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受迴響的「浪漫台三線藝術季」,三大主題分別是樟之細路、公路、水路。幾百年「客家」與「水路」息息相關,在過去沒有抽水馬達的年代,先民是用雙手鑿建水圳,如此才能引水灌溉,如今像後面看到的這座「穿龍(窿)圳」,是有形的文化資產,訴說著人與水圳間,川流不息的歷史故事。策展團隊在苗栗大窩,大窩這個地方,還有台中東勢沿著水路,打造多件大型地景藝術,引領大家親身感受先民過去的那段開墾記憶。


 

 

從高處俯瞰沉靜的大窩山,山窩裡兩個一大一小的黃色球體,瞬間為山林增添童趣氣息,湊近看,是由一根根稻草編織而成的裝置藝術,客籍藝術家范承宗以「茶壽」為發想,製作出大茶壽與小茶壽。

[策展人
NakawPutun]
就是有一個保溫器,他希望說這個保溫器,這傳統的記憶能給大家看到,然後同時說大家走進去那個茶壽裡面,這個作品「茶窩」裡面,可以感覺到就是大家朋友,親朋好友,大家聚在一起這樣相當溫暖,就像以前出門在外,然後有茶壽,一樣在冬天,然後到,從早上到中午的時候,還可以喝一個暖暖的,暖呼呼的茶,就像人跟人的關係,都有一股暖流在。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在桃竹苗中各有不同主題,苗栗的「大窩穿龍圳地景藝術季」,策展團隊在靜僻的大窩,打造四件地景裝置藝術品,邀請不同族群的藝術家,就地創作。來自屏東好茶部落的安聖惠,用白色的棉條來回纏繞,編織時間的軌跡,也《編織記憶》。

[民眾]
我們是從台北直接開車下來的,我有去過瀨戶內國際藝術季,跟大地藝術季,我覺得第一次在台灣看到這麼大型,然後有整體感的活動,覺得很開心,有,很有FU,就是在地的跟國外藝術家都有。

遊客「走進」藝術品內,或坐或躺,歡欣大笑著,這一刻重現了許多人塵封的記憶裡,大夥兒坐在大樹下閒聊的那一幕。另一件《生命的鑿痕》,是伊祐・噶照將閒置的涼亭,打造為有溫度的歇腳點。

[策展人
NakawPutun]
所以他就用穿龍圳它就是過去先人他是一鑿一釜,來就是鑿開的,所以他就用木頭拼接,然後就傳達那種像一鑿一痕,完全是徒手的概念,來做一個設計,然後同時你可以看到那個作品,它其實上面有點像是,拼接出來有一點,像是水流的,流動的一種感覺,那你現在看過去呢,其實你可以看到上面是一個芽,就是像一個種子飄落到這個地方,飄落到大窩。

偌大的藝術創作,尋著水路綻放美麗,苗栗陶藝家翁已涵,帶領在地居民用一器一皿說「水」的故事,從陶甕裡流出的細緻白沙,流著飲水思源、互助、好客的文化精神。

[藝術家
翁已涵]
雖然他們(在地居民)不曾做過陶的東西,我就想拉進他們,拉到我(工作室)那邊,讓他們做一個碗,自己做一個茶杯,然後呢,我就把他們的作品,擺在這一次的地景藝術,布置在裡面,去呈現整個大窩的社區居民的一個,社區的一個凝聚力。

[文史工作者
彭宏源]
每天早晨就會煮一大壺茶,放在那(茶亭)供過路人,譬如說挑擔者也好,或挑農產品的等等,讓他們飲用,最初在那個茶壺內,你會看到有穀殼,為什麼會有穀殼呢?對,因為剛煮好時一定很燙,需要舀起來吹一吹,要這樣吹吹吹,可別喝太快。

沿途邊欣賞邊聽故事,也一步步跟著「水路」走進時光隧道。位於苗栗大湖大寮村東部的大窩,三面環山,先民以雙手鑿掘水圳,以灌溉大窩、水頭寮及砲豬崠一帶的梯田。

[文史工作者
彭宏源]
這條圳名為伯公潭穿窿圳,又有人稱為三連潭伯公的穿窿圳,因為這個上面正有一個伯公,早期沒有馬達,沒有抽水機的年代,全都必須依靠什麼?靠引水,引水如果是在河川旁,近距離就有水圳那很簡單,但是有的要到很遠的地方,建造一個圳,要建造埤頭,讓埤頭的水可以跟著圳道引到田裡來。

跟著文史工作者彭宏源的腳步,轉身鑽進小山洞,內部伸手不見五指,只得一靠微弱的燈光指引方向,一個挨著一個向前走,有如探險般,還有機會碰到正在睡覺的蝙蝠。

像這個小凹槽有何用處呢,因為進入較內部陰暗,所以放東西,例如說小蠟燭,要有些亮度,如果沒有光線的話,根本不知無法判斷,所以每處就會有這樣的小平台。

台灣少數的穿龍圳,為當地保留下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踏著水小心翼翼地往前,真真實實地走在百年前,將旱地化為良田的歷史道路上。

[文史工作者
彭宏源]
大窩像這樣的「窿」大約有十條左右,所以來這裡參觀的人,同時也可了解當時先民的艱辛,這個水圳最長的窿有五十公尺,五、六十公尺左右,最短的有三、五公尺,加起來約有十條左右,寬度約五、六十公分寬而已,所以身材太高大的人,高度約一百五、一百七,所以進去要欠身,而且要略略側身,以體會裡面陰暗。
民眾
陳棋]
比較新鮮,比較有體驗,而且又(可以)穿過他們古人打造的那個圳,水圳、圳道,感覺就很特別,也很涼爽。

以前鑿,鑿山洞當時,並非就鑿這麼矮,是因為前面是入水口,入水口每逢水位上升時,就會把沙、泥、小石頭會沖進來,沖進來,所以這邊就很容易積水。

無論高低起伏,每一座窿都清楚記錄著環境的輪廓,「雅優圳」刻劃著客家族群與原住民,在蓽路藍縷的時代,共同生活的歷史一頁。

[文史工作者
彭宏源]
說到雅優圳的話,就要說到當時的開拓者叫做陳履獻,他1871年時娶她,1903年這裡開墾時,開拓時就發現到說,建造水圳、埤頭,(遭)原住民破壞,破壞後,雅優就跟他的族人溝通,講和,後來就未再受破壞了,所以這條水圳紀念命名為雅優圳。

[苗栗縣文觀局局長
林彥甫]
大湖過去大家想像的就是草莓,不然就是橘子,那大概就是跟農特產品有關,那其實這一次從這個大窩,從總顧問團隊他們願意從大窩來,這個水路來著手,其實這一個大窩,它見證的是當時,客家先人然後跟當時的一個泰雅族群,他們彼此的有點像合婚,然後生活在一起,最後在這塊土地上面,因此所有的四個主題,都非常地切合在這個穿龍圳。

客委會將這次的藝術季,規劃出公路、細路和水路三大主題,從苗栗大窩再到台中東勢,牽引水的軸線==ns==

循著潺潺水聲,檢視人與土地的關係,東勢後生吳哲銘,號召在地青年成立駐地工作站,打造深度「尋龍探圳」小旅行。

很有趣,我不覺得這些很大,大多都是小baby。

[逢甲大學綠能所學生
沈旻言]
有好的水才能耕種出好的作物,很特別,然後很不一樣,沒想到說,其實可以用這樣子,然後就可以享受到很不一樣的體驗。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
以我們現在說用水中的指標性生物,像蜆,因為蜆(須)在無污染,極低度污染的水源才會有,我們便用蜆來讓大家摸,首先要讓大家知道,我們台灣的諺語「摸蜆仔兼洗褲」,我們現在讓大家來摸蜆,來了解到水圳的水很乾淨,再來他們會想到,我們這裡的水果也是吃這裡的水生長,也很乾淨,就能夠賣我們的東西。

台中東勢的水果產業,名號響叮噹,但近年隨著農村人口逐漸老化、整體環境日益艱鉅,農業經營面臨極大挑戰,「大茅埔調查團」的一群年輕人,深知產業的行銷管道,必須向外拓展,於是決定回歸水源頭,重新省視。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
水圳建造至今已兩百年了,現在仍在灌溉,我們就稱水圳為「大地的乳水」,也有說大茅埔現在得以生產水果供大家吃,我們現在想說,透過這次的藝術季,讓大家知道,我們的水果是如何來的,是因為水而來,所以我們大家要親水。

跟上這次的台三線藝術季,大茅埔調查團特地打造「尋龍探圳」主題遊程,帶著大家沿著有形的水圳,找尋無形且神祕的「龍」。

[風水師
謝文正]
我爸爸是個風水師,所以我有學到他這套,然後在我的研究過程中,我就發現客家人這個族群,是真正有在使用龍神的這個,一個特殊的,一個族群,那他們叫做龍神信仰,龍神就是山,客家人就是把山稱為「龍」。

結合在地生活、文化、水圳,讓各界不只是匆匆路過客家庄,而是深入客家庄,探訪祕境。

[風水師
謝文正])
在兩百年前,我們在大茅埔庄,就是印證兩百年前客家人,台三線或者是大甲溪進來,他們不是隨便靠著山就建立村莊的,他們是尋找這個山龍神,然後才建立了這個村莊,所以就是要有後靠,要被山保護著,被龍神、被天地祝福,這是客家人的精神世界。

整個藝術季,對外,將各地遊客帶入當地、增加活絡,對內,也必須加深在地參與,增加更多認同感。

[台灣浪漫客庄旅遊發展協會理事
黃文詣]
我覺得這些藝術品,維護可由我們在地年輕人來做一個,統籌管理的維護,會,我覺得會更好些,因為像外地那些藝術家,他們也在台灣四處,他都有在做,他較無暇留在在地來看顧,像我們,我就負責安聖惠那位藝術家,她的那個藝術品的,我會協助維護,就像是之前曾斷掉,我就去幫忙接回,其實對我們地方來說很簡單。

[大湖居民
李俊儒]
希望這次的活動,可以帶動我們大窩的生態的觀光產業,也可以,也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夠回來故鄉。

上面呢可以上去躺,你可以上去躺躺看,但是不要在上面跳,它不是彈簧床,那藝術品的東西就是要請大家,就是要呵護它,愛護它,這個東西才會長久。

台三線藝術季橫跨五個縣市,從台北為起點,經過桃竹苗中,以不同主題、各種形式,一點一滴展現豐富多元的面貌,累積文化的厚度。

[苗栗縣文觀局局長
林彥甫]
雖然進到大湖的大窩,感覺進到了農路,進到了穿龍圳,可是你會發現在地對於這樣的,策展的使命感,甚至於他們會主動的出來當志工,那去要求遊客不要去做破壞,不要有過度的重量,壓在這個編織品上面,所以整體來講,它整個呈現,除了藝術策展單位,藝術家,我覺得它讓在地體現出,他們就是一個非常好客的主人。

[時任客委會副主委
楊長鎮]
我想對所有客家庄的人來說,對土地全部都有一份記憶,我們透過藝術家作品,來詮釋我們客家,來說我們客家土地的故事。

採訪/撰稿 許儷齡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