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中壢區有33年歷史的新明公有零售市場,市場2樓2022年6月以「新明文創市集」風光轉型開幕!10家新進駐的文創攤商,結合原有的風水算命、服飾雜貨等攤商,共同打造「青銀共市」的美夢,但短短半年,因為宣傳力道不足人煙罕至,已經變成「蚊創市集」。記者宋宇娥跟洪郁雯報導。
來,聞一下咖啡乾香,這乾香很特殊耶,對,它其實會帶一點就是木質調。
老闆熱情為客人介紹耶加深焙咖啡的特殊氣味,小小的空間布置充滿個人特色,去年開始吳昭賢進駐新明市場2樓,把自己的行動咖啡轉型為定點營業。
咖啡攤商 吳昭賢(右)
剛好就是這邊有在對外招商,然後有在說這邊要弄一個文創市集,剛好我也是返鄉,返鄉,那想說創業,那因為又聽到第一年免租金,所以就滿有興趣的。
感覺萬事俱備,不料,創業路上卻滿是荊棘,先是基礎用電問題,根本難以支應咖啡攤商使用,之後雖然改善了,但位在2樓的攤位,根本沒有過路客,想要吸引顧客上樓消費是難上加難。
咖啡攤商 吳昭賢(左)
這邊生意就是幾乎,可能一個禮拜沒有(賣出)一杯咖啡。對,就是這麼糟,(以前在)臺北可能一個月付掉租金、人事開銷,我還可以賺10萬。
還好,消息一出就有顧客上門,用消費力展現實際支持。
顧客 陳金財(右)
那天看到有一則新聞說,他一天只賣出一杯(咖啡)而已,這個地方看起來空空的,都沒人,太…,所以就來支持一下年輕人,所以我現在天天來,不要讓他一天只賣一杯咖啡而已。
桃園市議員 謝美英(右)
他甚至有時候一個星期一杯咖啡都賣不出去,因為沒有人,所以我說這是哪門子的文創市集,就是蚊子的蚊,「蚊」創市集,沒人,那我們就要去檢視問題在哪裡,不能夠放任它一直這樣下去,並不是說你把問題擺在那,它就自動消失,並不會。
回顧新明公有零售市場的歷史,1990年興建完成,當初規劃1、2樓讓傳統市場攤商進駐,不過僅有1樓招租出去,2樓閒置多年,後來有部分從其它老市場撤出的風水算命攤進駐2樓,但還有諸多空間閒置,於是去年桃園市經發局找來青年文創團隊,招攬10攤文創業者進駐,打造「青銀共市」的文創市集。甚至集結市場近50攤攤商的故事,以情境布置的展覽,讓人感受傳統市場的多元活力。
聲音來源
策展團隊成員(右)(111.04.02)
透過這個展覽、跟
攝影跟拍攝計畫,反而我們更貼近說每個市場的老闆,是臥虎藏龍,其實每個老闆就很像是每個不同的故事,他們都有自己的哲學、自己的個性,那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
歌手自彈自唱,輕柔的歌聲讓民眾感到輕鬆又愜意,去年3到6月,幾乎每個週末假日都有活動,不管是街頭藝人歌手演唱,或是主題式的快閃市集、手作活動等等,試營運期間,新明文創市集展現滿滿重生的活力與希望,實在是難以和現在眼前這一片寂寥蕭條的景象,聯想在一塊。眼看著血本無歸,有些攤商摸摸鼻子退出,苦撐的攤商也一肚子苦水,認為活化老舊市場要有作為,主管機關不應該放任攤商自生自滅,
咖啡攤商 吳昭賢(右)
他們就是虎頭蛇尾啊,就是前面很熱鬧嘛,然後前市長來開幕之後,然後這邊的,本來這邊有進駐團隊,那團隊就在市長開幕同一天撤出,那請問一下這樣怎麼輔導店家,那我們向上反映,那他又說你們是經發局的,所以叫我們找經發局,我們就去問市場科科長,科長就說不行,你們現在是在市場裡面你們要歸自治會管理,所以叫我們找自治會,所以我們其實也不知道要找誰。
桃園市經發局市場科長 陳珏寧(右)
重點是你要有空間給別人談,因為你畢竟是共用一個空間嘛,當初為什麼我會選擇這樣子,為什麼會選擇是,免攤租的方式招商,就是因為我知道,這個2樓的空間是有諸多的限制,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那麼完美,
針對放生指控,經發局澄清,軟硬體設施持續改善中,但也坦承老舊市場活化有難度。目前2樓共有32攤,4攤空攤,預計再次招募,也規劃辦理策展、體驗活動,藉此帶動人潮。
桃園市經發局市場科長 陳珏寧(右)
我們這也都是在嘗試,因為之前沒有人做過,那我們都在嘗試。照我們今年這樣的規畫,我們是有團隊,陪著這些攤商走過今年的這個時間,那明年我們還是會持續的就是,我們還是會看就是實際上長的狀況,那再繼續規畫下一年度調整的方向。
面對新明市場2樓空間活化的沉痾痼疾,桃園市議員直指根本問題就是空間規畫、定位不清。
桃園市議員 謝美英(右)
我覺得是定位的問題,我們看到1樓,1樓就是一個傳統市場的市集,那你2樓你要做文創,你是哪一方面的文創,要重新檢視定位問題,再來包裝行銷、宣傳要到位,人潮要進來。
桃園市議員 黃崇真(左)
因為現在我們的整個經營時段大概是偏早上為,但以青創市集來講的話,大部分都偏晚上跟假日,所以如果市場真的要活化的話,我覺得首先要找到一個明確的定位目標,當然就是要有一些目的性的行為。
文史工作者 巫秀千(右)
新明市場以前稱為舊新明,其實很多都是以前算起來不是很有錢,就是一般常民會來的地方,到現在我們來看(下街)這邊,其實沒有什麼比較大的,讓這些文化歷史可以展現的地方,空間如何運用,實在是公部門要和大家討論,怎樣以文史的架構為基礎,把新明市場整個地方建立起來,成為一個文化歷史的景點。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洪郁雯
新明文創市集以「青銀共市」模式,企圖活化老舊空間,但開幕半年後,卻證實即便第一年免租金,還是做不起來,慘變「蚊創市集」,老舊市場空間活化這個長年棘手問題,恐怕不是辦辦煙火式活動、敲鑼打鼓,就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