣子,再下來這柱子,撐住這屋簷的地方,有這柱子,柱子支撐的地方,有一個像米狀的支撐物,那中間是一個小小的八卦,再下來這同樣是尖茅狀的東西,這些東西當初就是為了鎮站避邪,為了避邪所做的措施

傳說終究只是傳說 集合先人智慧、技術與藝術 這座台灣最久的日式木造站房 歷經九十多年寒暑 卻還能保存原貌 已經是老式車站保存的成功典範

台灣最具文化保存的車站 在一九九八年九月廿三日晚上九點 新山線通車前 還是正式走進歷史 再多的不捨也只能像就山線一樣 靠記憶回味 靠歷史追尋

採訪/撰稿 謝佳凌
攝影/剪輯 陳志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