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橫公路起點的高雄市甲仙區,八八風災後,由於橋梁中斷,南橫公路多處坍方封閉,重創當地經濟,2010年新甲仙大橋啟用,南橫公路仍未開通,造訪旅客僅剩以往的六成,甲仙農民除了利用有限的耕地種植芋頭,希望重新擦亮芋頭之鄉招牌,也結合新住民手藝成立南洋餐廳,吸引觀光客停駐,擺脫以往賺過路財的產業模式,而去年在全國拔河比賽得到亞軍的甲仙國小拔河隊,儘管缺乏資源仍拚戰到底的精神,更帶動社區士氣,成為甲仙人的精神象徵。大清早農民到田裡巡視剛種下的芋頭,與遠方淡紫色的甲仙大橋,交織成芋頭之鄉的鮮明印象,去年高雄市農業局開始透過契作,鼓勵農民種植芋頭,希望重新帶動在地特色產業。
[農民
劉玉鳳]
八八風災後,就人沒了,因為那個路沒有通了,要去台東也不能通,要去三民(那瑪夏)也沒通,所以就沒有,客人就不要來了,來了也沒做什麼,沒做什麼, 只能吃冰,吃冰我們用寄的就好了,宅配就好,那我們要把客人留在甲仙,所以要有這邊的產業,產業就是,最出名就是芋頭,就跟農會、社區,我們社區,就大家講好,跟農民講好,就來種,種了就一斤多兩塊跟我們買。
四年前的八八風災,大水沖斷甲仙大橋的畫面震撼人心,也摧毀甲仙產業,南橫公路多處坍方中斷,至今未開通,往來觀光客不復以往,市區店家門可羅雀,許多商家結束營業,徒留滿街的招牌,依稀可想見當年市況繁榮。
[攤商]
(以前好賣嗎),以前很好,還沒八八水災很好,現在,(一天賣多少芋頭),還沒八八水災,最差每間都賣兩百多斤。
2010年,災後重建的新甲仙大橋通車後,在地居民重新思考如何振興地方經濟,從小在甲仙土生土長,也是芋冰城第二代經營者的陳敬忠,目前擔任甲仙愛鄉協會的理事長,在他眼裡,甲仙的農業和人文,是社區重新站起來最雄厚的資產。
[甲仙愛鄉協會
理事長 陳敬忠]
但是突然間人沒有了,人不來了,那經濟也中斷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想,是不是我們要回復到我們的農業,以農業為根本,那我們已經沒有過路財可以賺,南橫公路也斷了,那瑪夏的公路也斷了,那我們就以農業,那農業又可以配合上農業觀光,那農業觀光再把人潮給找回來,但是這個找回的過程是,當然有點漫長。
[作家
洪震宇]
風災之後生意變差了,所以變成他們要重新去思考說,那他們到底本質是誰,所以他們現在開始去重視,那甲仙如果芋頭少,那甲仙芋頭算什麼,所以開始去思考,那什麼是好的甲仙芋頭,他就開始去種有機的,然後開始去種稻米,甲秈米,然後他們竹筍也很好,梅子也很好,他們等於重新去發現他們自己的特色在哪邊,那過去生意很好的時候,我覺得不會有人想到,回頭想到自己。
也有人出於對故鄉的不捨和熱忱,放棄都市生活回到甲仙,投入社區工作,今年45歲的曾麗雲,當初只是想為災後重建出一份力,沒想到一回來已經四年,也成為愛鄉協會成員,原本對農事一竅不通的她,如今不僅會種稻,跟農民感情更如同家人般深厚。
[甲仙愛鄉協會
幹事 曾麗雲]
其實我離開甲仙已經二十幾年了,然後我就一個人騎著摩托車到處去訪問,然後我去到一個山上,有一個阿伯跟我說,那時候已經災後三個月,阿伯問我是不是鄉公所來的,我說,不是,我是愛鄉協會,然後他說,他很感謝的握著我的手他跟我說,我是第一個到山上看他們的人,其實我心裡很感動,因為年輕人都外流,然後這些田都已經嚴重受創,需要有很大的經費才能去把它復原,阿伯他們能力真的都有限,那還有很多田都是休耕辦轉作這樣,那我們就覺得這樣,農村的價值都不見了,所以,我們就想說 好,那我們,我們自己下去做。
現在遊客可以跟著農民一起到果園裡包芭樂,這是愛鄉協會這幾年積極推動的項目之一,由於甲仙耕地有限,面積不到一成,農民除了種芋頭,四季都可收成的芭樂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愛鄉協會鼓勵農民改以少農藥化肥的友善農法,增加作物價值,並舉辦農事體驗吸引遊客。
[遊客
陳美惠]
今天來體驗農業的(活動),當農人的辛苦,很好玩,覺得很好玩,可是看到他們很辛苦這樣。
[甲仙愛鄉協會
幹事 曾麗雲]
其實農民他們,說真的,體力上都有限了,那我們現在做的是,我們現在能做的是,農事體驗把遊客帶進來,把遊客帶進來,然後應該是整個甲仙會,(讓)甲仙動起來,然後,也許吧,我不知道。
長期關注甲仙的作家洪震宇,發現這群推動社區營造的成員,其實不乏當地商家,平時看似互相競爭,面對困境,卻展現出同舟共濟的凝聚力。
[作家
洪震宇]
譬如說像志誠,那個餐廳的主廚,他就說他是打雜的,一本初衷都是打雜,打雜是說,只要有活動要辦,有事情要做,他們是不分部門、組織、店家,他們都一起來做,因為這件事情對他們來說很重要,那所以我覺得有時候,公部門的補助或是資源,應該是方向對了再進來,而不是先給錢找方向那是錯的,那他們跳出來就是說他們想到方向,就是他們要做深度的旅行,深度認識甲仙,而不是只是來匆匆去匆匆,那這樣方向對了之後,他們會知道怎麼去找他們需要的資源。
除了重新打造在地芋頭產業,甲仙目前正出名的就是拔河運動。
一聲聲響亮的口號配合著步伐,甲仙國小拔河隊的孩子,不一會兒就將大人們拉得東倒西歪,即使訓練資源不比都市學校,去年仍拿下全國比賽亞軍,勵志的故事更被拍成紀錄片,登上大螢幕感動人心。
[高雄市甲仙國小
學務主任 張永豪]
小孩子在四年前受到很大的那個風災的傷害,那時候留下很多的傷痛跟陰影,然後,像他們的有些親人、家人,或者一些親人,或者一些同學,就是已經有離開了這樣,然後再來就是家中經濟也有受到很大影響,拔河這項運動很奇妙就是,跟其他運動不一樣,拔河就是可以在一瞬間,比賽開始的一瞬間,就能夠讓全部士氣熱血沸騰起來,所以我就是希望說能夠讓拔河,去培養他們這種人生態度,讓他們的整個精神跟態度能夠熱血沸騰起來。
孩子們一路拚戰的精神正象徵社區自立的渴望,即使資源有限也不輕言放棄的甲仙,意外地引起餐飲業者注意,決定在當地設立連鎖門市,為在地創造就業機會,也希望透過企業資源帶動觀光產業。
[花園農場業者
王村煌]
跟賣芋頭冰的阿忠,在路邊,兩個人就聊了很久,他告訴我很多,關於甲仙這些年來這一些故事,那我就有點起心動念的想法是,當地人好像很想很渴望能夠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同時他們也渴望說,像我們這種經營事業,然後之前在台中新社,在整個社區,帶動社區觀光跟社區經濟的這樣的一個(經驗),能夠提供給他們的一些參考,然後明明知道我們去開一家店,它一定會虧錢,因為甲仙現在沒有遊客,沒有人喝咖啡,那我們能不能去做一個平台,做一個小店,然後讓更多的人,透過我們的網絡去認識甲仙。
在老屋的廣場上和新住民學做菜,也是甲仙最近新興的活動,這間是由新住民成立的異國餐廳,八八風災後,這群新住民媽媽,和甲仙人擔負起重建家園重任,上山務農,下山持家,真的苦到想回家了,互相扶持的姊妹們就到廚房來聚會,分享一道道家鄉料理,稍稍緩解鄉愁,如今也成為社區的文化特色。
[異國餐廳成員
羅娜]
因為我要大家知道說,我們甲仙有什麼不一樣,因為我們甲仙好的地方,我們也希望說我們的姊妹有一個能力,做什麼工作,我們不是只會做工作而已,我們也會煮很多很多的菜。
[甲仙愛鄉協會
理事長 陳敬忠]
一個風災過後,新移民在甲仙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很多一些家庭離開這個地方,或是說,比較年輕的到外面去工作了,當然只有他們留下來,那當我們在推動農業方面的時候,他們就是甲仙農業的主力。
位於南橫公路起點的甲仙,融合河洛、客家、原住民及新住民的文化,一場天災帶來許多傷痛,留下來的人,卻展現出更堅強的生命力。
[遊客
劉盈君]
感覺現在來就會覺得說,沒想到甲仙這裡也有芭樂,也有這種百香果,有這麼多東西,以前都不知道,只知道來這裡就是吃芋頭冰這樣而已,對啊,再次來這裡我覺得,可能八八風災後,還有他們人民的那種重建的信心,我覺得,大家共同的那種努力我覺得很大。
[作家
洪震宇]
因為過去甲仙是被經過的,可是經過真的會錯過,現在它是目標了,為什麼,甲仙等於就是台灣的拔河之鄉,然後南洋媽媽料理美味,拔河之都,梅子雞,任何物產很棒的地方,大家來這邊是要感受甲仙的美好,它為目的之後,我覺得很多正向的努力就會慢慢地發酵出來。
正因為無路可退,甲仙人拋棄以往賺過路財的思維,重新發現在地特色,在社區再造的過程中,彼此不分族群腳步一致,如同拔河一般,希望一步一步贏得旅人的認同,重新尋回在地的榮景。
採訪/撰稿 陳鴻偉
攝影/剪輯 羅應展
- Sep 27 Fri 2013 12:35
351集-我們一起,從頭來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