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黏,在臺灣俗稱「剪花」,屬於中國南方特有工藝形式。在華人傳統建築中,屋頂的剪黏藝術一直佔有很重要的視覺效果跟地位。很多人也知道,寺廟建築中、陶藝裝置更需要高深技術,不僅需要高超的功夫,也要有深遠的美學概念。新北市一名寺廟建築陶藝匠師,因為從小學開始就跟在大師級的阿公身邊學藝,剪黏、泥塑和交趾陶等剪花師必修的基本技藝相當扎實,再加上自己有天分夠用功,而今也成為了古蹟修護和剪黏的名師,跟著邱月華、羅應展的觀察,一起來看看大師的好手藝。
做人偶很簡單
一小團白陶土在雙掌裡搓、揉、拿捏。
讓你一個小時看到做一個人偶,保證你沒地方看。
簡單幾個動作,人物雛型逐漸顯現,他是剪黏大師陳世仁,媽媽是饒平客,他說算來自己是半個客家人。
國寶級剪花師
陳世仁(左)
會講客語的客家人,半個客家人。
那個動感也是很重要的,連那個帶子,你也要讓它感覺有在飄啊,衣服也在飄啊,跑這邊,這個要飄這邊。
重形式是北派剪黏宗師洪坤福的特色,陳世仁從小就跟著阿公陳天乞學藝。
國寶級剪花師
陳世仁(左)
1919年,因為阿公是洪坤福從大陸帶來,來修保安宮,大龍峒保安宮,是一個很有名的廟。
(你阿公不教你),不是阿公不教,誰都不教,有人埋怨啊,就有很多人埋怨說,他們的師傅都沒教,然後被我聽到嘛,我跟他講說,你師父沒教,我阿公也沒教,我是他孫子他也沒教我,沒教你有什麼奇怪的。
阿公是宗廟工藝大師洪坤福的首席弟子,跟在阿公身邊當學徒,壓力不在話下。
眼神不機靈不知輕重,不要,教出來漏氣,這個是會漏氣的事,是不是,所以說要當陳天乞的孫子,跟當陳天乞的徒弟壓力是很大的,阿公這麼厲害,阿公有99分,最起碼我有要有90分啊,對不對,因為每個人都在看啊,每個人等著看我們的笑話,(那你現在有幾分)接近阿公。
早期的工匠師不會刻意教學徒,想學功夫,自己就得用心觀察「偷師學藝」。
國寶級剪花師
陳世仁(左)
功夫不是老師教的,也不是師傅教的,也不是阿公教的,偷偷摸摸學的,學到三更半夜,不行,滅屍,怕人家笑嘛,是不是,學功夫,做任何事,絕對要不要臉,才學得來。
因為堅持,陳世仁學得一身好手藝的,16歲就跟著阿公國內外四處去修繕寺廟,他笑說,學藝動機很單純,就是貪財。
國寶級剪花師
陳世仁(左)
12歲去當學徒,然後去龍山寺當學徒,阿公是師傅,他是唐山來的師傅,阿公做龍山寺那些,屋頂那些龍啊鳳啊,對不對,那個年代沒有電子業,他們就是電子新貴啊,從小就看他在做人偶,看他賺很多錢,然後就不想讀書啊,五年級的時候啊,老師說,同學,如果有人不想讀書,就可以去當學徒,就等於畢業了。
你看喔,它有這個穿戰甲的,一個男生、一個女生,還穿官服的有沒有,還有不同的官,然後這個還有小孩子,這個還有拿著,一個拿著如意的有沒有,這一個,有沒有,這個人,拿著金如意有沒有,這個拿一個壽桃,那這一堵是,這一堵裡面有剪黏的3道技術,都在這個裡面,第一個交趾陶嘛,對不對,第一個碗片剪粘,碗片剪粘有沒有,這個是泥塑,這個是泥塑,這個是泥塑,這三個,再來一個,剪黏式的彩繪這種。
水車堵上郭子儀大拜壽戲碼,各式各樣的人物都有,也各有各的神韻,充分展現了陳世仁扎實的工藝水準。
但是這一堵是為了表現說,因為它放在我們家,傳統式的說法啦,剪花師傅,不是剪黏師傅,剪黏師傅是學術上說的,早期這些6、70歲以上這些老師傅,他說叫做剪花師傅。
透過剪黏,陳世仁也將民間對於子孫滿堂、人財兩旺的祈願和傳奇故事流傳下去。
國寶級剪花師
陳世仁(左)
為什麼叫文、化,就是說從東西變成文字,文字變成東西,比如說沒讀書的人總會看歌仔戲嘛,對不對,書上面有寫這些戲,它是字我們(看)不懂啊,但是它演戲的時候,它在演的過程,你就懂了說這些人,你是要去盡忠盡孝怎麼樣去做一個人,就從那些故事裡面,你會去懂得它。故事就是像歌仔戲,有那個人去演,那總不能叫人去站在屋頂上啊,對不對,就是看用什麼材質去把它做出來。
工作室滿牆上,掛滿了看起來舊舊的人偶,這些都是疫情期間,陳世仁宅在家以傳統的技法製作的成果。
「整舊如舊」、「做新亦如舊」雖然笑稱自己的技法很老套,但陳世仁做的人、獸卻能像戲偶一樣,自在動作,可是他獨有的技法。
國寶級剪花師
陳世仁(右)
因為別人沒有去嘗試,我這個人就像周伯通(老頑童),很那一種,很搞笑,對不對,你說,剪黏、交趾陶、為什麼要固定,來一個,動一下不行嗎?搞笑一下不行嗎?是不是,剪黏、交趾陶、泥塑這種宗教工藝,也可以很輕鬆誇張嘛,對不對,為什麼一定是固定的呢?
年輕時因為貪財才學藝,現年70多歲陳世仁,如今只希望自己的手藝能接續下去。
國寶級剪花師
陳世仁(左)
功夫上手,不論早晚,人會有起起落落,當你起的時候你把它當藝術,當你落的時候你把它職業,宗教藝術裡面只有兩種東西,你不會沒有飯吃,第一彩繪,那個沒有機器彩繪,機器彩繪已經快有了,差不多已經有了,剪黏沒有,連3D都做不出來,唯一的好處就是做剪黏,絕對五千年前來有飯吃,五千年後,只要神明都在,你子子孫孫出了三代、五代、八代都有飯吃。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知道傳統工藝傳承不易,陳世仁說,人生就是盡量去做,做不到的只好放棄,此生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