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無力再務農或是恢復養殖,導致佳冬鄉失業人口增加,佳冬生活重建中心為了解決就業需求,提出文化藝術綠市集的想法,以其為平台,帶入人潮做深度旅遊,探訪特色文化,活絡地方。佳冬特別的飲食,鮪魚飯湯、老粄條店,以及地層下陷、淹水牆等特殊地理景觀都被列為觀光路線,串聯蕭家老屋、步月樓等古蹟,期盼打造一個觀光小鎮,不過,真有這麼容易嗎?莫拉克風災後一年半,佳冬災民看似步上常軌,但在以務農、養殖漁業為主要生計的佳冬鄉裡,無力復耕、無法復養的大有人在。佳冬生活重建中心為了解決就業需求,推出文化藝術綠市集,期望找出地方特色,開發在地產業,創造就業機會。

[佳冬生活重建中心
計畫主持人 葉正洋]
大部分的居民、受災戶,最重要他的需求反映出來的是,他需要就業服務,就是他需要就業,我們就在思考,過去八八水災之前,這邊的產業是什麼,八八水災後,這邊有什麼可以發展的,來創造在地的就業機會,佳冬裡有其他鄉鎮沒有的特色,就是文化資產非常豐富,我們就想,這文化資產這麼豐富,可不可以轉換成活化地方的帶動者。

佳冬生活重建中心計劃以市集為平台,帶進人潮,再帶入村庄做深度旅遊,活絡地方。

[佳冬生活重建中心
計畫主持人 葉正洋]
透過假日的綠市集,再透過鐵馬遊俠,腳踏車的方式,把遊客帶到各災村去做深度的體驗旅遊,我們就需要全鄉裡頭去調查(出)好吃、好玩(的點),變成一個導覽地圖,那也培養災區的人,來做這樣一個導覽解說的一個就業機會

不論是一大清早或是中午時分,佳冬鄉塭豐村這家小麵店總是門庭若市
老闆娘經驗老到、手腳俐落,一碗美味的鮪魚飯湯立刻完成。



鮪魚飯湯不僅料多、食材新鮮,湯底還是用漂流木當燃料,熬煮三小時的傳統古早味。

[鮪魚飯湯業者
王陳悶]
(柴燒高湯)比較好喝,這古早味,早上三點就起來弄了。(跟瓦斯煮的有什麼不同)?比較好、比較香,大家都說這是古早味。

料好實在的鮪魚飯湯是不少在地人的早餐,早期居民大多以討海為生,清晨出海捕魚前,最好的早餐選擇就是熱騰騰的鮪魚飯湯,便宜又能填飽肚子,因此一個小小漁村裡就有四、五間店賣鮪魚飯湯。

[鮪魚飯湯業者
林秀鸞]
就是先汆燙一下,把腥味去掉,然後再經過人工處理,剝成一絲一絲下去炒,高湯的話用大骨湯下去熬,可能也要熬三個小時以上,那個湯頭才會好喝,就是這樣子。鮪魚我們是從東港魚市場,人家處理生魚片下來,尾巴那一截,拿回來處理。

這間早餐店,即便沒把鮪魚飯湯列入菜單內,村民還是會點這一樣,因為內行人都知道早餐就是要吃這一味。

[鮪魚飯湯業者
林秀鸞]
傳統啊,就種田那個年代到現在都是這樣,一直都沒有改變。也沒有什麼新鮮的,像外面的飯湯跟我們這邊就是不一樣,我們這邊是屬於比較傳統一點的飯湯。不會很油膩而且又吃得飽、又便宜。

[佳冬生活重建中心
計畫主持人 葉正洋]
目前這鮪魚飯湯到現在,沒有讓現代的三明治、或是西點麵包打敗,還是留下來,相當有它的傳統味。這裡有很傳統的飲食文化,相當值得推薦給我們都市的人,來做深度旅遊,飲食的體驗。

[鮪魚飯湯業者
鄭秋英]
盡量有機會讓觀光客進來,因為我們這個漁村也有很多特色,有我們的鮪魚飯,還有我們的石斑,龍膽石斑魚這些魚塭,鄉下漁村空氣也滿新鮮的

這個三十幾年歷史的皮蛋加工廠,也很有看頭,這裡每天生產六、七萬顆鹹鴨蛋、皮蛋,占了全國總產量的六分之一,送至各大市場、超市販售。

[皮蛋加工廠老闆
李榮瑞]
推廣蛋類的加工是,應該是很符合實際,因為這裡的鴨蛋產量是全國第一名,有三十萬左右的數量,占了全國六分之一,百分之十六,六分之一,百分之十六的情形下應該是可以做啦

佳冬沿海區的特殊地理景觀,也被列入聚落文化導覽路線。這面淹水牆,記錄了這幾年佳冬鄉沿海地區淹水的高度,莫拉克風災造成佳冬鄉燄塭村,水淹三點六公尺,超過淹水牆的高度,村民周金明,特地在自家屋頂砌起水泥石碑,把淹水的高度標在上面,還稱它為,「八八水災紀念碑」。

[淹水牆屋主
周金明]
淹水到哪裡就做一個記號,不知道會一直發生,現在都淹這麼深這麼高了。(八八水災)就在上面,三米六就在上面,淹到那裡,淹得很深,水又急,流得又凶猛,大家真的怕了。


佳冬是台灣地層下陷相當嚴重的地區,九十五年調查發現,佳冬鄉累積下陷量有3.24公尺,像後面這個老屋就已經有三分之一看不到,在這邊像這樣的房屋,在這裡形成一個很特殊的地理景觀。

養殖漁業發達的佳冬鄉,民國六十八年養殖漁業興起,盛行淡水養殖,居民超抽地下水,造成塭豐和燄塭兩村地層下陷,雖然目前村民改採海水養殖地層下陷減緩,但鄉內大片土地陷入水平線下,早期蓋的樓房抵擋不了下陷速度,居民只好找專家將樓房前墊高,再加裝防水閘門,也成為佳冬沿海養殖區民居的特色

除了沿海聚落的文化導覽,客家傳統聚落裡的文化資產也在規畫內。蕭家老屋是台灣唯一客家圍龍夥房五堂大屋,大門帶有巴洛克風格,空間布局屬回字形圍龍式格局,有五進堂屋和四個內埕,左右對稱。嚴密的建築配置,看得出來客家民居強調的防禦功能。

[蕭家祖屋解說員
蕭黎妹]
我們蕭家老屋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們從祖先過來,先蓋二堂、三堂、四堂,三合院,蓋好了才蓋前面、蓋後面,蓋橫屋,蓋五堂大屋,以前的人講五堂大屋,蓋了二十年,三代人才蓋好。

[蕭家祖屋管委會
主委 蕭義雄]
佳冬鄉從清朝開始到日據時代很多建設,所以佳冬有五個三級古蹟,全台灣最多古蹟的鄉,交通又很方便,沿海的塭豐村,可以看地層下陷、溼地的景觀,讓後代子孫有個教育的環境,我希望大家來看看,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佳冬客庄的粄條也很有特色,像這家傳承三代的老粄條店,粄條全是自家手工製作,就連原料都是自家生產的米,而且佳冬粄條的調味不同於其他六堆客庄,因為這裡靠海,肉燥裡還加了鮪魚,使得粄條吃起來不油膩,卻香氣十足。

[粄條業者
鍾淑華]
我們的粄條,自己手工做的,自己的米做的,我們的肉燥,是有海鮮味的,有放鮪魚、放魚醬,不是像內埔的放純豬肉肉燥。

[佳冬生活重建中心
計畫主持人 葉正洋]
特色的地方小吃是相當有他的故事性,可以推銷給都市的人,來農村做深度旅遊的時候,做一個體驗旅遊。

佳冬生活重建中心,想把佳冬各區的景點串連,將遊客帶進村庄做深度旅遊的想法,立意良善,但災區民眾卻意見紛歧。

[佳冬塭豐村漁民
楊惠雲]
我是認為(觀光)是很好的方式,尤其現在像我們塭子,外面的人很少人知道我們塭子,有鮪魚飯湯,而且還有皮蛋、鹹蛋,茶葉皮蛋(加工廠)。我是認為說對在地的村民有很多幫助,有觀光客來可以做一點小生意賺錢,現在災後大家的生活都比較困難。

[淹水牆屋主
周金明]
說幫助是沒有啦,因為什麼呢,他們(觀光客)來就是看一下,他們來關懷,可是我們這邊也沒什麼東西可賣,他們來不到十分鐘又到別的地方

有更多在地居民抱持觀望態度,不反對,但擔心遊客只是走馬看花,對地方根本沒幫助。

[鮪魚飯湯業者
鄭秋英]
如果可能的話,我們也是想說把我們這裡的特色發展出去,可是這麼久以來,就是看到一些觀光客就是走馬看花,就是走一走,他也不會停下來慢慢的欣賞或是怎樣。

[屏東養殖漁業發展協會
塭豐區主委 黃再團]
有心要推(觀光)我們都歡迎,我們也不能說不要發展觀光這一點,他們有心要做就好了,我們養殖業就是認真打拚把我們的魚養好。

還有居民更務實,希望先把基礎建設做好,讓漁民別再提心吊膽,擔心哪天投資的心血又全都泡湯。

[佳冬塭豐村漁民
吳世昌]
如果以發展觀光業的話,老實講,對我們這邊的幫助不大,因為觀光產業也是要投資很多的資金在這邊建設,可是村民、大部分的村民,也可以說是全部的村民,他想的就是基礎的建設,基礎的建設就是,海堤、河堤加高,把它做得更鞏固,然後水溝裡面的污泥,八八水災所留下來的污泥,把它清除乾淨。

[佳冬鄉民代表會
副主席 李榮瑞]
像現在這個地方如果發展觀光,觀光這個東西,實際講起來,只有少數人可以得到好處,多數的人,我想在這個村庄還是,第一要件還是把養殖魚業、把地區的農產品、農作物趕快去做復建這是最主要的要件

佳冬地方文化特色有潛力,串連各區發展深度觀光旅遊,活絡地方的願景,看來固然美好,但似乎不夠貼近災區居民的現實需求,緩不濟急,因而在地方上激盪不起火花,居民意願低、迴響小,要實現觀光夢,恐怕沒這麼容易。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