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一位石雕家林仁德,被稱為是石雕界的「阿基師」,他善用各種石頭,創造出許多讓人垂涎的美食,不論是豆腐、爌肉、小籠包,還是鳳林在地美食花生、臘肉、剝皮辣椒,以假亂真,讓人驚呼連連。林仁德從小家中就是開石藝品店的,一下課就要幫忙磨石頭、放假就跟著父母到海邊、溪邊撿石頭,對石頭有著一份熱愛,在花蓮石藝產業沒落後,林仁德開始轉做石頭雕刻,經過多年摸索,漸漸走出自己的路,結合在地文化,用美食美石吸引許多目光。

吹彈可破的嫩白豆腐、餡多飽滿的包子,讓人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不過這些可都是石頭。

[石雕藝術家
林仁德]
其實當初就是結合地方特色,那就是想,這美石到底要結合什麼,然後才會形成一種特色,跟別人不一樣,然後美食、美石,後來就美味的食物,然後美麗的石頭,那兩種音相同,可是又,覺得食物的造型也很奇特,然後就是去可以跟石雕下去做結合。



滷得透爛的爌肉,肉是砂岩、油脂部分是石英,還有用黃玉做的冰棒、紋石做的肉粽,和透亮外皮的花蓮麻糬,以假亂真的美食美石,讓遊客看得嘖嘖稱奇、目瞪口呆。

[參觀民眾]
老師利用不同的石材跟色彩,去把這些自然的食物,做成一個非常自然的一個狀態,所以我們看到它就會有一種親切感。

[參觀民眾]
因為我覺得其實我們很多的創作東西,都跟我們的生活有點脫節,那就是,那他可以這樣把它做出來,我會覺得說,其實,試著可以引導我們很多人去想說,我們把哪些東西來跟我們的生活、還有我們的族群文化去做傳達。

因為媽媽是客家人,也曾經在客家庄當駐地藝術家,林仁德在美食美石系列外,也特別以客家為題材來創作。



[石雕藝術家
林仁德]
像牛搵水有牛搵水的故事,那我們客家藍衫,為什麼開襟上面有花紋啊,然後桐花,為什麼都代表客家,那你就是創作的時候都要去研究這些文化,然後才下去做創作,那這樣子創作出來的作品它就會有故事在裡面,也比較能打動人心這樣。

林仁德更把客家、美食和美石結合在一起,於是有了這個鳳林的韭菜臭豆腐、令人垂涎的臘肉、香腸,和花生、剝皮辣椒等。

[石雕藝術家
林仁德]
像這個鳳林這個剝皮辣椒,就是利用台灣翠玉下去做雕刻,去呈現剝皮辣椒翠綠的感覺,然後其實剝皮辣椒要呈現它生的感覺、然後還有醃漬過的感覺,你就必須要去找石材的顏色。

海浪不停拍打岸邊,海天一色的美景讓人流連,有人說,花蓮是石頭的故鄉,而每一條溪、每個海邊,出產的石頭也都不同,林仁德每次出門都抱著尋寶的心態。

[石雕藝術家
林仁德]
這是山水石,那它琢磨之後就很像山水的意境有沒有,有山有水,它就是一層黑一層白的,像這種就是石英石,你看它有透明的感覺有沒有,那它會夾雜一些黃色的部分,那如果我們把它雕成包子就好像有一些感覺,然後這種是火成岩,然後它有很多結晶體在裡面,它是斜長方石,這些綠色的部分,這一塊我們可以做成那個西點麵包那種的。

其實林仁德小時候家裡就是開石藝品加工廠,放假就跟著父母到海邊撿石頭,再拿回家加工後賣出去,那時就當是到海邊郊遊,順便幫家裡賺錢,六、七○年代,花蓮石藝產業興盛,以外銷為主,沒落後,工廠也一間間關門,不過卻因此激發林仁德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石雕藝術家
林仁德]
那時候就是因為經濟不景氣,然後家裡很多石頭,我們以前都是做平面加工的,後來就是想說再創造出一點不一樣的東西,看客人會不會買啊,就是增加一些買氣,然後也利用原本的石頭下去做創作啊。

於是林仁德開始自己慢慢學、慢慢玩,摸索好幾年才找到自己要走的方向,家裡小小的車庫旁就是他的工作室。

[石雕藝術家
林仁德]
後來我是覺得,花蓮的石頭很多顏色,然後我就慢慢去利用石頭的顏色下去做創作,就比較有別於一般就是,一件東西,它就是單一的顏色石材就去創作,然後我的創作就是,要創造出彩色的世界這樣子。

用石頭的原色創作,林仁德說,雕刻只要技術純熟,練久了就會,但是找石材可比雕刻要難、要花更長的時間,除了靠經驗還得靠運氣。以前工藝品不是平面切割、就是整個石頭賣,現在結合了在地文化,一顆顆平凡的石頭,到了林仁德手上,就像是有了生命,會說故事的。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