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引起各界討論,全球許多人紛紛都想前往,一探這個小島上,究竟有哪些特色與藝術魅力!2019年客委會以類似的概念,首次打造「浪漫台三線藝術季」,集結國內外知名藝術家,透過客庄駐村,體驗實際生活,並創作藝術作品,作品就布置在橫跨北桃竹苗中五縣市的客家庄路線上,總數超過五十件,透過台三線串聯各點,重新檢視客家文化及許多產業的故事,嘗試以所謂的「客家文藝復興」,展現地方創生的能量。


 

 

 

[畫面提供左腦創意]
一顆顆橘紅飽滿的柿餅坐墊,占滿馬路,總統府前成了大型曬柿鋪,柿餅地景為凱道增添繽紛色彩。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從府前曬柿餅揭開序幕,這一天凱道不只曬柿子,也曬恩愛、曬友情、曬客家情。

[民眾
巧巧]
對,我特別從苗栗來,這個柿子的坐墊,很可愛,它的蒂頭還可以拔起來玩,第一次看到台北辦這樣,有跟客家人有關的活動,覺得很有趣,對,可以讓大家看到,我們客家人有許多好玩、好吃的東西。

[時任客委會主委
李永得]
這個藝術季首先邀請國內外,所有一流的藝術家,與我們客家在地的藝術家,共同來,運用我們客家文化傳統特殊的元素,以及運用新的科技,現代的觀念,國際化的觀念,共同來創作藝術的展演,非常的盛大,這個呢,
這是一個客家文藝復興的一個展現。

[畫面提供左腦創意]
客委會推動「浪漫台三線」政策已近四年,長長的「浪漫台三線」,連接五個縣市、十個鄉鎮市,一百五十公里沿途客庄各有特色,這次首度透過藝術季,將台三線上特色產業、人文風景,一口氣搬到人潮最多的台北,縮短客家文化與民眾距離。

[民眾
Tantawan]
對,非常有趣,很好玩。

[牛欄河劇場總監
詹秀宜]
我們這個偶頭,我們是用回收的紙箱,還有那個廢的保麗龍,就像我們買冰箱啊,或者什麼會有一些保麗龍,我們拿來做,做回收再利用。

台三線上的劇場,在攤位前擺放大大偶頭,平時這些道具,只有在正式演出才會登場,但這次劇場工作人員,把握難得的機會,推廣開放民眾體驗,好多人躍躍欲試。

[牛欄河劇場總監
詹秀宜]
來,試戴看看。

[客家人文活動,多半是在當地客庄舉辦,而且是讓民眾主動走入參加,這次台三線藝術季,則是透過凱道地景藝術活動,先讓藝術走近生活,展演雙方,先有了互動後,再把更多人拉進客庄。

[牛欄河劇場總監
詹秀宜]
我們這個牛欄河劇場,我們在關西,然後因為牛欄河,是我們關西的一個母親河,我們就是用,因為我們團員都是在地的人,所以我們就用母親河的名字來取我們劇團的名稱,叫牛欄河劇場,歡迎有空來我們牛窩玩。

[牛欄河劇場團長
詹玉琴]
台三線的東西,許多東西沒辦法展示給別人看,就利用這次這樣的機會,讓更多的都市人,或是很想了解客家的人有機會說,來到這裡,一下子,一次就可以完全了解我們客家的東西。

來自己用,要咬一咬再吃喔。

看準客家美食的強大吸引力,讓遊客邊吃邊認識食物旅程,也牽引出客家產業及土地的故事。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
我們這次是想說,把大家的農產品帶上來,讓大家知道我們東勢的水果很好,還有一個最主要的重點在於,我們的水圳,因為水圳(的水)很乾淨,裡面有很多蜆,我們讓大家來摸蜆的過程中,讓大家(了解)說,我們的水果也是一樣吸收這個水生長的,用這個來作為我們大茅埔的水品牌。

為期五十八天的藝術季,集合中央與地方遍地開花,策展單位邀請國內外藝術家,打造有溫度的裝置藝術。

[北埔藝術小鎮總策展人
林怡華]
他這次是因為來到北埔,然後也是他生平第一次,為了北埔的客家文化,或是我們提到的一些相關的閩南,或是說生活,去做一些調整。

抬起頭,找尋藝術家的巧思!仔細看,紅磚屋上有一只身穿簑衣的迷你公仔,再往前走,屋簷下的排氣管,又有另外一隻,西班牙籍雕塑家伊薩克‧柯達爾(IsaacCORDAL),在北埔幽靜的老街裡,放置造型公仔,遊客來到這,就像依循藏寶圖,按圖索驥,漫遊巷弄間。

[北埔藝術小鎮計畫主持人
林長叡]
我們其實就發現到,北埔一磚一瓦,其實都有它的歷史跟背景在裡面,它透過不斷的修整,然後不斷文化歷史的堆疊,所以我們希望透過小人的擺放位置,那除了可以展現藝術作品本身之外,我們也希望他在遊逛,整個北埔老街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樣的細節,那像這些磚跟瓦,甚至地面的很多,石頭的踏,座椅或踏墊,它其實都是一個歷史的古蹟。

放慢腳步,穿梭在北埔老街,端詳一磚一瓦,沿著生活信仰中心、建築與影像,感受時間的累積。

[北埔藝術小鎮計畫主持人
林長叡]
阮義忠老師的作品,他其實在1980年到1985年之間,他在北埔有五年的居住時間,所以他,這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是將近四十年前,慈天宮的一個景象,那我們希望把這樣的景象,跟我們現在的北埔,去做一個比對,讓民眾在參觀的時候,他同時可以了解到,當時人們的休閒跟一些情況。

[北埔鎮公所祕書
曾能穎]
最近幾年來,當然啦,我們遊客的人數,一定有略為下降,或頂多是打平而已,但是我們希望,藉由這次的一個活動,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到這裡遊玩,因為我們這裡北埔,很有文化藝術的深度,來這裡參觀的人,他來這裡一定會收獲更多。

昔日北埔是熱鬧的商業中心,由墾務而興起,又因發展茶業、煤礦而興盛,後來隨著經濟結構改變逐漸沒落,多年來小鎮上的重心也曾轉變,在地藝術家希望點亮褪色的角落,細心地用一筆一畫,勾勒傳統文化的美好。

[北埔藝術小鎮藝術家
陳錦輝]
這邊以前是舊市場,那你看到這邊兩扇鐵門是,以前那個市場他們在做生意的地方,那後來市場移到,那個圓樓那邊去了,對然後這邊就,好像就被遺忘的感覺,那常常都停滿了車子,對,然後我們選擇這邊,其實也是希望,好像這個被遺忘的地方,重新有一個,被注視的點。

貫穿桃竹苗中客家庄的台三線,從前不但是客家人與原住民領域的分界線,沿著這條公路,山林裡的古道,是過去重要的經濟動脈。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設計總監
吳漢中]
有分三個路線,第一個是公路,第二個是水路,第三個是細路,像公路就是以現在這邊,以北埔為最重要的展示的地點,因為北埔作為,台三線上曾經最繁榮的小鎮,我們希望在小鎮裡面的藝術小鎮,可以讓大家看到台三線的美。

近年來客委會與民間團體,經過調查整理,重新將這些古道串聯起來,總長超過四百公里的長途步道,名為「樟之細路」。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設計總監
吳漢中]
從桃園的三坑,然後南到苗栗的獅潭,其實某一個程度上,我們是希望早期最早的樟腦的路線,以及很多先民挑茶的走過的這一條路,變成台三線的另外一個重點,所以我們也會在三坑的部分,設立一個「樟之細路」的微型博物館,來替這個藝術季,做一個最重要的,永久保留的作品。

桃園三坑的田間,長出偌大的米白色小山丘,近看原來是都是竹筷。

[藝術家
景山健]
這件作品的發想,源於日本人,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概念而做出的作品,由當地居民一起完成的作品,大家一起用免洗筷組合、建構起來的,而這件作品最主要的核心價值在於,是使用存於大自然中隨手可得的物品作為材料製作而成的,而這個點子是以在地居民為主而來的。

[在地居民
鄧春香]
這是人家耕種的田,耕的田,人家辦休耕,才可以給人家辦活動。

用筷子象徵山林間的落枝,藝術家景山健,強調與自然共生,他特地邀請居民共同投入,打造大型裝置藝術。

[在地居民
徐茶妹]
問我說能不能幫忙他做筷子嗎,我說,我不會,他會教啦,這些我慢慢地做,但是我現在一小時,我就可做出整桌子。

[策展人藝術家
林舜龍]
藝術本來就是跟生活在一起,應該是零距離的,所以我們作品很多是跟民眾一起參與,然後去形成的,甚至是可以進到那個裡面來,然後有記憶持續在累積,我覺得那個事情才是好的,不然的話一件作品放在那邊,其它其實假如跟地方、跟民眾,沒有產生連結的話,其實我認為那件作品就已經,已經是句點了。

要與當地緊密連結,藝術裝置得夠「接地氣」,在地藝術家王昱翔,將收割後的稻草,編織為「蛹」的形狀,放置在自然生態公園旁,供民眾休閒歇腳。

[樟之細路‧時光撥格藝術家
王昱翔]
「稻之蛹」的話就是,類似一個蟲包的一個概念,裡面就是有蟲在裡面,就是蟲的家,那在這自然生態公園,這邊的話來呈現,應該會有滿多的客人、遊客,會喜歡在裡面做一些休閒動作。

[策展人藝術家
林舜龍]
所以我覺得浪漫台三線,一個想傳達的一個訊息,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可不可以重新檢視,我們曾經有的那個狀態,那因為我們一直在學習外面,從外面學習東西進來,其實我們自己本身就有一些很好的珍寶在這邊,所以藝術季,基本上它不是只有在看藝術品這件事情,透過藝術品讓,來看的人,重新了解當地的文化,然後也重新省視我們歷史的脈絡,還有剛才所講的那個先民的,曾經留給我們的那些珍寶,我們是不是,能夠可以更多的善加利用,讓它更發揚光大。

集結在地民眾與藝術家力量,從台北到東勢大茅埔,一百五十公里的路線上,設置五十件藝術作品,讓客家文化透過藝術連結,與大眾對話。

採訪/撰稿 許儷齡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