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手托起千秋將,孤燈照出萬古人」,一張布幕、一盞燈、一尊色彩鮮豔的影偶,虛擬的角色在光影中舞動,如夢如幻的故事便在觀眾的眼前搬演著。

烏龜、兔子、大象,一隻隻影偶,在小朋友的雙手操弄下似乎都活了起來、又跑又跳,高雄市新莊國小的學生,每個禮拜固定有一個半鐘頭的時間,來學紙影戲。
[新莊國小
學生 張菀芸]
就算是一個比較特別的經驗吧,因為以前從來沒有做過類似的活動。

[新莊國小
學生 李浩槿]
可以訓練你的靈敏度,又知道何時出場,何時擺在那裡。

[光鹽紙影戲團
團長 劉道訓]
我有教智障的也有資優班的都可以,所以他沒有限定說那種人沒辦法學,(每個人)都可以,你不管飛到半空中或是在底下,你只要一動它就變成一個動態的玩偶,那也蠻有趣的。

「有趣」,就是劉道訓二十多年來,與紙影戲結下不解之緣的主因。

二十多年前,才剛退伍的劉道訓在父親經營的幼稚園,幫忙開娃娃車。
一個偶然的午後,他看到一位教美勞的陳處世老師,用自製的紙影偶講故事給小朋友聽,當下就為影偶的魅力所著迷,也開始跟著陳處世老師學習紙影戲的製作與表演。

[光鹽紙影戲團
團長 劉道訓]
從窗戶一探,奇怪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聚精會神的不吵鬧的,在聽陳老師在講故事,原來他就是用紙影偶,一邊表演、一邊講故事,那樣的畫面讓我發覺,哇,這種教材蠻不錯的,很有吸引力,孩子那麼喜歡。



教室講台上,已經七十三歲的陳處世老師,開始今天才藝班的美勞課,主題就是紙影戲。


陳處世過去是小學的美勞老師,對傳統皮影戲很有研究,但礙於皮影戲的製作困難,便研究以紙影戲來推廣,35年來陳老師利用課餘時間,東奔西跑到各學校或社區進行紙影戲教學或表演,會如此喜愛紙影戲,卻是來自於他的童年記憶。
[樂樂紙影戲團
團長 陳處世]
我從小我奶奶很常背我去,榕樹下看紙影戲,(萬巒)泗溝水每年都有做紙影戲,看了以後留在腦袋的印象,紙影的影偶透過光線一照,那個影子若隱若現,有夢般的美感,很漂亮。

可是皮影戲的影偶製作、費工又費時,為了推廣皮影戲藝術,陳處世改用西卡紙代替皮革材料,用一支筆、一張紙及一雙筷子就可以輕鬆的做出影偶。

[樂樂紙影戲團
團長 陳處世]
我改紙影戲就是我不要殺生,我就用紙去做,第二又便宜,第三我想往下紮根,但是小孩子 皮沒有辦法刻,太硬要很用力,所以我就改用紙做。

陳處世原本和劉道訓兩師徒原本以合作的方式,設計出一套套的紙偶教材做為幼兒教育,由劉道訓負責行銷,但後來劉道訓也開始埋頭繪製起影偶來,至此師徒倆人也開始走向不同的路線。



因為本身從事幼兒教育,陳處世將紙影戲放入美勞課程,讓小朋友自己演紙影戲,在劇情中加入做人處世的道理。並依照學生的年齡,將紙影戲課程分成初級、中級、進階班,低年級的小朋友先以固定的半成品紙偶進行彩色,高年級的小朋友則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去製作各種奇形怪狀的角色。

[樂樂紙影戲團
團長 陳處世]
設計好讓她們去塗顏色,再讓她們去演,一演引起興趣,然後慢慢的再進到自己創作,這個妖魔鬼怪的創作,可以說小孩子最有辦法的,為什麼,因為很好做,做錯也沒有關係。

安靜的午後,劉道訓獨自一人坐在工作室,埋頭畫著最近剛設計的臘腸狗影偶。
自曾祖父輩便開始信仰基督教,劉道訓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長期以來熱心於傳福音的工作,當他一頭鑽進紙影戲的世界,便以紙影戲說故事的方式來傳福音。
[光鹽紙影戲團
團長 劉道訓]
因為我是在教會長大的孩子,以前是聽人家講故事,現在你長大了講故事給孩子聽,講一些道理給他聽,但是如果有紙影戲的話,那不是更好嗎,所以我就發動教會的青年,我們可以來演聖經故事的浪子回頭。



這部「浪子回頭」取材自聖經,主要敘述一個年輕人不顧家裡的勸阻,執意帶著分到的家產到台北創業,卻迷惘於紙醉金迷的夜生活,最後淪落到與豬同吃同住,懊悔不已。

充滿人生省思的題材,是劉道訓平常表演的內容,在他看來紙影戲不單單只是一個傳統表演藝術,演出故事的內容與意義更重要。



一部完整的紙影戲表演往往需要三到五人,基於對宗教信仰及傳承紙影戲的使命感,劉道訓幾乎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紙影戲上,甚至想辭掉娃娃車的工作,自組職業的紙影戲團,因此他曾標會來籌募資金,及招募一群團員。但在這時代的洪流中,要靠紙影戲來賺錢根本是天方夜譚,其他團員在無法藉此謀生下,紛紛另找出路,「光鹽紙影戲團」最終面臨成為一人團的窘境,甚至讓劉道訓背債度日。
[光鹽紙影戲團
團長 劉道訓]
你看我也標會,因為我在當老闆,等於說那時候自己在當家,我自己要怎樣就怎樣,請人家來幫忙當然要給人錢,來幫忙的人你總不能做義工,這些都是我在支出,當然錢從那裡來,我就去籌錢。

[劉道訓的太太
李勝美]
那時候他就一心一意,想用這個做福音方面的工作,因為他對宗教方面很有使命感,想做這個用故事來傳福音,做這個,我們想說就沒有什麼前途,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

太太的不安以及家裡的經濟壓力,如浪潮般一次又一次衝擊著劉道訓經營戲團的信念,為此家庭的關係也一度緊張。幸好虔誠的宗教信仰給他力量;尤其演紙影戲是為了傳福音,他必須堅守信仰的中心思想。

[光鹽紙影戲團
團長 劉道訓]
所以那時候我就覺得,不是執著你想怎樣就怎樣,有時候順服也是一種力量,然後我就退回來,我該做的也要做好,家裡面該幫忙該什麼,都把它做好,有能力再來做,反而這樣大家的一個協調的空間就出來了。



後來劉道訓決定以業餘的方式經營戲團,因為缺人,太太和孩子都來幫忙,一家人常常一同搬運道具、拆搭戲台、排練表演,在幾次的外出表演過後,劉太太終於理解先生的執著。

[劉道訓的太太
李勝美]
一次一次出去表演,觀眾對我們的肯定,我想說這也可以做,其實到現在我們不會,想說用這個來賺錢,會想說興趣就好了,我們的目的有達成,就想做這樣的。

教學演出時,觀眾或學生專注的表情與回應,觸動了劉太太的心.。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陳處世的太太身上,陳太太跟著陳老師,已經做了三十幾年的紙影戲表演工作。

[陳處世的太太
張英華]
小朋友一演完了,就會蜂湧而上,要來玩玩看,我們就讓他玩,他們就拿著在這邊一直玩,他們又不知道我們怎麼玩,他們就會在這一直玩,他們父母看到小朋友在玩很開心,這樣就是我們的成就。

大人都如此了,更不用說小孩子,每到暑假他們的孫子也就跟著玩紙影戲。

[陳處世的太太
張英華]
這個我孫子做的,你看演到這樣子,他才五歲而已 (五歲),去年四歲他自己做的做老鷹,然後叫我說,我演出的時候在高樹,正式演出的時候,阿婆你一定要讓我演出喔,我就真的演出,就這樣飛下去,然後又飛下來,他就很高興。

陳處世與劉道訓師徒兩家人,多年來專心一致推廣紙影戲表演藝術,漸漸受到各界注意。他們的足跡,遍及學校、文化中心,甚至是監獄,都獲得不小的迴響。雖然沒有豐富的資源來支持,但堅定的信念讓他們快樂的付出他們的心力,「人生如戲」,就如手中操縱的影偶般,他們正搬演著自己豐富的生命。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吳湘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