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橋墩,平凡無奇,一般人也許不曾留意,然而在攝影家鍾順龍的眼裡,它們卻是文明發展的見證。鍾順龍認爲,自古以來,文明遺留下來的東西就是柱子,像是英國的巨石陣、希臘的衛城等等,許多古建築的主體都沒了,柱子卻還留存著,甚至成為一種象徵。於是,他開始創作了「里程碑」這一系列作品,以橋墩為主角,在路面尚未連接前,紀錄當下台灣地貌的改變,和瞬間的狀態。鍾順龍的創作,多和社會議題相扣,他用鏡頭,忠實呈現台灣環境的變化,和台灣的特色文化,紀錄那些你我都不曾注意的事物,也帶著大家,用另一個角度來認識我們的環境,重新有所反思。
攝影展現場,鍾順龍正在分享創作理念,然而你卻看不到漂亮的風景或模特兒,牆上這些大幅相片全都是水泥橋墩
[攝影家
鍾順龍]
我們台灣人的生活習慣,什麼東西都要快嘛,要快一點就快速道路、高速公路,一直建,一直建就有這樣特別的風景就出現了,我就開始拍一系列這種,我叫做是「文明風景」的東西。
展覽主題叫,「文明風景-里程碑」,以橋墩當主角,鍾順龍認為,在路面尚未連接前,這些橋橔就像是古文明遺址般的矗立著,昭告著文明所呈現的姿態
[攝影家
鍾順龍]
一開始我拍的橋墩(都是)一根一根的,後來才看到這個場景之後,我才開始拍這個比較多橋墩的,整體環境面貌的東西帶進來,開車開一開就看到,欸 淡水河怎麼那麼多橋墩,整片的喔,很像希臘的衛城,很像它的神殿這樣,唷 我就想到,文明的遺跡就是在那裡。
面對這些柱子,一般人也許根本不以為意,然而在鍾順龍的眼裡,卻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是文明的起點。
[攝影家
鍾順龍]
(八八)颱風過後差不多一、兩個月我就來看,就看到這個,在甲仙的橋全都被大水沖毀,文明到最後也是會消失,也是要回歸自然。
[攝影家
陳伯義]
順龍有一點點在做一種就是,超越到未來的時空來想像,假設台灣這個土地上很多的文明都崩解掉,其實最後留下來就(是)這些柱子。
[藝廊館長
李旭彬]
像這次順龍畫面處理得非常的乾淨,非常的清楚,也並沒有很灑狗血的那種方式,可是它自然而然就會呈現一種,怎麼講,充滿了美感以及某種哲學上的一種氛圍
陣陣強風,吹得稻子沙沙作響,鍾順龍扛著二十幾公斤的器材,走進田埂。找好定點,小心翼翼架好相機,仔細調整,然而鏡頭對著的,並不是眼前這片花東縱谷美景,而是這一根根,種在田裡的鐵路電氣化橋墩。
[攝影家
鍾順龍]
有的時候要等沒風,有的時候整天一直吹,你就想說,(一直)吹也沒辦法,乾脆不要拍好了,等別天再來這樣。
用等待換來好照片,為了拍攝這系列創作,還曾經被人趕走。
[攝影家
鍾順龍]
這種公共工程的東西,很多牽扯到公共安全建築法規,我們是沒有很了解啦,有的時候就會一直阻擋不要讓你拍。
拍橋墩拍了四、五年,拍掉幾百張的底片,鍾順龍仍然堅持,該為這個社會留下些什麼。
[攝影家
鍾順龍]
這是台灣自己的公共空間,台灣的變化很快,十年、二十年的變化就很大了,所以很多環境的記錄都沒有,要有人去做。
[藝廊館長
李旭彬]
這樣子的議題其實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只是台灣目前來講的話算是,順龍算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開創者,那並不特別的去帶一種情緒,或是帶一個價值的判斷,它某個程度上是忠實的呈現我們生活的樣貌。
於是不只是橋墩,大街小巷騎樓下,這些日常生活場景都是鍾順龍鏡頭下捕捉的題材
[攝影家
鍾順龍]
政策的轉變,就帶動整個空間的行為模式就不一樣,城鄉的距離不一樣,空間的距離不一樣,這樣的景觀,很日常,就是說很平常,我們會忽略,可是其實對外國人來說這樣是很大的特色。
從小就對美術有興趣,然而生長在花蓮鳳林卻缺乏美學教育,19、20歲開始有機會接觸到攝影,覺得自己看的東西太少,鍾順龍後來甚至跑到英國留學,專攻視覺藝術。
[攝影家
鍾順龍]
很大的幫助是,看的視野比較不一樣,(在那裡)兩、三年的時間,很多的時間都去看美術館,看表演,很自然的,那種的環境你就會接觸到這樣藝術的環境
不同的文化刺激,讓鍾順龍有了啟發,而他的創作,也沒有過多的註解,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詮釋。
[攝影家
鍾順龍]
我認為視覺藝術的東西,它可以跨越國界,語言不通,你看東西,你可以超越語言,有的時候比語言可以說的東西更多,還跨過很多層面可以被人理解。
原本以為攝影只是婚紗、寫真,卻在後來接觸的環境中,漸漸走上藝術攝影這條路,鍾順龍用鏡頭忠實呈現,用創作關懷社會,看似平凡無奇的相片卻有引人共鳴的反思。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Dec 22 Thu 2011 13:18
259集-鍾順龍的文明風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