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機的聲音、車水馬龍的聲音、甚至是人們踩草皮的聲音,你是不是曾經用心聆聽過這些週遭的聲音呢?長年致力於劇場創作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在桃園龍潭舉辦了一場聲音寫生活動,帶著鄉親用聲音來描繪家鄉的樣貌,是不是很特別?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帶我們一起去看看。


 

 

專注在耳朵、聽力的時候,你就會覺得,欸,這平常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平常有這個聲音嗎,不是像視覺看到是直線,聽聲音比較像是有一個空間,就是空間感,我自己覺得啦,(一個)感官的不使用,那其他的感官是如何補上、是如何配合的這件事情,這是非常明顯就可以感覺得到的。

 

貓狗聲、笑聲、救護車的聲音,邊傳球邊發出各種聲音。

聲音寫生工作坊講師 蕭景馨(右)

丟球、接球其實就是訓練一種,應該說是感覺一種彼此在這個團體,接受,丟出去跟接收的這個韻律感。

 

接著要聽聲辨位,一開始老師要大家眼睛張開,熟悉了之後,再把眼睛閉上,少了視覺的輔助,耳朵打得更開了。

 

會強迫自己變得更專心,而且更信任對方,覺得說我不會撞到東西,對,自然就會覺得我很信任這個人。

 

你會專注於這個聽的感官,然後因為看不見,所以你必須要很小心去移動,去找那個聲音,然後跟一開始視覺很簡單,你就知道聲音了,它在哪,那個困難度就增加了。

 

那本來一開始在做的時候,我會,其實我就告訴自己說,我怕被其他組,因為其他組的聲音影響,可是很特別,剛在做的當下,我完全沒有聽到另外一組的聲音。

聲音寫生工作坊學員 曾瑞玲(左)

讓我們練習放鬆,然後反應,專注,所以變得後面我們會,就有點像,我們把眼睛閉起來,完全靠我們的耳朵去感受。

聲音寫生工作坊講師 蕭景馨(右)

所以從一個彈指,到接下來,到不同的一個音質,打擊樂器,他也許可能會更快的感受到這個,跟其他聲音的差別,那麼他出去的時候,就可以更細緻的感受到每個聲音的不一樣。

 

循序漸進的,一步一步藉由活動帶領學員認識聲音、聆聽聲音,加深對聲音的感受,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是一個長年致力於劇場創作,走進在地、深入各地,帶著民眾、一起加入在地創作的藝術團體,這次特別和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一起舉辦了這場別開生面的聲音工作坊,要大家藉由聲音來認識龍潭,那麼,龍潭又有哪些聲音呢。

 

我剛剛想要錄這裡的原因是,我覺得大家一定不知道是在這個地方,可是,說不定可以藉由這段影片或是聲音,然後讓大家知道只要靜下來,其實就很像是神農大帝在你面前之類的。

 

我剛才進來,我想要拿的時候,欸,有聲音欸,大把一點,它的聲音就不一樣喔。

 

龍元宮是龍潭的信仰中心,廟裡的聲音令人感到平靜,而外面熱鬧的街道上,也充斥著各種平常你可能沒有注意過的聲音。

 

剛剛還有經過那個抽風機,是肚子餓嗎,然後就覺得那個聲音,平常覺得滿吵雜的,但是呢,今天因為要蒐集聲音,就覺得,喔,原來它也是一種,對我來講,它就是一種很刻苦耐勞的感覺。

 

蚵仔煎和炸粿的聲音,還有麵包店在包裝的聲音,還有在做那個章魚燒的聲音,大概目前是這樣,我想說去中藥店看看,有沒有在切中藥的聲音。

聲音寫生工作坊講師 蕭景馨(右)

並沒有特別的要他們蒐集什麼,原因是說不定可以從中感覺到每一個人的喜好,例如那個籤筒的,我就可以感覺到,某一些人的,這個聲音可以感覺到某些動作。

 

不設限,儘管打開聽覺感官,探尋生活中曾經被忽略的那些平常。

聲音寫生工作坊學員 鍾金梅(右)

我覺得平常很多東西我們都沒有注意到,今天他叫我們錄音,才發現到,這麼多好聽的聲音在旁邊。

聲音寫生工作坊學員 吳麗雅(右)

今天的課程是讓我們去蒐集一些聲音,而且一定要去錄,所以我們開始就會去想像說,龍潭在地有哪些聲音是比較特別的。

 

這些龍潭的聲音,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是不是也聽過呢,把蒐集來的聲音,搭配上鍾老的文字,腦海中馬上就跑出影像。

 

不遠處,是飛機場了,那幾架零式戰鬥機,仍然擱在那裡,雲很多,隨風急速地流動著,一簇簇一堆堆地。

聲音寫生工作坊學員 吳麗雅(右)

其實有一些我們生活周遭的一些很平常的聲音,沒想到經過我們特殊的去尋找,去發覺之後,重新再放出來,或搭配在文字上,會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衝擊。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總監 黃子翎(左)

因為鍾老的文學,有很多是來自於他生活的街區,和他的生活範圍的一些感想,因為其實鍾老的文字裡頭,有許多都是用文字來書寫的,但是我們可以,我會想說從一些聲音的東西,來去想像,就是鍾老那時候他文字背後的時空,會是什麼樣子的聲音出現,5139

聲音寫生工作坊講師 蕭景馨(右)

讓他不僅聽這個鍾老的文字,有些什麼飛機場啊,自己有腦中的意象之外,再疊上一些他們已經知道是什麼聲音的話,那他腦中會蹦發出的想像是什麼。

 

藉由日常生活的聲音蒐集,疊合不同的時空,走進鍾老的文學裡。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總監 黃子翎(左)

然後主要也是從生活上面的聲音,很熟悉的聲音,然後就是說,喔,原來,可能那個文字裡頭發出來的聲音,會是這樣子,又或者是說,從鍾老的文字,搭上現在時空的聲音,欸, 又有不一樣的想像,5204

 

從平面的文字,變成立體的影像,可以自由穿梭,也能有無限的想像,以聲音為媒介,和龍潭對話,也和自己對話。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