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週我們帶大家看了年輕農民,在宜蘭的佳玲,在花蓮的銘鍵,務農的心事。從插秧到收割,忙碌了一季,閃過了梅雨和西北颱,佳玲總算盼到了收成。現在是一家三口了,為了孩子,她和老公京國得擴大耕地面積,好增加收入,沒有農地的她,面對農舍林立的景況,總是忐忑。今年是豐收的一年,小劍劍謝銘鍵望著榖滿倉,卻擔心價格大跌。與兩人的憂心忡忡相較,台東池上的農民,似乎不怎麼擔心農地被炒作;一樣豐收,糧商也不擔心銷售。從這幾處的例子,我們來看看,地方政府的態度,如何影響農地與農民的命運。
吳佳玲站在田邊,看著收割機轟轟一路收割,現在她總算是安心了,她說,榖子沒入倉都還是老天爺的。

[有田有米 負責人
吳佳玲]
我真的滿幸運的,我覺得我要準備大魚大肉,到廟口拜拜了。

虔誠的在每一塊田區拜拜,佳玲今天的心情像中了樂透頭彩。

[有田有米 負責人
吳佳玲]
走路都會,都會跳舞,走路快跳起來了,就是滿開心的,就是在整個種作的過程,就是,當然有,有梅雨很晚才來,然後又有颱風,要來可是又北飄了
,對,就覺得,有拜拜真好,三界公有聽到我的祈禱。

而在中央山脈的另一側,謝銘鍵也幸運的趕在西北雨落下前,把最後一車的穀子,送進烘乾機。今年大豐收,看著榖滿倉,他卻憂心榖價大跌。

[玉里農民
謝銘鍵]
現在就是可以選擇,對地補貼,直接領,直接領政府的補助,不繳公糧,後來本來要繳公糧的量,再加上,今年豐收的量,全部灌在那個市面上,一時消化不了的情況下價格就會變低啊。所以政策跟豐收會影響穀價就是這樣啊

農委會自107年度開始,全面推動公糧保價收購,以及稻作直接給付雙軌並行制度,長遠來看是好的,但農民難免擔心市場上的米變多,影響價格。

[有田有米 負責人
吳佳玲]
因為台灣米的體質其實不是很好,因為公糧收購制度,就變得說它只看,
它只看那個重量,它沒有看品質,那變成說農民就是,我就是要衝產量啊,供很多那個肥料,肥料吃太多稻子就生病,就是用餵很多農藥,那變得有點惡性循環。

[池上糧商
梁正賢]
本身農糧署它是走雙軌制啦,也不是說它要讓公糧取消啦,而是說如果當農民不繳交公糧的時候,農委會一期稻作會補助1萬3500,二期稻作會補助1萬塊,公糧量少會跑到自營糧,大家都知道農產品的特色嘛,你如果產量增加,百分之15到20,價格可能不只跌百分之20。

雨,嘩啦啦的下下來了,似乎預告著,今年榖價將跌價。

[玉里農民
謝銘鍵]
去年的一包穀子,乾穀有沒有,一包穀子這樣100,100台斤啊,差不多有到1400到1500,對,一包,因為我們是乾穀,對,今年大概在1300,對,它一甲地的差距大概差,一甲地大概差在1到2萬,1公頃,如果你看我做30公頃的話,那整個差價起來的話,就是差大概在4、50萬左右。

[宜蘭老農
陳榮昌]
我們的公糧也是,比如說我們台斤,台斤的,100斤,是1560,從那時候,幾十年前的價錢到現在都沒有調整。

[池上鄉 鄉長
張堯城]
池上的穀價是全國最高的,我們的穀價呢,目前從94年,池上米認證標章開始做起,那時候池上的穀價就超過公糧價,從那時候池上就沒有再繳公糧,我們的穀價已經從1100,到公糧價1260,到現在1700、1800,所以各家米廠都要跟農民契作,保證它的貨源。

[玉里農民
謝銘鍵]
(你會不會羨慕池上,就很簡單,你會不會羨慕啦),不想講,可是會。

今年池上米的收成好,單以慣行來看,就比往年多了12%,池上糧商梁正賢說,政策的概念是雨露均霑,池上99%都是單一產業,種稻,想要異軍突起,就一定要深化品質。

[池上糧商
梁正賢]
所謂的品質計價的概念,其實,不是說,用人情,或者是靠關係來定價錢,而是要用數據嘛。所以說我們跟農民之間,是要用科學的數據,檢驗的數值來取信於大家啦。所以說我們才會花一些,所謂檢驗的成本,讓農民很清楚他要怎麼種好米。

池上米用容重量、食味值、完整粒來評分,以品質計價,誘使農民種好米。收割期間,梁正賢38台烘乾機同時動作,把握入倉黃金時間,將穀子送入倉庫才不會糟蹋了好品質。

[池上糧商
梁正賢]
我們希望農民進到我的烘乾中心來,等驗完這些所有品質的概念,出去的話是15分鐘之內,就可以結束它整個入榖的一個正常流程,今天一個冠軍米的栽培者,割起來,因為烘穀機在排隊,12小時之後他再烘,我跟你說那個穀子已經發酵,臭酸了,哪怕他是冠軍米的栽培者,你還是掛啦。

好品質就能賣到好價錢,農民和糧商是相輔相成的利益共同體。

[池上糧商
梁正賢]
我怕的是它沒有好米啊,可是我們今年測出來池上的品質,其實跟往年比起來是比較好的,而且我們由於用品質計價,農民施肥是準確施肥,精準施肥,所以你看池上的稻子是沒有倒的,所以說我們的品質、產量都值得期待啦。

[池上農民
蕭仁義]
以前,差不多30年前那時,耕田賺不到錢,就只賺溫飽而已,所以大家都另外要去做工,釘板模、做泥水這樣來賺錢,這耕種算是副業,對,但是現在說實在的,像現在耕田稻穀價格比較好,比起以前,所以呢,大家就,年輕人算一算,欸現在如果專業、專心來耕田,實在也是一個事業這樣,所以他就盡量就擴大面積,來耕種,變成專業農民這樣。

[池上鄉 鄉長
張堯城]
年輕人他想種田但是拿不到田來種,對不對,供不應求嘛,這就是代表說,池上在農業這一方面是很活絡的,不像西部說,有田沒有人要做,任它荒廢,哪有可能池上的田在讓它荒廢的。

清楚的劃分住宅區和農事生產的區域,年輕人希望爭取更多的地來耕,不但落實了活化農地,農地農用,也遏止了投資客炒作農地蓋農舍的機會。

[池上鄉 鄉長
張堯城]
我們以火車鐵軌為界,鐵軌以西的地方就是我們的重劃區,所以很多移居者,要蓋新房子的,他會在重劃區這邊買地,蓋房子,那鐵道以東,以東這一塊,一大片的平原,從大坡池風景區一直到伯朗大道風景區這一片,4、500公頃,幾乎沒有電線桿的地方,都讓它保持一個很純樸的農村,那個農田的景觀,所以在這塊地我們就不會讓它蓋房子,就算要資材室什麼,我們也很慎重的,怕破壞那個地景,這個我們政府會非常把關。所以我在當鄉長第一年,我就跟所有的仲介,賣土地的啊,我說這一塊地是地雷區,你不要去碰,你碰到的話不能去蓋農舍,會去害到別人。

務農「有利可圖」,農民對農地惜售,在池上農地是用來耕種的,廣大的稻田,非但沒有拖累地方發展,還創造龐大的觀光產值。

[池上鄉 鄉長
張堯城]
我都會跟遊客打招呼,我說 哪裡來啊,我是池上鄉長,鄉長喔,我深圳,他第一句話講什麼,你們這裡不只乾淨,連田都乾淨,我回去一定要買這個大米回去吃,因為看到這個環境,那麼好,種出來的東西一定好嘛,所以我們池上的那個觀光,從103年一直到現在,不減反增,103年那時候池上的統計,池上的遊客數大概6、70萬一年,現在是150萬。

[池潭源流協進會 理事長
賴永松]
我覺得宜蘭那是毀掉了,把整個環境都毀掉了,我們今天會保存這個,池上有這麼,這麼好的環境,就是因為沒有農舍,所以我們又多了一個文化景觀區的保護以後,又更好,更有保障一點,我們就希望說農村維持百年不變,你可以一直改進你的生產技術跟品質,但是你的環境希望百年不變。

農民對土地都有很深的感情,不願離農離土。只要政府落實友善土地的農業政策,好好把關農地買賣,台灣的農村環境才能好好維持,我們才能確保農業永續。

[池潭源流協進會 理事長
賴永松]
價格好,收入好,他當然就一輩子做也沒有關係啊,不然他去外面工作,他也是很辛苦賺錢,也沒有那麼輕鬆,沒有那麼輕鬆,所以,如果說農產品的價格好,大家就會珍惜,價格不好再做都不會賺錢,再做都不會翻身,他就想說賣掉算了。所以它農產品的價格,會是決定他要不要賣的那個關鍵。

[有田有米 負責人
吳佳玲]
政府應該作為那個農地販售的一個,很重要的把關者,它不應該,這應該,它本來就不應該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又或者是它要自由買賣,它得當那個,
土地買賣市場的最大莊家,就是必須把這些被賣掉的農地買回來,它必須有,政府必須,它有一個義務就是它必須確保,台灣的那個農地的耕作面積。

多年前就有學者建議,可以參考德國的「土地儲備制度」,先由政府機關購入閒置的農地,再出租給務農需求者經營使用,但農委會表示,目前仍在研究中。

[農委會企劃處 處長
蔡昇甫]
因為買,涉及到就是說,到國家的一些財政支出,還有相關其他法律的這個配套,所以我們現在這個部分還在這個研究的階段,還有一個就是,由國家來租,由政府來租,或是農民團體來租,那它租到這些這個土地之後呢,然後再來轉租給需要農地的人,那這樣的這個想法事實上已經討論了差不多,也已經到一個成熟的地步,所以我們現在進行這個修法的這個階段。

沒有環安就沒有農安

濫徵農地、不公、不義

[竹北居民
謝見祥]
台灣的國家,特地來毀棄良田,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三餐沒農民有飯吃嗎,為什麼這個政府要來毀棄良田 。

依農委會的統計,臺灣約需74到81萬公頃農地才能生產安全存糧,目前僅存68萬公頃土地可供糧食生產,農地岌岌可危,政府的農地保護措施搖擺,且緩如牛步,對真心想務農的人實在猜不透。

[有田有米 負責人
吳佳玲]
蔡政府應該搞清楚就是,你要不要農村,你要不要農業,台灣農業,如果你不要你大聲講,好,那我就是,我們這些那個對農村有夢的人都離開,然後就是因為有土地嘛,老農就離不開,那好,那我就把地賣掉,國土規畫該要做不做,然後那個違規工廠要取締不取締,我覺得這種曖昧不明的政策在農村,特別在農村是非常不ok的,因為,農村,就是土地的問題,不是你一、兩年,一、兩年的政策實行,一、兩年就可以見效,它可能要10年、20年,甚至一輩子。

吳佳玲,堅定了自己務農的路,希望有一天能「耕者有其田」,安心的在自己的田地裡,耕耘、收成、慶豐年。然而就在此時,內政部歷經公聽會及近百場會議,和民間團體、專家學者討論後擬訂286頁的全國國土計畫,送進行政院核定後,竟刪除了將近半數的內容,計畫定位也降為不具法律強制力的「行政指導」等爭議,令人不得不質疑政府的態度。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