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高雄美濃的農業,大家一定會想到白玉蘿蔔,說到觀光很多人就會直接會想到油紙傘,但這些年美濃有了更多元的變化,搶救下來的老建物,成了文創中心,農地上作物的更迭,帶來了新氣象,我們熟知的美濃究竟有那些我們不知道的變化呢?跟著記者邱月華、羅應展一起去看看。
高雄美濃的永安老街上,有一棵枝葉繁茂的百老年茄苳樹。
茄苳樹下有一座1928年興建,融合東洋風和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美濃警察分駐所」,是日治時期地方上的治安中心。
這座美麗的建築原本是要拆除的,還好在地方人士的搶救下,才得以保留,經過多年修復整理後,委託薛伯輝基金會經營管理
薛伯輝基金會執行長 蔡瑛珠(右)
我覺得這裡有一棵1百多年的老樹,有一棟將近90年的老房子,歷史建築,再加上它長在市中心,如果你用圓規畫美濃的話,那麼這個房子就是在圓心,所以我覺得這一些,都是無可取代的,更何況它前面有一個很大的花園,所以這個是很好的地方。
在薛伯輝基金會用心的經營下,這裡不僅是旅遊服務中心,外來遊客認識美濃的窗口,基金會也經常在此舉辦各類的藝文活動,現在的分駐所沒了過去的嚴肅氣氛,成了充滿人文氣息,多功能的文創中心。
薛伯輝基金會執行長 蔡瑛珠(右)
我希望這裡是一個陪伴力量大的空間,要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能夠丟掉,他在當天的煩惱,或者是坐下來的時候,會因為想到自己,舒服的可以坐在這裡,喝一杯咖啡,而忘掉他的煩惱,這是我們的期待。
分駐所裡雖然有好喝的咖啡,但執行長說,我們是有賣咖啡,但是我們不只是咖啡館,而是一處分享,和陪伴長輩的空間。
薛伯輝基金會執行長 蔡瑛珠(右)
陪伴力量大,其實一開始是來自美濃,這裡有非常多的長輩,但是他們不出門,所以我們很希望年輕的晚輩,可以陪伴這個長輩出門,所以我們就有一個陪伴力量大,第一件事就是只要是晚輩陪伴長輩來到咖啡館,75歲以上長輩就免費,這件事情是我們一直在推動,一直在推動。
這個空間除了適合長輩來以外,也是基金會培養比較特別的孩子,在高中畢業後,強化他們融入社會的能力,和韌性的搖籃。
薛伯輝基金會執行長 蔡瑛珠(右)
對薛伯輝基金會來講,有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支持特殊教育中心,當這一個特別的孩子,從學前、從幼兒園、從國中到高中,他們要畢業了,他們必須進到社會去工作,怎麼樣才能讓他們能夠很有尊嚴的,跟大家一起工作,我覺得這個是,我在咖啡館很想做的事情,就是我們陪伴高中要畢業,即將進入社會的這個年輕人,陪伴他、孕育他。
地方的老建物,在結合了文學、藝術與咖啡後,轉換成了可以聽音樂、放輕鬆,和發揮陪伴能量的空間。
菸葉過去是美濃重要的經濟作物,WTO取消菸葉契作制度後,有些菸田被野蓮取代。
這些年,美濃野蓮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開始有水雉在野蓮池覓食,讓農民誤以為牠們是在啄食野蓮。
於是有一群愛鳥人士就在美濃湖邊,租地種菱角、芡實等浮葉植物復育水雉,同時也以現場拍到的照片跟農民說明,水雉其實是在幫他們抓害蟲。
美濃湖水雉復育發起人之一 黃淑玫(右)
我們一開始在復育的時候,沒想到吸引了很多鳥來,他們(農民)就很生氣啊,一開始,沒想到,我們就拜託他們就說,你們看看,其實牠們是在吃蟲子,結果農民真的很認真,他們就去看,說,真的,好像是在吃蟲子。
現在高雄鳥會和美濃蔬菜產銷班第18班,合作成立友善水雉巡守隊,讓水雉能野蓮池安心繁衍族群,水雉也成了農民安全用藥的最佳見證,農民和水雉成為共同守護土地的盟友。
美濃湖水雉復育發起人之一 黃淑玫(右)
其實農會很早就鼓勵,我們野蓮田的農民,就盡量用安全用藥,我們水雉就會來認證它(野蓮),其實它(野蓮) 很安全,對我們來說,就看到水雉在上面有蟲子好吃,表示這個野蓮很健康。
記者 邱月華
如何讓老樹幹長出新的枝芽,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是美濃這10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因為這樣客人才會來到美濃遊玩,年輕人才有回鄉的機會,地方才能持續蓬勃發展。
美濃有產業特色、有自然生態,和觀光美景的好地方,有了這些條件自然就能吸引年輕人回來。
咖啡店主人 李語庭(左)
我爸爸的老房子,以前我阿嬤的家,我就是,懷念我的阿嬤的家回來的,我媽媽以後退休了,想說可以在這裡陪他,我們這裡風景也很好,第二年就開始準備,裡面的油漆什麼的、和老的東西,是我整理過的,慢慢整理,慢慢有上軌道了,就越來越像咖啡店。
其實小時候,李語庭只有過年過節,才會跟著爸媽回到美濃,但他說,實在太愛回阿嬤家的感覺,幾年前,在徵得爸爸的同意後,他就自己動手整理老房子,賣起咖啡。
咖啡店主人 李語庭(左)
我覺得人到最後就是找到你的歸屬想去的地方,芒果樹啊,我們小時候就是爬到上面,就是很強的那個童年感,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他們也懷念他們自己的阿嬤家,很多人的三合院都拆掉了,改成比較都市,或是賣掉了,這很少了,也算一個文化。
午後,陽光灑在三合院,屋內散發著咖啡香,語庭說,有些客人,會刻意來到這裡,點一杯咖啡,一坐就是一下午,就是要享受這樣的感覺。
咖啡店主人 李語庭(左)
上次有特地從臺南來的,還有臺中來的, 他就說阿嬤,他去阿嬤房間,他說待一整天也不會誰,也不會有人逼他說,要做作業,就是阿嬤就是很包容,他就是,他說比起高樓大廈,他更喜歡這個三合院,因為它,就是他小時候,跟我一樣很懷念小時候的感覺。
老房子有年輕人回來就有了新生命,幾年前農會也將原來的販賣部大翻修重新規畫,將賣場打造成明亮又溫馨的超市。
美濃農會總幹事 鍾清輝(右)
這樣的改變,對我們的美濃鄉親,他會說,對啊,農會也要進步,也要改變。之後我們重新改裝過後,我們就希望說,我們美濃農會的超市,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所以包括我們美濃的米,比如說,我們醃製的蘿蔔、蘿蔔乾、或是老菜脯,或是我們美濃高雄147的米,所做的種種的加工品,我們就希望說,透過這種特色和差異性的行銷,做一定程度的規劃,針對未來超市經營的方向,我們都有做一定程度的規劃。
為了和連鎖的超市做區隔,農會經營的超市,除了販售在地的新鮮蔬果,和加工食品外,農會還打造了一處,能吃到現烤的歐式麵包,和喝咖啡的休閒空間,經營出自己的特色。
消費者 吳奕德(左)
他用天然的食材這個是我非常喜歡的,再來就是我覺得他有做到一點就是,他會用在地的,就是結合在地的農民食材,這個我也很喜歡。
貝果烘焙師 劉議心(右)
就是美濃特有的東西,可能是一般大型的連鎖的超市是不會有的,所以在地人大部分都會來啊,來的話我,我就會直接和他們說客語,就會交流我做的東西,他們就會覺得說,怎麼會這麼有抱負,會很有希望喔,東西又很好吃喔,他們就會很為你驕傲。
6年前,帶著烘焙技術回到美濃的劉議心,禮拜的六、日,經常都會在超市的廚房烤貝果。
美濃農會總幹事 鍾清輝(右)
因為我想像議心,他將我們美濃的,比如說我們的野蓮、番茄、紅豆,這些新鮮的農產品,加上他本身貝果的製作來說,我覺得對我們來說,會對我們的農產品加分。
陳佩揚說,還好有劉議心進駐到超市來,讓他就能在住家附近買到好吃,給孩子吃也放心的歐式麵包。
消費者 陳佩揚(右)
我從出生前就開始吃了,(你出生前嗎?)他,他出生前,之前,因為我嫁來美濃,可是我很喜歡吃這種比較歐式的麵包,可是美濃沒有地方有在賣,所以我都要去市區的時候,一起買,他很愛吃,他很愛吃,他看到我們吃,他就,一直都很想要吃,最後半個都給他吃掉了。
麵包新鮮出爐了,超市瀰漫著香氣,增添了幸福味道,而劉議心也因為新的農會超市,有了更好的露出平台和穩定的收入,彼此相互加分。
貝果烘焙師 劉議心(右)
因為這種太西洋的東西,對鄉下來說很陌生,所以那時候,我其實也很懷疑,就是我怎麼會能夠生存下來。比較有固定的麵包收入,應該是今年了吧,特別是跟農會超市合作之後,一個月就差不多會烤4次、6次這樣,所以就會有固定的露出。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執行理事 溫仲良(右)
像議心這樣的年輕人回到美濃,對美濃來說還是一個重要的資產,一個農村要發展得好,不是大家都要來耕田,還有很多,像我們說的服務業,要在這裡大家幫忙農村發展,這樣才有一個多元性,農村的產業才會發展得好。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油紙傘、粄條或是白玉蘿蔔,是許多人印象中的美濃,但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改變,因為有更多的新元素和年輕人的加入,這一處月光山下的客家聚落,就有了更豐富又多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