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影響,不論是旅遊業、餐廳及休閒農業都受到不少衝擊,因此農委會鼓勵各縣市休閒農業經營者以共學的方式,找到縣內合作夥伴組成共學團,發展出創新的區域主題式農業體驗遊程,因此宜蘭縣冬山鄉就有個產業業者參與計畫,他們以冬山茶為主題,將當地許多傳統產業串連起來打造出特色遊程,更在共學課程中找到當地與客家的關聯,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來看吳怡君和陳靖維的採訪報導。


 

 

 

因為這個味道品種比較特別,前面叫金萱,叫臺茶12號,這叫白鷺,叫臺茶17號,所以每個品種,都有它的個性,跟它的個性跟味道,所以它非常苦非常澀。

 

茶農詳細和遊客介紹茶園裡種植的品種和特性,深度導覽解說吸引遊客們的目光。

 

那另外一種這個是,這種是做東方美人茶原料,是再嫩葉一點,再嫩一點的烏龍茶,這個大概是東方美人茶的狀態。

 

只聽導覽解說當然不過癮,這天遊客還要體驗戴著斗笠和揹著茶簍,在細雨中體驗採茶樂趣。

 

我們今天是要做的是,嫩煎綠茶,所以我們要採的是最後那一個。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右)

 

因為看了茶金之後,覺得茶金這種東西,它得需要重新讓大家體驗,那我本身就有這個體驗,那我想說把這個體驗再擴大一點,連飯店就是一起結合進去,然後變成一個廣面的,所以我找這些夥伴去做一些以茶為核心的遊程,然後讓大家來體驗一些可能古法以前的體驗,不管是茶的體驗,吃的體驗或者是農村的體驗,然後變成一個遊程。

OS

有趣的體驗遊程,也吸引不少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同來體驗。

BITE遊客(右)

 

我就可以體會到我們茶農,宜蘭在地茶農,是很辛苦的在耕耘,我們的這個有機的農業,所以我是滿佩服的,因為我這樣子一下子而已手就冰了,然後就是在這種雨天其實說實在的,我們當來體驗,當然是有趣,但是我相信,這個如果是長期在做,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辛苦的志業。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右)

 

你要先了解茶葉,然後我們才能去做採茶,才能知道說茶的特性是什麼, 然後做完採茶的工序,收集完之後,我們就會進而去做炒茶,因為以前古法炒茶就是一個灶,一個灶,然後下面會用柴火,所以我呈現出那種,

古法用柴火燒的一個炒茶過程,讓客人感受一下,這個炒茶香氣,跟木材香氣的一個混合概念跟感覺。

OS

除了採茶,還要化身為製茶師將採下來的茶葉,經過傳統炒茶還有揉茶的步驟,體驗茶農的辛苦。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右)

 

因為茶葉是炒香,但是揉要揉出滋味,所以他茶跟滋味都要體驗到,就變成他透過炒完之後手去揉,他整個五感體驗都會感受到之後,它變成一個比較完整的一個古法炒茶的體驗製程。

遊客(左)

 

像宜蘭這邊,我覺得宜蘭,大家都喜歡來,然後景點也很多,可是我覺得像這種就是跟文化有一點關係,或是地方產業的這種體驗滿難得的,所以我自己其實在,不管是出去玩或去旅行的時候,都還就是滿喜歡去找這種體驗。

遊客(左)

 

一開始會覺得有點難,因為就是找不到,然後老闆就會來教一下技巧,剛那個尖尖的然後怎麼採,然後一看,好像收穫就滿多的。

OS

體驗完製茶後,茶園旁竟然出現一台可愛的小餐車,原來是當地麻糬業者,烤起紅茶麻糬,讓麻糬搖身一變成為融合宜蘭茶的在地新滋味。

BITE麻糬業者 李筱瑩(右)

 

其實我們早期務農時代,就是有在種田也好,還是說採茶的也好,就是他們做完他們的農作物之後,他們都會坐在田邊或是茶園旁邊,然後吃一點他們的小點心,那時候我們的想法是,如果客人能夠來到這片土地上,認識這片土地之外,還可以吃到由這片土地,而做出來的一些美食,我覺得是一個很不錯的一個體驗的方式。

OS

李筱瑩的麻糬是從阿婆手上傳承下來的,為了保留傳統的味道又有新的研發,因此將宜蘭冬山鄉的紅茶及烏龍茶加入麻糬中做各種嘗試和變化。

BITE 麻糬業者 李筱瑩(右)

 

兩款的茶呢,它其實韻味是很不同的,紅茶就是有點像是女孩子,比較溫和的尾韻在後面,但烏龍茶有時候它的風味是比較,有一點清爽的,很像男孩子那這樣子的清爽的感覺,所以他們兩個在製作上面,  我也將烏龍茶用我們不同的傳統的製品,用這個做創新,讓客人有不同的記憶點。

OS

為了讓遊客有更深刻的印象及減少疫情對休閒農業的衝擊,==cgin==農委會推出區域特色農遊創新商品獎勵共學計畫,鼓勵農業經營者以共學方式,串聯不同產業業者,開創出像是包含生態飲食體驗服務,以及主題式深度遊程體驗等,發展當地特色與提升競爭力==cgout==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右)

 

就產生一個共鳴說,是不是我們這些人可以來玩一個更大的,然後可以把一些更不一樣,透過六家,不一樣型態,不一樣東西,去形塑出一個很棒的體驗遊程,然後讓客人來這邊宜蘭的時候,透過有住的,有吃的,有玩的,然後可以把這個東西,可以變成一個很不同面相,然後甚至,達到一個異業結合的共好的一個概念。

OS

但這麼多景點,如何形塑自己的特色,成為他們的新嘗試。

BITE飯店業者 溫偉君(右)

因為冬山最有名的其實就是冬山茶,那還有就是像冬山米農作物,其實都是滿棒的一些產品,所以因為又剛好我們的夥伴,也都是圍繞著冬山,所以主要就是像是福哥的茶,那筱瑩他的麻糬是用冬山的米純米去做的,對所以我們覺得就是像這樣子的東西去做一個深度體驗,是滿棒的一件事情。

OS

透過共學計畫,宜蘭冬山鄉六家在地業者串聯起來,甚至在學習課程中,重新了解到自己的定位以及與客家的相關性。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右)

 

 

 

所以我們重新找到這些歷史文化元素,然後希望把它重新融到這個遊程,讓客人知道說,原來其實,冬山這邊是很多客家脈絡跟足跡在,然後還有一些故事性,是透過我們自身,在做體驗、做導覽的時候,我們可以分享給那個客人,分享給我們夥伴,然後我們找到一個知識跟文化交流,然後讓它變成一個深度旅遊的一個概念。

BITE飯店業者 溫偉君(右)

 

就六個業者,剛好是沿著這一條冬山河的脈絡去發展的,對,那我們也有了解到一些就是歷史的根源,比如說像,可能冬山在地姓游或姓李的他們可能就是客家人,對,但是其實宜蘭的客家人比較特別是,因為我們不會說客家話,對,那我覺得就是,我們就是因為有因為這個共學,然後去上了這些課程,然後其實夥伴可能,更了解一些我們這邊的歷史。

OS

藉由課程,學員也各自發現到自己的客家身分以及認同感。

BITE餐廳業者 游承燁(左)

我們是屬於那一群不會講客語的客家人,因為我們追溯到我們以前從對岸過來,到臺灣這邊時候,我們都是客家族群,對所以即便我們現在都不是會講客語也聽不懂,但是後來我們往回去查了,然後也經過上課之後,也發現說我們真的都是道地的客家人。

OS

因此他們決定在遊程設計中,加入更多文化的深度體驗,以茶串連起各個產業,除了體驗製茶以及品嘗茶麻糬外,他們也教遊客製作拓香石,材料中也加入茶的元素。

BITE民宿業者 游麗珍(右)

 

它是水加那個石膏粉,然後就加一點顏料,因為我們是要有茶葉的意象,然後加一點綠色草綠色的,然後香氣,我們就用那個茶葉,擴香石會加一些烏龍茶粉然後再用那個茶水,烏龍茶水注在那上面,然後它就有那個香氣在。

OS

製作好的拓香石,他們邀請迷你磚文創老師來教學,將過去宜蘭老房子與茶園結合,將過去小時候的景象透過文創品再次展現。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右)

 

因為小時候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前面養雞,然後旁邊是茶樹,然後就是禾埕,這宜蘭厝,所以我們想要透過這次的遊程模式,然後讓客人感受到就是說,其實我們組裝起來是一個我們小時候的印象,讓你們感受到其實以前的房子是這樣,因為現在真的沒有辦法用重建的,但我用模型方式讓你帶回去做出這個模型,然後上面又是擴香石,所以你放在桌上你可以當手機架,甚至還有香味,它最後可以變成一個桌上小物又很療癒。

紅磚文化工作坊老師 俞啟升(左)

 

現在這種紅磚建築越來越少,因為城市開發很多,那以前的三合院都拆掉,一些古蹟都被拆掉都很可惜,然後現在小孩子越來越沒有辦法看到這個東西,所以藉由這個東西可以喚醒他們以前的一些長輩的回憶,然後小孩子也可以看到以前他們的建築。

NS

因為我們這邊是多雨的,所以它這邊,這個房子有點內凹,就是有點躲雨的感覺。

OS

過去家裡開磚窯廠的俞老師,在紅磚產業逐漸式微後,決定轉型製成迷你磚,並蓋起一棟棟精緻又迷你的傳統建築及廟宇等文創品。

紅磚文化工作坊老師 俞啟升(左)

 

磚塊其實主要就是用於建築方面,因為用建築去去表現,用表現磚塊的特色,而且我們以前的古厝啦,都是用磚塊去蓋的,然後用這種磚塊的材質去做這種小的建築物,更能顯示出它的那個古樸的那種韻味出來。

BITE遊客(左)

 

我覺得這個可以讓我們去體驗就是以前的人,他們是用這個方式去蓋房子,當然現在比較少看到這樣子的建築,對,那如果說把這樣建築融合到我們現在的生活當中,其實也可以讓現在小朋友知道說,過去的人是怎麼樣生活,那建築是怎麼樣跟你的生活環境做結合,我覺得還滿棒的。

BITE遊客(右)

 

其實剛才下來,小朋友,他其實也滿開心在做這件事情不會覺得麻煩,對那我們當然是大人做好引導的動作,其實他們都會非常的開心去玩,這個當作遊戲,滿值得的。

OS

遊程中,有動手做體驗,也有產業文化介紹,他們甚至還結合餐廳業者,嘗試將茶葉放入餐點中。

BITE餐廳業者 游承燁(左)

大家都知道冬山的素馨茶非常有名,所以我們就研發怎麼把紅茶來入鍋,但是茶葉煮久了又很容易會苦澀,所以我們為了解決苦澀問題,我們也是來回嘗試了非常多次,才得到說,我們要茶的香可是要去掉它的澀感。

STAND 記者 吳怡君

 

茶葉不只是能夠做成飲料,像是茶包也可以變成紅茶火鍋,還有充滿茶香味的雞腿排餐點,藉由各行各業結合起來,也可以讓在地的文化變得更加豐富。

BITE餐廳業者 游承燁(左)

我們做茶香雞腿排,我們用綠茶去醃了我們雞肉,雞腿肉,那雞腿肉醃了之後,再去油榨之後,我們上面會去撒一些非常清香的綠茶粉,所以在讓你在入口的時候,因為它是油炸的,可是你吃起來,你不會感覺到是有油膩的感覺。

OS

從茶鄉出發,串聯起不同業者,也找到歷史脈絡,藉由遊程各家業者也提高共識凝聚起大家要一起共好的心。

BITE餐廳業者 游承燁(左)

那雖然過去我們參與不到,歷史我們參與不到,但是我們凝聚一些比較想像的共同體,有一個想像的共同體,那同時對於未來,又可以凝聚大家,或許有一個比較類似的一種想像,所以我們在做這一些整體規畫的時候,概念上大家的共識就會比較高,那所做出來的事情,就會有一個脈絡在,而不是發散的是聚焦的。

OS

透過農業、飲食、文化、歷史等元素,重新找尋宜蘭冬山鄉逐漸式微的各種傳統產業,將這些產業,透過創意以及再造的手法呈現,發展出當地產業特色的新生命。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