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百年前是新竹地區的貨物集散地,也因此發展出台灣最早期的花燈文化,在地人說「鬥花燈」,街頭街尾互鬥。中斷了半世紀後,民間自己辦,在101年重現花燈風采,還一年比一年盛大,今年更列入客庄十二大節慶。花燈師傅說,大家都覺得做花燈很簡單,只有他們覺得不簡單,要懂木工、鐵工、雕塑、電路、力學和美學等等,接下來鍾雄秀、洪炎山要帶大家去看看,做花燈有什麼學問,新埔花燈又有什麼故事?當然,也要到附近走走看看。
過完年,馬上就是元宵節迎花燈,工廠裡趕著把花燈做出來==ns==

這樣劍先進去==ns==劍把先進,好了==ns==

左挪右移,總算把這支長劍擺了進去,這支劍長近兩百公分,還得兩個人兩把梯子一起工作,一放進去,晃啊晃的==ns==

我們現在在花燈工廠裡面,我們現在要剪花燈的這個眉毛,我們現在請劉師傅來教我們這要怎麼做?劉師傅來教一下,要怎麼剪?這個喔,這個,做這個花燈喔,這個先,要,要看它的輪廓,(再)整個做好==ns==

劉保志師傅是新埔花燈傳人第五代,他已經把這個花燈輪廓的底色做好,接下來是細部的修飾,比如說剪修眉毛、眼睛或嘴巴等等。

因為這個已經有,做(好)七、八分了,所以現在來,來做這個修飾的動作就可以了,用剪的就可以了?是,用剪的就可以了,好,先這個,先把它的,大塊的剪掉,這個剪掉,眉毛的部分剪掉,你才拉起來,拉起來,你才,右手喔,右手拉起來,你才(用)左手這樣,這樣一直剪過去,(再)黏起來,你來試看看。

不要把我(花燈的)臉剪爛喔==ns==看起來很簡單,事實上不是很簡單喔!

真的不簡單,外表的輪廓和細部的裝飾要有美學概念,不是隨便拿一塊布隨便貼,做花燈還要有木工、鐵工雕塑、電路和力學基礎!這頭大水牛,是今年新埔花燈迎天穿的主題燈之一,要讓它的肌肉線條跑出來,看起來很有力量,除了塑形,還要懂電路,讓所有轉角的地方都有光線。

[新竹縣花燈文創協會 幹事長
劉保志]
除了這個用比較先進的,叫做什麼閃燈泡,裡頭在(閃爍)的光,裡面像,肚子裡就像星體一樣,這樣一直閃一直閃,主要是如何?主要是,那些真正發光體的燈要讓它們,讓這種的,要表現(出)這條,這條牛的那種,它的光暗明亮。

[新竹縣花燈文創協會 理事長
劉興星]
做花燈,大家都覺得,很簡單、很容易,不過我們在做的人是覺得很難,因為花燈是,要做的時候都要先看圖,像這個圖,還有要算那個,它的比例,它的比例算好了之後,(還)要有雕刻的概念==ns==

現代花燈講究美學,也大型化,雕塑和塑形的第一步,就是照圖把骨架一一焊接起來,然後再分配電路系統,最後才是外表的修飾,百年前的花燈,當時照明設備還不普遍,很少從內部發光,甚至還用真人去演。

[照片提供 劉保志]
[新竹縣花燈文創協會 理事長
劉興星]
當時的花燈,全部(是)小孩子,穿著戲服,戲袍,像人家做三國志啦、做封神榜啦、做西遊記啦,是人去演的,還有用那個竹子去綁這樣撐著,內部發光的(花)燈比較少,有!還是有,大部分不是用內部發光的,是外面打光去看的。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局長
蔡榮光]
當時街頭街尾還在互相比賽,然後互相鬥獅,互相來這個,用這個詩歌,還有用那個客家的那個俚語來對罵,非常文雅的那個、那種。甚至呢,這竹東、芎林、關西的,全部元宵節到天穿日這一段時間呢,都會到新埔來看花燈。

傳統上,新埔街頭街尾的鬥花燈,叫「小迎」,接下來是全鎮遊行的「大迎」,還有大鼓陣,劉興星是花燈傳人第四代,製作的花燈遍布全台,也是台灣僅存少數糊紙工藝大師,他還記得小時候,新埔街上有十幾家專門店在做,現在只剩他還在從事這項祖傳的傳統產業。

[新竹縣花燈文創協會 理事長
劉興星]
當時新埔算台灣,算非常熱鬧的鎮,之後因為,這個花燈會沒落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民間比較苦,逐漸我們台灣的風俗也一直改變,還有新埔的柑橘又死掉了,罹患黃龍病死掉了,所以花燈就漸漸地沒落了。

[新竹縣花燈文創協會 幹事長
劉保志]
那年,天穿日大迎花燈,是日本,是日本那種的,大東亞地區,舉辦最大的活動在新埔,迎花燈,不過那年下半年,很可惜,就停辦了,因為為什麼會停辦?因為有一個人叫作莫那魯道。

1930年11月,發生了霧社事件,使得新埔迎花燈停辦了近十年!劉保志在2010年,申請客委會的築夢計畫,到日本了解傳統的日本花燈,當時覺得很震撼,回台灣後,從頭了解花燈的歷史發展,認為是新埔的無形文化資產,兩父子將日本迎花燈模式學回來,改造人工台車,2011年,想重現停辦半世紀的花燈文化與產業,只是處處碰壁。

[新竹縣花燈文創協會 理事長
劉興星]
當時是林保祿議員(現任鎮長),他一口就說,好,我幫助十萬元,我贊助十萬元給你,過後又找到潘鵬仁,潘董,義民中學的董事長,他說,好,你要是說要做花燈我贊助十萬元給你,還有找到兩個人贊助,就有廿萬元了,我想他們十萬、十萬,我也跟著十萬元==ns==

新埔花燈一年比一年盛大,其實是一個天助自助的故事,一開始新竹縣政府和新埔鎮公所都說沒錢,於是林保祿、潘鵬仁和劉興星,湊了三十萬元,在2012年,以民間的力量舉辦了第一屆。

[新埔鎮 鎮長
林保祿]
他向我提一個案子,他說新埔的花燈,民國四十九年就停掉了,我們來重新迎花燈好嗎?我說 好啊,我支持你啊,是這樣開始的。

[義民中學 董事長
潘鵬仁]
因為,剛開始要舉辦的時候,非常地困難,要有人出錢就對了,他問我說,我可不可以出錢來辦這個花燈,重新讓新埔繁榮起來。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局長
蔡榮光]
三年前,民間想說,這麼好的活動,中斷了半個世紀呢,很可惜,所以民間第一年自己先辦,三年前,那兩年前呢,鎮公所、縣政府也進來參與了,那今年是客委會又進來了,客委會是,把它列為客庄十二大節慶了嘛,所以當然我們把它辦成這個是,國家級的活動,所以今年的特色呢,比往年又更盛大==ns==

從老照片可以看出,早期新埔最熱鬧的中正路,大都是一層樓的平房,只有潘家洋樓和新埔天主堂,是兩層樓以上建築,這棟洋樓早年是政商匯集的中心。

[義民中學 董事長
潘鵬仁]
像我爺爺他們說的是說,(民國)19年開始大迎花燈,但是我們新埔潘宅的老房子,是民國23年,新埔潘家的洋樓,潘錦和的洋樓是那時候蓋起來的,那麼以前日本人,和後來民國時候的官員,全部在他的二樓在看迎花燈==ns==

這是潘先生裡面的那個,收藏的東西,然後這是,以前的那個日本錢,對,然後這就是以前抽鴉片的,跟這一整組都是。

潘家洋樓融合歐、日、台式風格,例如羅馬式廊柱、日式屋頂,而房間與房間之間有兩個以上的門可相通,現在有餐廳業者進駐,有意思的是,業者本來是古董玩家,愛上這棟洋樓的設計進一步租了下來。

[潘家洋樓餐廳業者
黃敏芳]
我們就跟他,先買他家的古物,先把潘先生的古物先買下來,然後看到這個空間這樣,我就跟我先生說,去問那個潘先生有沒有意願要租我們,然後我們才租,後來有聽那個潘先生說,這每一間就是他們原本的位置,所以我們就原物弄回去,就原物弄,就是都,基本上沒有動它的任何的裝潢,什麼都沒有。

新埔的舊地名叫做「吧哩國」,最早的發展是從中正路這周邊開始,以前這裡曾經非常繁榮,和竹東,還有新竹,並稱為三大地區,之後實在是沒跟上交通建設,才會逐漸沒落下來。

潘家洋樓所在位置,是新埔鎮市區的核心,而這條中正路,當時是附近四鄉鎮貨物的集散地,有錢的地主與商賈紛紛在鎮內蓋起大宅院,也形成北部難得一見的宗祠聚落。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常務理事
黃有福]
這裡有這麼多這些古蹟老房子留下來,是說,第一點是開發很早,第二點是,新埔以前是很有錢的地方,因為,我們新竹地區,這些貨物,農產品要外銷,大部分是先載到新埔來,先挑到新埔來,再從新埔轉到龍潭,三坑那邊坐船出去外銷這樣。

[新埔鎮 鎮長
林保祿]
當時有腦油,樟腦油,有種柑橘,有種甘蔗,還有我們新埔非常多的,客家人的人文在這裡,所以說,以前的產業,集市地,集市啊,是在我們新埔這裡,所以說我們以前新埔人,我們成功街、和平街才會那麼熱鬧。

當年也因為四鄉鎮的貨物,既然要在新埔買,也會在新埔消費,新埔聞名全台的粄條,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常務理事
黃有福]
以前我們新埔很多這些,外地來這批貨的商人,批柑橘,載貨來賣,這些商人很多,商旅很多,所以,他們要吃飯,要吃點心,所以我們新埔才會有這麼多粄條,粄條店。

從新埔發展歷史進程來看==cgin==最早是集市的中正路,再來是有商業功能,有幾家百年老店的成功街,最後是宗祠最多的和平街==cg out==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常務理事
黃有福]
除了中正路、成功街有少數以外,大部分是在和平街那邊,因為和平街比較慢發展,它空地比較多,所以他們蓋房子,大部分會蓋在這個和平街,和平街,蓋這個宗祠還有一個好處,它前面是水田,這地理很好==ns==

這裡是新埔國小很早以前的校長宿舍,現在是新埔的\宗祠客家文化館,我們在這邊看得到,從前新埔最早的人文和歷史,還有產業這些的發展,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在這裡我們找得到,從前新埔的宗祠是如何發展起來的==ns==

新埔國小的日式校長宿舍,已經有百年以上歷史,三年多前修復成為地方文化館,單是老建築就很有看頭!從立體圖標示,就可以找到新埔的宗祠分布,其中國家三級古蹟雙堂屋,還曾是電影「1895乙未」的拍攝場景,其它的宗祠也各擅勝場,例如劉氏家廟,有十二道燕尾,以燕尾多、匾額多著稱,潘家古宅則是著重防守功能。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常務理事
黃有福]
早期,還有盜匪很多,有錢人全都怕,怕這盜匪來搶,所以他,蓋房子的時候他就要,要先準備好,如何來防守、防禦,所以你看這裡有兩道圍牆,這比如說要是?匪來攻的時候,最起碼,第一道圍牆可以防守,第二道圍牆又還可以防守,比較安全,還有他們的屋裡有很多的這個槍孔,槍孔。

[新埔鎮 鎮長
林保祿]
從這些宗祠就看得出來,我們新埔以前,150年前,是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客家人在這裡做生意,在這裡賺錢,為了要回饋地方,所以會建很多的宗祠寺廟。

從不被看好、民間自己辦,到進入客庄十二大節慶,地方這幾年來的努力,就是希望帶動地方發展,重現花燈產業榮景。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局長
蔡榮光]
以後呢,我們縣政府、文化局各單位呢,都會,一起跟鎮公所來配合,把這個新埔花燈迎天穿來把它打亮,把這個招牌整個擦亮,希望能夠打造,北天燈、南蜂炮,來新埔,來看會移動的花燈。

[新竹縣花燈文創協會 理事長
劉興星]
以前的時候,早期五十年前,以前,所有整條街,全鎮的人全部,每家每戶會做(花燈),我希望做到這樣,變成一種地方的產業,帶動大家的事業,加一種的幫助,對地方上有好處沒壞處,也對新埔的能見度,會更高啊==ns==

迎花燈、鬥花燈,也要迎回往日光榮!元宵節過後,到新埔欣賞光彩絢麗的現代花燈,也順道回味新埔老鎮的百年風華。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