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淹水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五年多以來,我們陸續紀錄報導美濃淹水情形,及治理狀況,這些年,政府投資了十多億元經費治理水患,然而現在,即便最主要的美濃溪整治工程已完成九成,水患依舊。一直以來,我們對水是懼怕的,所謂「治水」,就是要想辦法把水堵在外面,因此我們想像五十年、一百年才有一次的洪水,以此為依據來建造堤防。沒想到近年來堤防建得越來越高,水還是漫了過來,我們才開始發現,極端氣候下,大水恐怕是擋不住的,那麼是不是思考方式也該轉變,不是不淹水,而是要讓哪裡淹水,不過很顯然,政府的水利工程,還是「工程」導向,淹水就說雨太大,即使事實證明,突如其來的暴雨,已經越來越頻繁了。8月29日康芮颱風來襲,中南部縣市許多地區又成水鄉澤國,長年飽受淹水之苦的高雄美濃,亦是如此,不過住在低窪地區的居民早有了準備。
[美濃居民
傅葵達]
差不多(下午)4點半(水淹)到路上,我提早從中午就開始搬東西了,不然會損失很多東西。
面對美濃淹水問題,水利署早在2007年,便把美濃列入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中,中央管河川美濃溪,及縣市管的,美濃、福安、中正湖三大排水,都列入整治範圍,並由水利署第七河川局來主辦整治工程。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工務課長 陳建安]
就是我們水利署有訂就說,希望我們中央,能夠執行70%的一個工程,那縣市政府的部分它就執行30%的工程。
據高雄市政府的統計,2007年至今,在美濃地區投入的水利建設相關預算,就高達11億9千萬,花了這麼多錢,為何還會淹水?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工務課長 陳建安]
像這次康芮颱風,它就大概,那積淹水的位置就大概是在,中正湖排水匯入美濃溪的交界的地方,因為美濃溪的水量比較高,那中正湖排水也排不出去,大家都積到那邊,所以美濃中正湖排水的水就,就整個溢出來。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副局長 廖哲民]
最主要的原因是雨降得太大了,因為這個8月29日當天,它的24小時的降雨量是498mm,那這個雨量呢,是超過美濃地區呢,100年暴雨頻率的475mm,所以它遠遠超過呢,這種區域排水跟下水道的這種設計標準,所以水會溢流到這個路面。
高雄市政府認為,康芮颱風帶來的暴雨並非常態,然而學者卻認為,極端氣候的影響,美濃常常會下超過當地排水標準的暴雨,淹水已是常態。
[屏科大工學院
院長 丁澈士]
美濃溪的整治計畫,它也是用這個所謂的50年的防洪頻率去設計的,但是面對現在的氣候變遷,每一次的這個降雨,單日的降雨如果說超過350mm左右,那麼這個勢必會淹水的,所以說對於這一個美濃溪的整治計畫,事實上需要再去做檢討。
依照水利署的美濃地區易淹水治理計畫,主要是把美濃溪及各區排拓寬築堤,讓雨水能夠快速地流入下游主幹的旗山溪,然而整個地區都下著暴雨時,主幹旗山溪的水比美濃溪來得更大更湍急,美濃溪水根本無法順利流入旗山溪。
[高雄市綠色協會
總幹事 魯台營]
我們長久以來的問題就是要把水趕快排到大海,所以我們用堤防,快速地讓它回到大海,那美濃溪的治理也是這樣子,它認為說,我們把水趕快排排排,但是它沒有先到大海,它先要到旗山溪,問題是旗山溪的水量比美濃溪還要大,經常就是下大雨的時候,它就匯不進去這個旗山溪,就是有所謂的頂托現象。
也因此,美濃溪與旗山溪的交匯口,南寮巷地區,即便土地平整,仍少有人居。
[美濃反水庫大聯盟
召集人 林俊清]
美濃的水從美濃流下來在此交界,就等於說水要流到旗山溪,因為以前的地形來說,全部算比較低窪的地方,水大的時候全部都是水。
此外,自從旗山溪及美濃溪兩側堤防興建後,水不再往兩岸低窪處溢流,而是往上游回堵,美濃溪從市區到旗山溪,落差又僅有5到8公尺,就在地人的經驗,只需兩、三個小時,美濃市區就大水為患了。
美濃人只好把房子越墊越高,從幾十公分,到如今新建屋,都離地一、兩米高,但水還是越淹越高。
[美濃安泰里
鄰長 林享源]
以前差不多30、40年前,我這間是老房子,水差不多淹(膝蓋)這樣最高而已,淹這樣,我就把它升這麼高,升這樣應該不會(淹)了,這樣很高了嘛,現在又開始發生了。
大家淹水淹怕了,只好各自想辦法,離鄰長林享源民生路住家,上游不到50公尺的東門排水,對岸築起了三米高的堤防護岸,鄰近馬路這側,卻是長達100多米的大缺口,林享源說,829當天,洪水就是從這個缺口灌入民生路的。
[美濃安泰里
鄰長 林享源]
這個水,中正湖山溝來的水,河道都從那邊來,水這樣沖過來,水這樣沖過來,原本要從(橋下)那邊去,那個(橋跨距)洞做得太窄,水就漫到這邊來這樣。
林享源說,原本這段河道兩側一樣低,水漲出來就往兩岸溢流,如今右岸地主為了興建住宅及保護稻田,築了高堤,洪水就只有往左岸宣洩。
[美濃安泰里
鄰長 林享源]
(對面本來有那麼高嗎),對面沒有,全都像(左岸)這樣,以前那邊(農田)和這邊一樣低啊,(為什麼之後弄那麼高),要種稻,土地要拓寬啊。
因此,林享源就向市政府陳情,希望能把左岸的堤防也築起來,但長期關心美濃洪患問題的環保團體認為,這種頭痛醫頭的束水築堤方式,只是把水患轉移到他處。
[美濃環保聯盟
總幹事 林英清]
堤防兩旁的水,要流進美濃溪排出去,也排不出去了,很多地方的水,本來以前排得出去的變成排不出去了,不會淹水的變會淹水,有些地方本來就是洪氾地,每年都會淹水,現在卻不會淹水了。
而很多例子也告訴我們,築堤防水早就不是萬靈丹。
美濃客家文物館,就建在中正湖舊的湖區範圍裡,原本就是比較低窪的地方,康芮颱風帶來的豪大雨,美濃客家文物館的地基,就大約淹了一公尺多這麼高,如今還看得出,當時這邊被洪水沖得亂七八糟。
美濃中正湖周遭幾乎常年淹水,事實上許多淹水區域,原本就是舊湖區,湖區淤積後,管理單位把土地出售,中正湖面積,從早年的30多公頃,如今僅剩14公頃。
[美濃文化產業協會
總幹事 邱國源]
以前是個大臉盆的中正湖,現在變成一個小碗的中正湖,那當然滯洪功能就沒能力滯洪了。
長年來,中正湖主要供應美濃平原的灌溉用水,汛期時便蓄存上游帶來的雨水,因此每逢陸上颱風警報發布,所有權人高雄市政府水利局,便會通知管理單位高雄農田水利會,洩洪因應。
[高雄農田水利會竹子門站
站長 宋富祥]
我們會接到市政府的通報,通報來,我們馬上和區公所聯絡指揮中心,我們看幾點啟動水門,要先廣播,廣播完的時候,我們再去開水門。
然而當地里長就質疑,中正湖開啟水門洩洪時間點判斷有誤,才會造成829當天中正湖溢堤。
[美濃區泰安里
里長 劉國松]
中正湖的水它排不完,到三洽水的時候有沒有,堵著排不完,很重要的一點還是,颱風來了,前兩個星期有兩個颱風來,中正湖水利局有先洩洪,前一天有先放水,有洩洪,這次(康芮)颱風也許認為是輕度颱風,它前一天就沒有先洩洪。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則表示,每逢颱風通知轄內的湖泊提早洩洪,如雨量不如預期,事後就常遭到觀光局或農民反應,湖泊沒水作為觀光、灌溉之用,頗為無奈。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副局長 廖哲民]
有時候(水門)開得很快,結果那水排光了,之後後來雨水呢,不如預期的時候,那就會影響到灌溉跟觀光。
中正湖在1984年才被劃為風景特定區,在2010年的通盤檢討中,雖然決議把特定區擴大,並徵收周遭8公頃農業用地,但徵收是為了興建環湖步道等休憩設施,也因此遭到美濃居民的反對。
[美濃區諮詢委員會
委員 鍾英明]
徵收去,變成公園,沒有什麼生產力嘛,沒有生產力的話,當然影響我們往後的生計。
[美濃反水庫大聯盟
召集人 林俊清]
以前最原始的就灌溉問題,再來現在就有防洪的問題,再來就是說,你防洪的時候旁邊就可以做休憩,做休憩之後就可以發展觀光,就是最後才要做的,你如今不能為了要發展觀光,來損害它灌溉跟防洪的功能,這就人們說的本末倒置嘛。
專責中正湖風景特定區通盤檢討的,高雄市政府都發局,以忙碌為由婉拒受訪,僅表示中正湖通盤檢討已納入觀光、防災等多功能,水利局則表示,會盡量協商。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副局長 廖哲民]
如果以排水防洪的角度,當然我們希望的就是,它能夠扮演防洪,減少這個洪災的這種角色,但是因為立場不一樣,好比說觀光跟灌溉,本來就是和排水防洪是有點相衝突的,所以只能說盡可能協商。
中正湖蓄容量不足,又無法及時洩洪,第七河川局及高雄市水利局就認為,應該盡快完成,遭到地方抗爭反對的易淹水整治計畫項目,包括中正湖排水、泰順橋分洪,及劉庄排水截流工程,在上游把水截流到美濃溪下游,避免洪水流入美濃市區。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工務課長 陳建安]
那如果說有泰順橋分洪,有劉庄排水截流工程施作的話,這樣就可以把重要排水的量,有沒有,把它分到下游去,那可以減輕這邊的下游的排洪量這樣子。
然而民間團體認為,會反對這兩個工程,就如歷次淹水的主因,美濃溪下游水量大又快,分洪道的水根本排不進去,到時同樣會倒灌。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執行理事 溫仲良]
中下游河道就是因為說雖然被拓寬了,但是對於所有的水全都被擋在堤防裡面,水位升高了,那你分洪,全分到中下游的河道來說,這水位還是升高,升高,中游的市區地面同樣受不了。
事實上,早在2007年,美濃民間團體及水利學者專家,便曾提出民間版的整治計畫,主要利用廣興庄,美濃溪上游舊有洪氾平原,及擴大中正湖蓄洪量,把洪水留在上游,減緩水流入美濃市區。
[高雄市綠色協會
總幹事 魯台營]
各個國家聯合來協助治水的這個知識的提升,他們大概都是用這種,所謂保水、然後滯洪,把這個水留在上游、土地裡面,達到最大的下滲,最多的遲滯,後來產生最小的徑流的方式來治水。
依照民間團體的預估,美濃溪上游的洪氾平原,只要15到20公頃,並深掘5到6米,就可以滯洪70萬到100萬噸,滯洪量甚至是分洪工程分洪量的3倍以上,這樣的想法,也與去年高雄市政府邀請的荷蘭水利專家所提的建議,不謀而合。
[荷蘭水利專家
Roelof Stuurman]
找一個乾旱區域,然後想辦法讓它分攤農業區域的洪水,盡可能作補償,還有要如何在上游就把水蓄存下來,我認為找出這樣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
[屏科大工學院
院長 丁澈士]
如果說農田,休耕的農田,我們再把田埂加高20公分,這樣的話,就可以增加它的這個蓄水量,再加上上游有一些滯洪的池,大概有20公頃,那麼這個水患就會減少非常地多。
雖然高雄市政府也認同這樣的理念,卻遲遲未有任何推動時間表,仍依賴已通過的,易淹水整治計畫裡的分洪工程,高雄市水利局說,是因為現在沒有任何法令可以做洪氾平原的規畫。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副局長 廖哲民]
如果能夠變成自治條例的時候呢,那這個效果應該會更好,因為,畢竟這個法條的一個規定,是這個公務員,敢依法行政最主要的一個保障,不然很多的想法,有時候沒有法令來做基礎的時候呢,比較容易會造成一些障礙。
都市計畫學者卻認為,現在的洪患整治缺乏土地使用規畫,透過現行的區域計畫法,就可以把上游易淹水敏感區劃為洪患專區,或編定為國土保安用地,來滯留洪水,未必需要額外立法。
[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
院長 楊重信]
營建署花了很多年,去辨識那個災害潛勢地區,包括洪水易淹、包括地層下陷、土壤液化、包括土石流災害、包括特定水土保持地區,這些等等,你就是個案變更提區委會,把它通過了,就編定為國土保安用地。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又表示,農地被劃為洪患區或國土保安用地,徵收費龐大外,農民土地被徵收,喪失農保資格,也會造成很大的反彈。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副局長 廖哲民]
他土地被徵用的時候可能會影響到他的農保,農民的這種身分,那如果說,能夠有相關的法規制定呢,讓農田呢,往下降個幾十公分,那達到調蓄洪的功能,那不會影響他農民農保的身分,我相信說阻力會減少很多。
學者和民間團體卻認為,洪氾平原的劃設牽涉到公共利益,可以提出完善的獎勵退場機制,甚至未必需要徵收,可以在汛期時租用農地防汛滯洪。
[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
院長 楊重信]
洪水平原、河川外面要劃防洪的緩衝區,裡面都是房子,密密麻麻,沒錯,你都密密麻麻,我也不現在跟你拆,但是呢這個是管制區,你只要,要更新、要改建,你就不能再建了, 我讓你容積移轉,我給你加倍的容積都給你都沒關係,讓你因為移出去賺更多的錢都沒有關係,是為了整個公共利益。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執行理事 溫仲良]
劃定之後,你可能會有個,花三到五年的時間去有個慢慢,透過這個配套計畫變成一個退場機制,讓這些地主慢慢地搬出來,或是他不願意搬還是要耕種的也可以,就讓他耕種,但是洪汛期間,比如每年七月到十月是洪汛期間的時候,我就跟你講明了,這段時間你的農地有可能會淹水,我就補償你這段時間的這種耕作權損害的補償嘛。
有學者更指出,其實依照土地徵收條例第58條規定,當自然災害時,政府可以動用「徵用」來取得臨時性的土地使用權,再給予損失補償,就是很可行的方法,甚至也不需要變更土地使用類別,居民平常仍可以農地農用。
[台北大學城鄉環境學系
副教授 廖本全]
(洪氾平原)維持作為農地用地,然後在農地用地裡頭去討論,是不是可以有比較這個,柔性的土地使用的類別的使用的方式,那進一步可以用,土地徵收條例第58條徵用的方式,那在徵用的期間,就可以給這些農民他們適當的補償。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執行理事 溫仲良]
台灣的現有法令其實就可以用了,那現在問題差別只是在於說,需要有一個有力的上位計畫去整合這些法令,來一起規畫而已。
翻開8年8百億的易淹水整治計畫,水利工程設施占了絕大多數,但10年保護,25年不溢堤的整治工程標準,早已禁不起動輒破紀錄,重現期距超過百年的暴雨==ns==多年來,許多學者專家不斷建議, 要有完善的國土計畫,嚴格執行土地使用分區,讓水有地方滯留下滲,若繼續依賴束水築堤的水利工程,我們還要築多高,又還能築多高呢?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照片提供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蔡佳佑
- Sep 27 Fri 2013 12:36
351集-工程照做,美濃照淹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