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是台灣最常用的食材之一,我們常吃的豆漿、豆腐、豆干,食用油,或是素食料理所提供的植物性蛋白食物,都是用黃豆加工而成,但台灣高達九成的黃豆都是從國外進口,甚至是飼料級的基因改造黃豆。隨著越來越多獨立研究單位的報告指出,基改黃豆對人體有健康風險,國內也漸漸出現了反基改食物的聲浪,最近高雄美濃區農會就和30位小農契作10公頃黃豆,而且是在地消失了近30年的品種,藉由生產國產、安全、非基改的黃豆,讓消費者有不同的選擇。採收機上貼了豐收的字樣,緩緩開入農田,婦女們也尾隨在後,撿起掉落的黃豆,睽違近30年,高雄市美濃地區,首次迎接大面積的黃豆採收。
就在今年年初,高雄市美濃區農會邀集了30位農民,契作10公頃黃豆,以每公斤50元保價收購,更隆重舉辦上市記者會,宣示未來消費者將可以在量販店、網路,買到國產美濃黃豆。

[美濃區農會
總幹事 鍾清輝]
因為基因改造,它的安全上有很大的疑慮,所以我們希望說,我們可以生產,國產、新鮮、安全,又極富營養的成分的一個黃豆,讓消費者可以安心地使用。

在美濃人記憶裡,30年以前,家家戶戶都種植黃豆,是農家的經濟收入之一。

[豆皮廠業者
劉滿妹]
以前種豆子,稻子收割後,一株一株的,挖一下洞,挖下去豆子就放下去,挖一個洞豆子放下去這樣,就是這樣種黃豆。

[黃豆契作農民
宋兼詳]
我的爺爺、奶奶,那時候有種,也是一樣這樣種,但是黃豆不是這個品種,品種不一樣,比較小顆,以前的豆子比較小顆。

由於黃豆極富營養,是便宜又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在華人飲食裡更是常見,在美濃從事豆皮加工製造,已經兩代人共60年的宋新富就說,豆腐、豆皮、豆腐乳等,都常出現在美濃人的餐桌上。

[豆皮廠業者
宋新富]
因為客家人比較苦,豆製品又大包,煮起來可以煮很多餐,所以豆製品尤其是豆皮,三、四片就可以炒一餐了啊,三、四片就可以炒一餐了,當然你這麼大包,可以炒十幾餐啊,比較省啦,所以客家人那麼喜歡吃豆皮就是這樣。

以前豆皮加工所需的黃豆,除了自家種的,宋新富就跟鄰近農民收購,直到近20年,才慢慢改用進口黃豆。

[豆皮廠業者
宋新富]
有1、20年了,因為那時候台灣沒有豆子了,台灣也沒有種黃豆啊,黃豆也是這幾年才又開始種的,是啊,大家全都用進口豆啊。

會慢慢被進口黃豆所取代,就是因為國產黃豆價格高於進口黃豆,尤其台灣加入WTO,全面開放農產品進口後,國內幾乎只剩進口黃豆。

[台大農藝系教授
郭華仁]
國內生產黃豆的價格,從1960年代就開始慢慢提升,在早期我們台灣政府還有價格補貼,讓農民可以種得下去,後來這個價格補貼就取消掉了,所以生產成本就太高。

然而隨著全球原物料價格波動,近10年來進口黃豆價格也水漲船高,已經漲了兩倍以上。

[豆皮廠業者
宋新富]
豆子一直漲價,漲了一倍,漲了不知道多少,就這10多年來,就一直漲,沒有跌的,就越漲越高越漲越高,以前一袋豆子4、500元,現在拉高到上千元,1、2千元。

宋新富每天早上三點半起床生火、磨豆、榨漿、製豆皮到中午才收工,就算原物料成本越來越高,賴此維生,還是要做,但讓他更莫可奈何的是,進口黃豆的品質,往往無法掌握。

[豆皮廠業者
宋新富]
進口的豆子,如果是不好的豆子,有時候會買到不好的豆子,品質也不好,就要一直加豆子,一直加豆子,一直加下去,比如說要10斤豆子,要加到15斤或是16斤,這樣品質 濃度才足夠。

學者就指出,由於台灣進口的黃豆,高達九成是散裝入港,也就是一船一船未包裝就裝櫃運輸,經過長達一個月的船期,再加工送到消費者手上,早已不新鮮,更何況這些黃豆都是品種較差,非食用等級的。

[台大農藝系教授
郭華仁]
我們進口的黃豆,主要八、九成都是散裝進口的,那散裝進口的,它是做沙拉油用的、然後做飼料用的,但是因為它散裝進口,所以它整個船艙,放到船艙裡面到台灣來,那它的環境很不好,它是高溫高濕,所以必須要用抑菌劑,才不會有黴菌的生長。

據統計,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240萬噸左右的黃豆,其中超過九成是基因改造黃豆,學者就指出,在歐美國家,黃豆只拿來當飼料、榨成沙拉油或食品添加物,台灣卻直接拿來加工食用,據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每年黃豆消費量高達11公斤,尤其對230萬的素食者來說,黃豆更是重要的蛋白質取得來源。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
常務董事 黃淑德]
我們進口的黃豆主要是大宗物資的黃豆,我們的進口商會進來之後挑出來所謂的選豆,就是進口的這種散裝大宗物資的黃豆,會挑出比較乾淨的,經過挑選的這種豆子,就會給一般的豆腐、豆漿的加工業者在用。

所謂基因改造黃豆,就是從其他非黃豆物種身上取得特定DNA,殖入黃豆基因中,讓黃豆產生其他種特性,例如抗寒、抗旱、抗病或抗藥等,由於大量種植後,可能汙染原生的作物,因此台灣至今仍禁止栽種基因改造作物,而採用傳統的改良育種,來取得優良的作物品種。

[高雄農改場
場長 黃德昌]
因為基改還是有很多的爭議,譬如說會不會汙染到一些原來傳統的品種,對身體的這個食品安全方面,是不是真的那麼地安全無虞,這都還有一些顧慮嘛,所以在台灣目前是沒有基改的這些作物,被准許可以在田間種植。

全球自1996年開始大面積種植基改作物以來,基改作物對人體的影響,一直爭論不休,台灣雖然在2000年建立基改食品安全評估機制,審查基改食品是否得以輸入,但民間團體和學者都認為,近來全球已經有,超過1400份獨立研究文件提出,基改食物對人體會產生健康風險,尤其數量最多、具抗嘉磷賽除草劑,也就是俗稱年年春特質的基改黃豆,所殘留的嘉磷賽與人體疾病有間接的關係。

[台大農藝系教授
郭華仁]
現在已經有報告說,有一些用年年春的農民,他可能就會罹患癌症,它有可能對我們的腸道細菌產生干擾,好菌可能就會減少,壞菌會增加,然後它又會抑制我們肝臟的一個酵素的功能,那個酵素是在做解毒功能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假設吃的黃豆嘉磷賽太多的話,我們肝臟解毒的能力有可能就會降低。

事實上,世界各國對於嘉磷賽殘留都有訂定標準,以台灣為例,水稻就規定殘留量不得高於0.1ppm,毛豆也就是還未完全成熟的黃豆,不得高於0.2ppm,而黃豆是10ppm,進口黃豆的主要來源國美國的規定,更高達20ppm,而台灣直到去年才正式把嘉磷賽列入,邊境抽驗農產品的常規檢驗項目。

[台大農藝系教授
郭華仁]
在美國它們本來也是定20個ppm,後來因為年年春噴了10幾年,它們的雜草也產生抗性,所以最近這三年,美國農民噴年年春會加重它的濃度,所以已經開始慢慢地超過20個ppm,所以孟山都公司就要求美國政府,把殘留允許值從20個ppm提高到40個ppm。

隨著基改問題漸漸被國人所知悉,國內的豆製品也不再全部用基改黃豆,開始有業者強調用非基改黃豆,像在美濃從事豆腐加工45年的楊紅梅,就推出基改及非基改兩種產品,讓消費者自行選擇。

[豆腐業者
楊紅梅]
我也是做兩樣,一個是基因一個是非基因,因為客人有要求,有的人說我不知道是怎樣,是照媒體講的我要非基因(改造)的。

[米糧行業者
洪晧軒]
幾乎都買非基因(改造)的,因為雖然價格差這樣一點,差了三分之一,不過他們相對零售,就是自己煮來吃的消費者,他們還是會比較喜歡用非基因改造的。

但當然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會注意到這些細節。

[消費者
陳小姐]
(你買豆腐時,會特別看是不是基改的嗎)不會吔,(為什麼)一般只會看它的新鮮度而已呀,製造日期而已呀,不會去注意那種細節的問題。

由於黃豆加工後,根本無法分辨是否為基改,食品衛生管理法就規定,基改黃豆摻雜量超過5%,豆製品就必須標示為含基改,105年將下修為3%,學者認為,雖然仍比歐盟0.9%寬鬆,但只要民眾重視,消費者的力量還是足以改變食品業者。

[台大農藝系教授
郭華仁]
歐洲人對食品安全相當重視,所以一看到有基改這兩個字,他們就不買了,所以就會造成他們的製造商,食品公司不太輕易去做基改食品。

然而,長期關心基改食物的民間團體更擔憂的是,一般民眾可以在市面上選購非基改製品,學校午餐卻沒得選。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
常務董事 黃淑德]
校園午餐是孩子在吃,是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生,大部分到國中為止,學校的供餐,既然孩子沒得選,那請問家長是不是可以要求,我們要有得選。

也因此,民間團體發起基改食物退出校園的活動,然而,以高雄市為例,教育局雖然行文給各學校,鼓勵學校選用非基改製品,卻沒有任何強制性,而學校也以成本作為選擇考量。

[高雄市美濃福安國小
校長 蕭瑞琪]
非基改的食物也是給學生很好的食物教育,以目前來看,學校的困難點,第一個就是非基改的食物價格比較高,現在學生收費都沒這麼高,學校的經費就會是很大的問題。

[高雄市教育局
體健科長 黃麗滿]
要把它做全面硬性的規定,目前中央也還沒有這麼明確地去說,那我們學校的部分它也會牽涉到食材的採購,食材的採購如果做什麼硬性的規定,沒有相當明確的法規在那邊,那學校其實它們會蠻擔憂。

民間團體就批評,為了省錢而忽視孩童的健康,是本末倒置,更指出,同樣大量食用黃豆的日本、韓國、中國,雖然也需進口黃豆,但它們卻是供應國產、非基改黃豆,給國人與孩童食用。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
常務董事 黃淑德]
基於降低學童的健康的過敏的風險,還有降低我們對於目前基改黃豆的除草劑,這個嘉磷賽在食物當中的殘留,我們其實是很呼籲學校的家長會,還有各個學校的單位開始來研議,是不是有可能讓我們跟韓國日本、中國的孩子一樣,吃得到非基改的黃豆。

由於台灣禁止栽種基改作物,因此選購國產,就絕對不會吃到基改黃豆,為了提供國產黃豆,美濃農會也才決定嘗試復耕,然而,已經斷層了30年,不是說復耕就可以復耕,無論種植技術、銷售通路等,都要重新建立。

[美濃區農會
總幹事 鍾清輝]
因為農民對種黃豆來說,已經這麼久沒種了,所以他們心裡面也會怕怕的,種了以後第一有人買嗎,第二是好種嗎,第三我管理方面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台大農藝系教授
郭華仁]
在過去30年前,台灣(產銷)就很完備,可是你不種了以後,就整個散掉了,所以我們必須要花更大的力氣,從頭把它建構起來。

也因為是首次復耕,美濃農會契作的10公頃黃豆田,收成狀況不一,預定上市的零售價,也比進口的非基改黃豆貴上四倍,但美濃農會卻很有信心,認為有了一次經驗,農民很快就能掌握黃豆種植技術,只要消費者願意選擇遠比進口黃豆新鮮、安全的國產黃豆,農民就會更有意願參加黃豆復耕行列。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