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壽豐鄉豐田地區出產的豐田玉,又稱為臺灣玉,5、60年前玉石產業蓬勃發展的時代,曾經為臺灣賺進大把外匯,然而隨著出土文物發現到,早在史前時代,臺灣玉就已經被拿來應用在製作玉環、耳飾等等,一塊臺灣玉,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一起來看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我們外觀這樣看是不是都差不多,那我用燈來照之後,這邊光是不是比較多一點。
手電筒一照,透亮的玉石呈現迷人的光澤,這就是臺灣玉。
我們要的是,像這樣比較剔透的部分來做,比較有機會把漂亮的成品做出來。
花蓮縣壽豐鄉是臺灣玉的產地,經過板塊運動、地殼擠壓等因素,造就了臺灣玉的形成。
[花東玉石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儀傅]
就是說,它是透過我們岩漿的噴發,把透過這個熱溶液效應,把我們地質裡面的物質,把它融合在一起,要產生玉石並不是那麼簡單,要有那麼多的條件。
說起臺灣玉的發現,1917年日本人就在原荖腦山中發現石綿礦,二戰期間石綿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於是日本政府投入資金、設備,擴大開採,而和石綿共生的臺灣玉,當時則是被當成廢石丟棄。1956年,當時還是學生的成大教授廖學誠,來到中國石礦公司的礦區調查,就在河床上發現了漂亮的綠色石頭,他除了帶回去分析之外,也送到香港鑑定,確定他撿到的是臺灣閃玉,具有高度經濟價值。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莊介瑋]
緊接著我們中國石礦公司,就從石綿開採,慢慢的轉移向豐田玉開採,那這邊就有呈現很多的各式各樣的老照片,就是我們跟這邊的一個居民,叫周素雲小姐,所徵集來的,因為她的先生跟她的公公,都是在中國石礦公司那時候上班的礦工跟工程師這樣。
一張張老相片,記錄下礦區的樣貌,也重現了豐田地區的歷史發展,和花蓮礦業的輝煌過去。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莊介瑋]
他們在當時就是在探礦,因為其實豐田玉它不是說,一整個礦山全部都是豐田玉,這個礦脈是非常錯綜複雜的,所以這個老的礦工,他們其實有一個經驗法則就是說,你要找到豐田玉呢,先找到石綿,因為石綿跟豐田玉,我們現在知道其實它是一個共生礦。
找到石綿,臺灣玉就不遠了,而開採時的安全加固,也是必要措施。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莊介瑋]
礦口其實它就是一個ㄇ字形的形狀,它會用木頭去把它做一個固定,因為如果純粹只是一個礦口的話,你隨時都有可能會因為,他們在開採用炸藥的方式去炸的時候,有可能震一震,砰!就崩塌了。
挖到玉石後,再利用流籠把玉石運送到山下。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莊介瑋]
山上跟山下都要各有一個流籠頭,那這樣才有辦法用纜車的方式去接送,那他們除了接送礦石之外,其實山上也會有一些農作物,所以可以看到旁邊這邊這個就是生薑,他們也會一併的送下來這樣子。
根據考古博物館調查,大約1965到1975年間,臺灣玉的開採量達到巔峰,除了有採礦權的公司之外,許多居民也會到山上撿玉石。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莊介瑋]
礦工把石頭敲一敲,然後挖出來之後,他們覺得有的沒有必要的,或者是比較小塊的,他們就放到旁邊去,就是堆棄、廢棄,所以那時候有很多,我們整個豐田地區的居民呢,他們就會徒步的爬上山去背石頭。
你一開始先把石頭放上去,然後綁好繩子之後呢,把它立起來,然後再用背這樣靠著,然後再慢慢的把它給扛起來這樣子,所以途中你如果要休息的時候也是一樣,就是先讓它跪在地上,然後再放下來,那這就是背板的功能,那當然他們除了背板之外,如果你今天在山上,你可能過午,你就要帶那個飯包這樣子,然後如果是晚上,那當然就要帶手電筒,或者是頭燈。
上山的這趟路其實非常危險,但因為收入不錯,大家還是趨之若鶩。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莊介瑋]
那個時候大概民國五、六零年代的時候,一個公務人員可能1、2千塊的一個月薪水,可是你如果今天背一個石頭,一個石頭賣300塊,那你上去好幾趟,那一個月就,可能又好幾萬這樣子。
當時光是豐田地區,就有7、80間的磨玉加工廠,尤其戲院、旅館林立,熱鬧非凡。
[花東玉石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儀傅]
所以當時豐田的物價超高的,花蓮市的一碗那個,以前叫做什麼什錦麵,那個麵什錦麵,一碗5角,可是在豐田地區要1塊5,對,而且花蓮大部分的計程車,都在豐田地區,對,所以那些玉商就是日進斗金。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莊介瑋]
家裡只要有一台這樣子的砂輪機,然後旁邊就有一張小凳子,然後可能一些盆子啊,然後一些玉石,你就可以這樣去研磨。
當時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在磨玉,就連小朋友也把玉石拿來當玩具。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莊介瑋]
他們不是只有彈珠,或是什麼竹筷槍啊,他們還有這種東西可以拿來玩,他們就是可以怎麼玩,就是比如說拿來當輪子這樣子滾啊,然後女生可能就拿來當跳格子的那個,跳房子的棋子。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豐田過去的風華,花蓮縣考古博物館特別策劃的《石綿山下的玉礦軌跡—臺灣玉近代產業歷史特展》,更和社區結合,在展前做了許多的田野調查,也發現玉石產業,客家人其實參與很深。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長 温孟威]
我剛來的時候,大概就是會去拜訪村落的人,然後他們就跟我說,你們為什麼要做考古館呢,應該要做豐田玉的文化館這樣子,民國差不多70幾年的時候,就開始沒落了,那可是還仍然是有一些部分的村民在做,然後我們是希望說,能夠把這個產業的,就是從日本時代,他們那個做石綿礦,一直到當代的豐田玉的產業,做一個歷史的回顧。
發現豐田玉是這100年內的事情,但其實早在史前時代就有玉器的使用。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長 温孟威]
這個豐田玉,史前時代的人,他其實在那個時候,因為豐田玉他磨一磨,會有綠色的光澤,所以它就變成一個那時候的流行商品,然後它那個流行的時代,大概從距今3,500年,一直到將近距今2,000年這個中間,有1,000多年的時候,在整個臺灣都是有流行這個豐田玉,把它做成裝飾品這樣子。
這些裝飾品不只交易到全臺灣,甚至還交易到菲律賓和越南。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長 温孟威]
這個其實是我在中研院工作的時候挖的,這一個其實是玉耳飾,它其實是一個耳環,你看它中間有一個切口,它其實是戴在耳朵上面的。
這些出土的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而回到近代,因為採玉熱潮,豐田還曾被人形容是「東部小九份」,當時都是拚外銷,只是許多工廠沒有管控品質,造成豐田玉的榮景,延續並不久。
[豐田玉師傅 姜錦源]
做生意,一定要實實在在,實在,才能長久啦,你如果隨便就出去,外國人沒有那麼好騙啦,做一次而已,沒有用。
75歲的姜錦源,1973年退伍回來後,看到豐田玉的盛況,就一頭栽進臺灣玉加工,一做就超過半世紀,更一路見證玉石產業的興衰。
[豐田玉師傅 姜錦源]
你做外銷,當時就被人惡意賴帳,想到就會心痛,我們做得要死,交給貿易商,後來他跟你跳票,跳票,回來你還是要生活啊,你要怎麼辦,所以他會跟你處理,3成處理,10萬元拿3萬元,所以有人被人惡意賴帳,後來就慢慢的放掉了,因為你沒有本錢了,山上開出來的玉也不漂亮了,所以慢慢的就,一個產業流失掉。
10幾年前,姜錦源本來也想不做了,剛好遇到政府在推一鄉一特色,加上花蓮石材中心的幫忙,他才慢慢的把加工廠轉型成DIY工坊。
像這塊很漂亮,有沒有看到,這邊幫你切一刀,這邊需要拋嗎,不用,就看原味,這個回去用那個刷子刷一刷就好,這應該是這樣子給你看到的,對啊,這要切,切給它平,這樣就很像了,所以這邊的材質是什麼,這種有的卡到,你有沒有看到亮亮的有沒有,就是陽起石,陽起石,就個是片岩,都是片岩,這邊是片岩,有沒有看到。
也有人是自己撿到玉石後,來到工坊尋求師傅的協助。
[遊客 徐先生]
本來是這樣一整塊,然後師傅做了一個水平的切割之後,就發現這整個山水畫的呈現,就真的很漂亮,很滿意這次的結果,(很有層次感),對,(那你去撿的時候,你說它本來都是青苔),對啊,它本來就是沈在水裡面,然後這面全都是咖啡色的青苔,然後就是把它翻過來看,就發現這個意境很漂亮。
[豐田玉師傅 姜錦源]
客人來這裡磨,感覺一下,自己來磨,磨一磨,不錯,一個看不起眼的玉,磨到最後的時候,很美,人家說玉不琢不成器,白鮑溪,去那裡玩,看到漂亮的玉,他會帶回來,幫它切、幫它加工,要適材適用,不是每塊玉都可以磨,有價值的才幫他加工,沒價值的就帶回家,壓鹹菜就好了,(差這麼多),對。
加工廠轉型的過程中,也曾遇到許多困難,幸好姜錦源的兒女都回來一起幫忙。
[磨玉體驗工坊 姜美如]
我們做DIY這個部分,其實真的只有剩我們在做這個產業的加工,那因為加工其實是很繁瑣的,並不是說我們看到的成品那個樣子,是要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去把關,才有辦法把它做出來。
[磨玉體驗工坊 姜彥宏]
剛轉型的時候也是滿辛苦的,就是每個步驟都要去學習,要切割、要打磨,對,每個步驟都要會歐。
姜家的孩子都是被玉石養大的,但他們也坦言,小時候都只有看而已,玉石的知識都是回來幫忙後,才從頭開始學的。
我們這一個要磨的是這裡,所以我們是兩邊這樣子。
[磨玉體驗工坊 姜美如]
那我們就是(小時候)還不懂事,其實還不懂事,不會說參與這個部分,因為我們只要乖乖在旁邊玩一玩,我們不要去打擾到家裡的做事,機器不要去亂玩就好了。
[磨玉體驗工坊 姜彥宏]
還在學習,(到現在還在學習,所以這一塊的知識其實很豐厚,學不完),對啊,因為你,因為玉石這種東西,你外表其實看,看出來它是玉,但是你要切割,要切開來看,也算賭石的一種。
一塊外表不起眼的石頭,或許裡頭就藏著珍貴的玉,從史前時代,到近代,玉的應用和發展,和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息息相關,也幸好在玉石產業沒落後,還有人持續為它說故事,讓更多人可以和臺灣玉相遇。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