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峨眉鄉一間三代經營的有機農場,以稻鴨共生的方式,來抑制田裡的雜草及福壽螺,是峨眉鄉第一家有機稻農場,他們一點一滴,找回健康的土地和生態,更發展體驗遊程,帶著遊客認識農村,希望能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年輕人留在家鄉。


 

 

 

除草機一推過,青草香撲鼻而來,他是農場的第三代劉奕,劉家三代在此耕作,劉奕的爺爺因為過度使用農藥影響到健康,劉奕的爸爸接手後,就轉型做有機。

有機農場第三代 劉奕(右)

我爸當時就有一個想法就是,不然我們來賣空氣賺錢好了,我覺得在當時,大家有些笑笑的講,其實我覺得到現在,大家慢慢越來越知道,生態、環境、動物這些,和農民、和農村的關係很密切,所以我們就開始做有機,從我爸爸那時候就是99年開始。

 

農場裡養了許多鴨子,會幫忙吃蟲、抑制雜草,是工作上的好幫手。

有機農場第三代 劉奕(右)

還有牠們的腳,有蹼,就可以在田裡踩啊踩、踏啊踏,那才長出來的草就可以踏進去,就做一個小小的循環農業的感覺,牠的屎會大在田裡,我們的肥料不用加那麼多。

 

不過二期稻種植期間,天氣正熱,稻子沒有噴藥容易生病,影響產量,今年農場就改種旱作。

有機農場第三代 劉奕(右)

5316做得這麼累,又沒有什麼收成,後來有時候第二期會休耕,今年是因為試看看,我們就輪作,就種紅豆。

 

環境變友善了,動物也回來了。

有機農場第三代 劉奕(右)

4812其實,生態的角度也是我們農民對自己一種成就感,就是說慢慢的有看到,以前泥蛇到處是、草花蛇到處是。

 

只有農場做還不夠,他們把理念推向社區,在103年成立無負擔農村生活產業發展協會。

有機農場第三代 劉奕(右)

大家對土地和環境有一個理念跟共識,就是說,第一個最簡單的就是,我們盡量大家會員,就不要用除草劑。

無負擔農村生活產業發展協會總幹事 曾仁炫(左)

像蛙類、蛇這些動物,牠本來就是在鄉下的,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用農藥、用其他的東西,把它弄到消失。

 

環境變好了,生態豐富了,劉奕和社區夥伴也發展農村體驗遊程,竟然還帶大家吃草。

 

我們帶大家吃第一個東西叫做牧草心,那你會看到正中心的葉子,它會比較淺綠色的,比較嫩葉的心,像這個,有看到嗎,這裡,我們吃嫩的,我們大家都是老牛對吧,哈哈,我們吃嫩草,那要怎麼取呢,我就拿這一棵示範,抓下面一點沒關係,然後輕輕的、輕輕的,你就感覺到,(就拔起來了),就拔起來了,你有沒有看到中間這個是很Q彈的嗎,這個綠綠的、翠綠色的地方,是嫩的,可以吃的。

 

咬咬看,什麼味道,不好吃的味道,對啊,吃吃看,好好吃喔。

 

以前人家在山上,牙齒痛,長豬頭皮的時候,會塞在那邊,嚼一嚼塞在那邊,當天然的麻醉劑用,有一點花椒,有人講得很精準,有滿像花椒的感覺,那它是沼生金鈕扣。

 

常見的紫花霍香薊,還能拿來止癢。

 

如果你被蚊子咬了,這個葉子摘下來,揉一揉,揉出它的汁,它沒有預防的效果,但是它有消炎止癢的效果。

 

農場裡草相豐富,看起來不起眼,其實都是寶。接下來,眾所期待的鴨子,要上場了。

 

看到大家很多人,待會兒會請大家蹲下來,因為牠們跟膽大大(寵物鴨名字)不一樣,牠們膽小小,膽小小,就是膽子很小,牠們會來這邊,看到很多人,然後就往田裡面,下面衝進去。

農場第三代 劉奕(左)

我覺得農村的美景,是因為這些產業,有人在做,如果是整個田荒廢了,沒有人去種,都是長滿了草,不會有人過去,也不會有這些動物。

 

和環境友善互動,大地自然會有所回報,用雙眼仔細觀察,用雙腳走讀這塊土地,用這樣緩慢的步調來感受,剛剛好。

赤柯山農企社業務經理 張宏達(左)

這個示範園區我們現在種的是臺灣小果的苦茶油,那苦茶油在全世界,其實有70幾個品種,那我們北部主要是以小果為主。

 

每年10月底,苦茶籽開始採收,是農民們最忙碌的時候,峨眉油茶產銷班在106年成立,107年班員集資組成赤柯山農企社,建置加工廠來榨油,小農辛苦採收、晒乾的苦茶籽,就不用再遠送到外地榨油。

 

它在採收的時候,你就會看到它旁邊有花苞開始長出來,是這些嗎,白色的嗎,現在這個花都已經開始陸續在開了,苦茶油開花的時間,是11月到12月的時間。

赤柯山農企社董事長 李榮欽(右)

就會跟你介紹茶籽怎麼剝,怎麼榨油,要怎麼來處理這個部分,那外面導覽,就是會跟你介紹茶樹,還有苦茶苗是怎樣,還有病蟲害怎麼樣去處理。

 

社區產業結盟合作,透過導覽,也讓外地人更了解在地。

赤柯山農企社董事長 李榮欽(右)

比如說我的客人來了,油有跟我買了,他有好吃,又可以去買橘子,去農場買些米、買些有機的鴨蛋,還有各樣的農產品,讓地方共同一起成長。

 

互利共生,對產業提升、在地發展,都有幫助。

 

二013726是不是火太大了,主廚,不是,是油太少,我有點擔心妳會燒焦,大家不能靠太近是有一點可惜,因為苦茶油它爆出來,它的香氣是非常好的,013739

 

午餐時間到,主廚用在地食材,變出一道道美味料理。

創意主廚 黃湘絨(左)

那碗米粉裡面用了很多在地的物產,比如說,茶樹班那邊的苦茶油,然後還有我們這邊的東方美人茶,還有臺灣做的味噌等等的,對,還有茶樹菇。

 

而米粉則是用農場的有機米所製作的,忠於原味。

創意主廚 黃湘絨(左)

我們希望大家從都市來到農村裡面,可以看到說,其實有很多傳統的食材也好,或者是他們在這邊的生活也好,或者是在這邊的花花草草,所有的物產等等也好,想要讓他們更深入。

 

 

社區田園主廚 葉曼青(左)

今天吃的那個小魚干,那個小魚干是用東方美人茶的茶葉,和茶湯去燜的,燜到它完全沒有油分,還有我們有一個很特別的湯,老茶雞湯,用老茶,用三年以上的東方美人茶的老茶,來燉這個湯。

社區活動企畫 郭又甄(右)

我們這次特別找到曼青姐,就是社區的媽媽,但是她對於新的餐點很有想法,今天的這些菜色,是我們希望把傳統的飲食文化,但是用年輕人可以接受,或是外面的觀光客,像城市人也可以去理解的方式去呈現,023437

遊客 李淳臻(右)

然後可以藉由大自然,還有這邊在地的一些很棒的食材,讓大家可以放鬆跟療癒,我覺得真的是一個很棒的體驗行程,015118

遊客 黃琳媁(左)

其實我們一直都生活在都市,我也想讓孩子認識他們所生長的這片土地這樣子,像他們從來不會知道說,鴨子可以吃福壽螺,021628

遊客 林修弘(左)

我的小時候,也是在這種農村生活的,所以我也會去脫掉鞋子,去田裡面去種田啊,或是幹嘛的,但是現在其實因為都市化的關係,小朋友要接受到這方面的體驗,是非常難的,021723

 

那等一下我們會用一個方法,叫做手捏法,就是用徒手的方法,不靠太多的工具,就直接捏出一個鈴噹,020705

 

用採集來的葉子,在陶鈴上壓印出形狀,做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再聽一下這個,有沒有覺得,哪一個聲音比較好聽。

遊客 林芸竹(右)

我在做陶土,然後我上面有壓葉子,然後我畫一個洞,還有塗顏色,(那葉子是哪裡來的),剛剛從路上採來的,就是,我們就是看到有葉子就拿一點,然後找一些有紋路,然後很特別的葉子,021835

社區活動企畫 郭又甄(右)

這個是希望把美學跟工藝面的東西放進來,就是讓大家知道說,農村的旅遊,農村的生活,不是這麼單薄、單一的面向,那這些美的、跟工藝的東西,其實在生活裡面也是非常容易看到,但是很容易被忽視。

參山國家風管處獅頭山站主任 吳文雄(右)

整個遊程,包括它的體驗行程的套裝,也算是滿完整,滿成熟的,所以我們在前兩年開始,跟農場有合作的洽談,最後我們也會希望說,能夠青年回流的狀況能夠提升,那也給農村注入一個新的戰力。

無負擔農村生活產業發展協會總幹事 曾仁炫(左)

讓更多的遊客來,可以在這裡吃飯,可以在這裡玩,整個下午的時間,這樣就整個社區裡面就有,所有的錢就進來了,大家就不用再出去工作。

 

年輕人可以留在家鄉,老人家就有人可以照顧。

無負擔農村生活產業發展協會總幹事 曾仁炫(左)

100個有35個老人家,你還看得到7、80歲還在山上工作,慢慢慢慢的,這種觀念要推廣出去,不是說一定要去晶圓大廠工作,一定要去園區工作才會賺到錢。

 

奮力跟著打擊,雖然有時候跟不太上節奏,但還是玩得開心。

無負擔巷弄長照站長輩 劉煥增(右)

感覺心情開朗,很開心,大家很悠哉,很好。

無負擔巷弄長照站長輩 周美妹(左)

做勞作啊,還有做體操啊,做毛巾操啊,還有打鼓啊,一天一種,一天一種,不一樣。

 

峨眉鄉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達20%,是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超高齡社會,社區的人不只友善環境,更成立長照站來照顧長輩們。

無負擔巷弄長照站長輩 徐錢妹(左)

每天都有好玩,也有好吃,這裡也煮得很好,常常煮給我們吃,對啦,就這樣,(所以來這裡比在家裡還更有趣),對啦,不會無聊,不會發呆這樣。

無負擔巷弄長照站長輩 徐日梅(左)

大家就互相互相,有趣,這些老人家都很好啊,聊聊天啊,教他們做這做那的。

有機農場女主人 方依萍(右)

有時候我們的想法就是說,讓老人家來做,比如說做他很熟悉的米食,換老人家來教我們年輕人,我們的想法就是說,多元化。

 

高麗菜、滷肉、農場的有機米,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不過一開始並不是用共餐的方式,而是送餐。

有機農場女主人 方依萍 (右)

騎車、開車到處送餐,休息一下、坐一下就走了,其實後來我就想到,那老人家你到底有沒有吃呢,剛開始送餐,我就跟我們總幹事說,我說,我們換個方式好嗎,我剛剛說的,反正我們農場這麼大,我們提供場域,讓老人家走出來。

 

大家來到農場一起吃飯,感覺就更好吃了,互相聊天,也互相陪伴。

有機農場女主人 方依萍 (右)

很感謝的就是,我們身體好的老人家,會幫忙我們載,他們現在都有開那個電動車,幫我們載鄰居的伴出來,出來出來出來,一個人在家又沒伴,哪有什麼意思,來去阿萍那裡,很有趣,人又多,來這裡吃。

 

謝謝。

 

農場從友善環境、到友善整個社區、長輩,大家有了共識後,從生活、生態、生產,各方面努力建構,一起打拚,希望能讓年輕人留在家鄉,也讓大家看見,農村可以很不一樣。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