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每年有五、六百萬的觀光客,常住人口也有六萬人,但是這裡只有三家地區醫院,相關醫療設備也不足,一旦要轉診急送高雄市、屏東市,路途至少一百公里,因此常使得急重症患者,錯失醫治的黃金時間,尤其墾丁是國際觀光客旅遊勝地,一旦遊客需要急診,這時恆春的醫療品質,就等於台灣的醫療品質!如何加強恆春半島的緊急醫療網呢?來看看台灣尾的醫療現況。急促的聲音穿街走巷,救護車出動了!這個位在台灣最南端的恆春消防分隊,一直很忙,經常要和時間賽跑搶救需要急救的傷患。
[恆春客家協會
理事長 鍾添輝]
(如果有)一天你(要是)沒有聽到,急救車的聲音,那個救護車的聲音,你會覺得很不習慣,每天(都有)而且不是只聽一次,這個醫院每天,你要是聽到十次、八次的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家都已經習慣了,這也是一種悲哀。
==cg in==恆春半島包括了,==恆春、車城、牡丹、滿州、獅子和枋山,==總共六個鄉鎮,==常住人口近六萬人,==不過每年卻有五、六百萬觀光客出入==cg out==根據統計==cg in=這六鄉鎮面積,大概是台北市的三倍大==但是平均每萬人的醫師人口數為10.28==與台北42.54==差距達32位之多==cg out==相關醫療設備也不足,經常讓急重症患者錯失醫治的黃金時間。
[墾丁居民
邱秋雄]
我們墾丁地區總是有很多觀光客,一年來了好幾百萬人,凡是什麼車禍啦、或者是什麼(急重症)事情,一定要往上(北)送,我們恆春的這個醫療實在太過於落後。
[恆春客家協會
理事長 鍾添輝]
救護車急救,有什麼重病的時候,他被送來到(恆春)醫院,這樣的折騰、耽誤,起碼要差不多半小時、一小時,在這醫院急救處理後又再轉出去,所以在時間上無形中它要拖個兩、三小時,有時候有些本來沒病的,小病的變重病,是不是,(本來)救得到的有時效上趕不上,是不是,有時候在半路上就去世了。
[衛生署遠距照護專案辦公室
主任 唐德沛]
每次為了看一個病呢,必須要坐車到恆春市中心,然後再(病)重一點的病人,可能要坐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屏東市,或更遠的高雄市,那這樣子的話,這樣的話,所以人民看病很不方便,然後有(重)病呢,也沒有很好的專科醫師,可以幫忙他們做一些很細緻的一些醫療服務
==cg in==從恆春到屏東,或者是高雄,直線距離,最短都在一百公里以上==cg out==就降低醫療風險來說,最好是醫生動,病人不要移動,但是問題來了,恆春半島最缺乏的就是急重症專科醫師,這裡只有三間地區醫院,卻要服務五、六百萬的常住和潛在人口。
[恆春客家協會
理事長 鍾添輝]
就署立(恆春)旅遊醫院,再來兩間比較大間一點的私人醫院,就是南門醫院和基督教醫院,但是他們的醫療設備,說實在,和都會區那個大醫院是沒得比,那在這邊當然也算不錯的,只是說,你遇到急重症的時候,可能大家就是,沒有辦法說處理得很好
署立恆春旅遊醫院,是恆春醫療品質的指標,它本來是署立屏東醫院的恆春分院,為了提升醫療服務層級,獨立設院,現任院長本來是北部名醫,下鄉服務,他一直想降低轉診率,不過遇到無法處理的重大疾病,還是得轉診到高雄的醫學中心去。
[署立恆春旅遊醫院
院長 曾孔彥]
(署恆)碰到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現在醫療,又是一個醫療專業分得非常細的時候,萬一碰到有一些比如說重大的、特殊專科的問題,比如說重大外傷胸腔外科,重大腦部的外傷、腦的外科,那這個地方的醫療就沒有辦法去應付。
[衛生署遠距照護專案辦公室
主任 唐德沛]
以胸腔科來講,一個氣喘的病人或是肺氣腫的病人,他得了一個氣喘,基本上是家醫科先看,那麼到了稍微重症的時候都必須要專科醫生來接手,這時候(恆春)那邊就出現問題了。
==cg in==衛生署對於醫院的分級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最後是基層醫療院所==cg out==恆春半島的一般性醫療,問題不大,重點是,在地區醫院以下,幾乎都缺乏專科醫師,而從恆春半島轉診到大都市實在太遠,有時候,轉診還找不到病床。
[署立恆春旅遊醫院
院長 曾孔彥]
整個屏東縣的一個比較大的一個問題,因為(雖然)屏東本身有安泰、有屏基,兩個大型(區域)醫院,可是其他的,重要的一些,比較重大的疾病可能還是要借助高雄,可是因為高雄的人口那麼多,只有三家醫學中心它整個(病床)都是滿的,所以有時候找不到床,所以高醫跟我們合作是說,萬一我們真的有一些特殊狀況,他可以先幫我們處理,那這樣可以縮短我們病人轉診的時間
他們要去的里德部落,是在滿州的山區,全滿州鄉只有一個衛生所和兩間診所,其實整個恆春半島,大概有將近一半人口住在山區,署恆是公家醫院,所以還得肩負起偏遠醫療服務。
[署立恆春旅遊醫院
院長 曾孔彥]
其實(急重診)這樣的醫療數,當然占整個恆春醫療的數目不多,可是如果一旦發生了,如果是在地民眾來講,它就是在地民眾的醫療不夠,如果是觀光客來講,就凸顯出,整個台灣的醫療不夠,因為它雖然是一個恆春半島,可是國際觀光客來到台灣,可能只在恆春半島出現,那這樣子就是看到台灣恆春的醫療,就等於是看到台灣的醫療。
[恆春鎮長
葉明順]
在地的居民,包括遊客,都是反映,你們的醫療怎麼這麼不好呢?真的,醫療跟觀光,一定要結合起來,不然的話,恆春鎮發展不起來
像是墾丁春天吶喊,每年吸引數十萬國內外觀光客!台灣的醫療形象,有時候就建立在於,像這樣的即時醫療服務有沒有做好?從中央到地方,也在著手改善醫療環境,從整合三家地區醫院的聯合夜間門診做起,增加急重症專科醫師人力。
[屏東縣衛生局
代局長 蔡招森]
民國93年開始,我們就一直要把它整合,整合以後就是變成三合一。95年以後就變成二合一,慢慢地變成二合一,只有旅遊醫院跟南門醫院,當然這一直以來,政府一直在投資一些的醫療資源。提升他們的。急診的給付。一般的話都是可以提升到30%,那夜間跟假日的話,最高可以提升百分之,加到80%。
[署立恆春旅遊醫院
院長 曾孔彥]
當時我們來恆春的時候,衛生署其實幫我們很大的忙,他拜託高醫,派了五個專科醫師來支援我們,那我們自己,這幾個月來衛生署的公費生,外科、內科醫師,或是復健科醫師,其實也都下來了,所以其實不管是從外面的醫療的助力,或是署裡面本身的醫師,我們當然都一直在進來
邱醫師是高雄人,近四十年前調派來恆春服務後,就愛上恆春的自然美,還曾擔任過改制前的署屏恆春分院院長。在恆春有很多的診所都是像他一樣,從內、外、兒科家醫科兼具,甚至針灸都會,他認為,醫生招募困難,是任何小鎮偏鄉遇到的共同難題。
[邱外科醫院
院長 邱達海]
因為這算是偏遠地區,偏遠的地區,這個醫生人力的招募很困難,因為以前落山風很大,小孩子的就學方面也困難。所以可以說這樣很多醫生不想來恆春服務。
[南門醫院
副院長 劉浤志]
我們要請專科醫生很困難,因為待遇差不多的時候,他就(留)在大醫院了,交通比較方便。第二個問題就是家庭的問題,因為醫生希望說,他的家庭在大都市,小孩子讀書比較方便,又有比較好的教育,所以有些醫生,不是醫生本身的問題是家庭的問題。
屏東縣政府曾邀請大型宗教醫院到恆春評估,高醫也曾考慮在新埤設醫院,但終究還是胎死腹中。
[屏東縣衛生局
代局長 蔡招森]
我們以前也是努力過,看有其他的(機構),看(是否)要來恆春那邊開設一個大型醫院,但是經他們評估的話,是覺得很難,因為將本求利嘛,你說醫療機構的話,它一定要有營運、有收入,才能夠永續經營。
[邱外科醫院
院長 邱達海]
暫時是說,有的有(高醫)醫學中心(和署恆)有合作,醫學中心會派醫生來服務,但是還是不是長久之計,因為你來,有時候三、四個月,又回去了,他好像說,他們意思來這邊是不得已來這邊啦。
一般公費醫師會選擇到離島,是因為服務一年可抵兩年,但是在衛生署的認定中,恆春半島不屬於偏遠、離島地區,但確實有偏遠的事實,地方希望,就把恆春半島當成是離島吧,甚至是特殊的偏遠地區來看待。
[署立恆春旅遊醫院
院長 曾孔彥]
這種東西你要把它從商業行為去看,那一個不管是公家醫院或是私人醫院,用它做成本、然後去做績效,它的數目其實沒辦法去應付到一個醫院的,將來整個的永續經營,所以我是覺得說,這個問題可能是,不管是民意代表或是整個政府機構,甚至民間機構,我們必須共同去思考說,怎麼樣用特殊的狀況,去把這個地方的醫療,做一個特殊的思考,讓民眾跟觀光客可以得到他的需求。
[墾丁居民
邱秋雄]
(三軍)聯訓中心在車城那一帶,核三廠(加墾管處)人家說是(地方)三害,他們也沒有付給我們很大的回饋,根本(有什麼)回饋我們也不太清楚。
墾丁居民很羡慕北部的金山、萬里,有一個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同樣是在核電廠旁邊,恆春人也很想要有醫學中心!不過從醫院端來看,最務實的做法,還是專款補助或者放寬健保給付,偏遠地區的醫院要維持醫療水準,成本高昂。
[南門醫院
副院長 劉浤志]
(希望)中央對這個偏遠地區,健保的給付,可以一點算一元,我們經營比市內這些(醫院)更困難,成本也更高,不只是說人事的問題,什麼東西的成本,全部比都市更高,但是反映在成本裡面,應該我們這裡的點值要高一點。
[署立恆春旅遊醫院
院長 曾孔彥]
他離家非常遠,他的家可能在遙遠的山邊,遙遠的海邊,車程可能要半小時、一個小時,所以他當然到一家醫院他當然希望說,OK,我可以在醫院裡面住幾天醫療,所以他這個就變成輕病住院,那這個不要說(健保)點數不夠,這個健保局是全砍的,這個東西,所以我是覺得說,就這樣偏遠地區的民眾的醫療照顧來講,它可能不是只有點數的一個差別。
健保制度給民眾的概念是,只要生病,醫院就要負責到底,可是健保局並不給付輕病住院,這也是恆春地區醫院目前最大的困擾。
[署立恆春旅遊醫院
院長 曾孔彥]
就民眾一般的他們大部分的需求是他認為,我可能有一些小病或者是怎麼樣,可是這邊的醫院也沒有辦法達到我要的需求,那這個只能是在醫院經營者或者是醫生面,他面對的壓力是,整個健保給付制度上面。你不能把都會地區的病,拿來看它跟鄉下這麼偏遠的地區的病,是同樣的處理原則,我覺得這是,健保局今天要讓一個偏遠地區的醫療院所,去能夠想辦法化解的問題。
急重症的處理,畢竟還是需要一個醫事團隊的整合分工,但是從人力、硬體投資到醫療儀器維修,恆春半島的醫院已經勉力經營,遑論緊急醫療網的完備?只是民眾不禁想問,一旦遇到重大傷病要轉診後送,卻必須要與生命拔河百公里,這個距離,會不會太遙遠了?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