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似乎已沒有那麼令人嚮往,不少年輕人回歸田園,想要更踏實地踩在土地上,體驗真正的「成果」。然而許多青年農民帶著他們勾勒的美好藍圖,踏入農業後,不僅發現並不如想像中順遂,還困難重重。休耕地那麼多,有農民卻連要承租農地都不斷碰壁;有農民則認為自己當初太天真,沒有先想好收入來源;或是才發現要種不難,難在銷售,但政府在這點卻缺乏整體的規畫,農民單打獨鬥實在是太累了。一起來認識一群返鄉務農的青年農民,了解他們所遇到的困境。大家午安,午安,午安,很開心,今天大家在下午這麼熱的天氣,來到深溝村,一起來收割。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是台灣最年輕的政務官,歷經選舉失利,卸下政治明星光環的羅文嘉,回到桃園新屋老家務農,種有機稻米,2012年還接下水牛出版社,創立水牛書店,以社會企業理念經營,收入用來支應偏鄉學童英文班費用,希望用教育弭平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不過,鄉下書店賺不了什麼錢,於是羅文嘉去年底在台北開了第二家書店,複合式經營,用城市書店來養鄉村書店。一起來看這樣的社會企業,如何試圖串起城與鄉。上台朗讀英文故事,搭配簡單的圖文道具,這些國小學童展現三年來學習英文的成果,雖然略帶緊張、表現羞澀,不過從零開始,能夠表現如此,家長、老師已是滿滿感動。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古老的印地安文化中,會透過觀察動物的足跡,和山林的變化,順著自然的規律,尋找出獵物和適當的資源維生,印地安人稱這項技能為「追蹤」,美國野外求生專家湯姆布朗,更成立學校專門傳授這項與自然共生的先民智慧,吸引各行各業的人士參與。2012年一位來自台灣的放射師李後璁,追隨湯姆布朗的腳步,放棄穩定的醫院工作,離開都市生活,飛到位在北美洲荒野中的追蹤師學校,從生火、偽裝開始,學習與自然界和諧的共生方式,也改變了他對人生的看法,找到生命的熱情與方向。[追蹤師
李後璁]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去靈魂之窗的痛苦,我們幾乎無法想像,人生遭遇這樣的噩耗,卻還能不斷往夢想邁進,更是令人佩服,但這樣的韌性同樣難以想像。28歲的張哲瑞,高中時期視力無端受損,眼前的世界日漸模糊。這樣的打擊,讓他一度封閉自己,但他的奶奶一路以平常心支持陪伴,是親人也是生命的貴人,張哲瑞努力走出來,唱歌、跳舞、主持樣樣來,他還為自己取了「小花」這個綽號,讓大家記住他來自花蓮,要用表演帶給大家感動與歡喜,並且鼓舞更多人,要勇敢打造自己的夢想舞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行政院去年底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確立「境內關外、前店後廠」方向,劃設九個示範區,簡單來說,就是在國境內劃設專區,排除在關稅領域之外,無論是原料、零件、半成品或成品進出這個區域,都是零關稅,包括管制的中國830項農產品。最近政府用花生做案例,以「好事會花生」做為政策說帖,但是花生農與學者卻很擔心,中國花生占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一,一旦低價進來,不但打擊國內的花生產業,未來的MIT還可能真的只是在台灣製造,原料卻不是台灣的,而且,既然要做示範區,為什麼不像竹科,先從一個點做起,高達九個或以上,還叫示範區嗎?貿易開放是擋不住的潮流,但似乎總是政府信心滿滿,農民憂心忡忡。今天的專題,我們就以花生為案例,了解花生農的想法、花生產業受到的衝擊,以及政府如何未雨綢繆。這有很多,今年花生(因為)下雨,就會有(黑)點,黑點的,就要挑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農業人力不足、高齡化、土地利用不夠完善,加上貿易開放的潮流,面臨內憂外患,為了要創造台灣農業價值並且找回人才,政府透過各種方案吸引、輔導青年從農,這些方案大多是教年輕人如何耕種,不過高雄市農業局去年提出「型農培訓班」計畫,不教生產教生財,也就是教行銷策略,如何將農產品創造出新的價值,更透過六級產業整合,提升這群年輕農民的競爭力,接下來就帶大家來看這群型農如何被打造,如何跳脫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一位位型男美女笑得燦爛,與自家農產品一同入鏡,這些二、三十歲的年輕農民,脫下平時耕種的工作服,搖身一變成為高雄農業刊物的模特兒,讓人眼睛為之一亮==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彰化的芽芽,蕭雅雯,三年來在台東免費教孩子畫畫,紙筆等材料,也全都由她提供。她去過台東超過30間小學,就連蘭嶼都去了三次。孩子在明信片上作畫,完成後可以自己帶回去,也能販售,一張40元,所得一半是小朋友的,另一半則累積來買下一次畫畫課的材料。芽芽希望藉由畫畫的過程,讓孩子學會用心做好每件事,創造自己的價值。而每一張獨一無二的明信片,也讓原本陌生的旅人,和台東的孩子有了連結,每週都有好幾張明信片會被寄去國外,給了小朋友莫大的肯定。芽芽希望可以存錢買一台畫畫車,能夠深入其它更偏遠的學校,也希望未來會有新夥伴加入,一起來完成這個計畫。彩色筆、書全裝進袋子,奮力扛上機車,連腳踏板都占滿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正元用色大膽又鮮艷,結合抽象與現實、也融入台東原住民元素,他說,畫了二、三十年,還在尋找新的事物、新的感覺。曾正元的工作室去年底進駐到已經廢站的馬蘭車站,車站外的舊鐵道現在規劃為自行車道,不過車站幾經外包經營簡餐店、咖啡館都不成功,曾正元接手後重新整理、彩繪外牆、整理周邊環境,把車站打造成台東一個新的景點、小型的藝術空間,吸引許多遊客停駐,讓這個閒置的舊火車站,又有了新生命。唱著阿美族的馬蘭情歌,打扮獨具風格,他是曾正元,台東成功的客家人,也是畫家。鐵道、月台依舊,但這1922年設立的馬蘭車站,隨著南迴鐵路通車、台東舊站到新站間的路段停駛後,也跟著廢站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科技發展,以往一直想要挑戰自然,後來漸漸修正這樣對立的關係,也越來越多新科技是以大自然為師。近年來,一項所謂的「仿生科技」發展成為全球的新興產業。仿生科技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魔鬼氈,一片是很多的小勾勾,一片布滿了小環孔,兩片結合就可以緊緊卡住,這是1948年一位瑞士工程師,從夾克上沾滿咸豐草針刺獲得的靈感。另外像抗反射的太陽能板,是模仿昆蟲的複眼。而在農業領域,近年來也開始發展「仿生農業」,有機農業愈來愈盛行,顧到了品質,卻無法穩定供應龐大人口所需糧食,還是得依賴慣行農法來滿足量!科學家與生物學家尋求質量兼顧的新科技與新農業,開始師法自然,包括我們曾介紹的魚菜共生,也是一種師法自然,讓資源循環的概念。仿生農業是什麼?與有機、植物工廠又有什麼不同?來看我們的深度報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到恆春半島是去海邊玩,其實半島還有不一樣的玩法、和許多大家不知道的祕境,甚至是客家故事。緊鄰太平洋的滿州鄉,位於恆春半島的東邊,境內的南仁山、欖仁溪、和廣闊的盤古拉牧草草原等等,有美麗的景緻、豐富的生態。滿州鄉近來發展生態旅遊有成,藉由在地人的帶領,遊客能深度探訪,發現不一樣的半島風情。講到滿州,一般人並不會聯想到客家,而從恆春鎮要往滿州鄉的屏200縣道旁,卻有一座敬聖亭,已經靜靜矗立了一百多年,原來早在清朝就有客家人入墾滿州、落地生根了,這麼不一樣的滿州故事,帶您一起去認識。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