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怎麼活絡、怎麼把人找回來,是臺灣各個鄉村正在努力的課題,入選客委會「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的李育琴,因為很喜歡老伙房、嚮往友善土地的農村生活,她和屏東新埤建功村的前村長鍾展雄合作,企圖搭建都市與農村往來的平台。一老一少分工合作,老村長提供在地資源、農村生活故事,她提出創意點子、做網路行銷,攜手把外地人帶進建功村,看見偏鄉的樸實美好。


 

 

往農場的最裡面移動。

走進田間,又彎又繞,大伙準備要來種玉米。

我們要請壯丁,來,有興趣的來,我們可以體驗一下。

拿起玉米秧苗盤,往目的地前進。

稍微一碰的話,有沒有,這樣就OK了,然後一蓋(土)。

新埤鄉建功村老村長鍾展雄現場教大家怎麼種玉米,大伙兩兩一組,立刻分工合作,當起一日農夫。

等一下要往前囉,小力喔 小力。

不少親子檔還趁著戶外體驗農事的機會,培養好默契。

謝謝你,喔一次拿兩根給我這麼好,喔 我三棵?

為了想要帶孩子還有家人一起來體驗食農教育,從種子到長大的玉米,要讓他了解到其實農夫很辛苦。

只要有什麼親子之間可以共同參與的,我們都會報名,想說讓他體驗一下農村的樂趣這樣,種種玉米呀,然後太陽太大的時候,看晒太陽的農夫有多辛苦,讓他體驗看看。

像今天那麼多客人來看,他們種得很高興,以我們農民來種,可能會種到臉臭臭,這樣的東西,大家想說用一個很快樂的方式,來做這樣的工作,就會很爽快。

玉米田旁整片的苦蘵,更讓這些都市遊客想一探究竟。

可以放心吃,可以放心吃,地板上撿就好。

這個好吃喔。

農田裡面,我們這裡算是一個很自然的環境,所以我們就說苦蘵,苦蘵以前小時候我們沒有零食可吃,常常去田裡找,但找不到像這樣那麼多的。

從事自然農法的鍾展雄,努力推廣對土地友善的耕作方式,也是正因如此,這些都市遊客不僅能夠恣意體驗農事,更能安心享用這裡產出的農作物。

我就想說我們客家文化和自然農業可以結合起來,結合起來之後把它規劃成讓人來體驗的方式,讓大家進來,所以這小旅行現在很流行,都市人很喜歡,他放假的時候他就會來鄉下,來體驗自然的農地、這些生活。

從北部移居南部客庄的李育琴,喜歡新埤鄉建功村自然樸實的樣貌,入選客委會「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他就和前村長鍾展雄合作,一個提供構想、做網路行銷,一個提供在地資源,攜手把外地人拉進村子裡,企圖活絡偏鄉。

像村長他做自然農業,或是大風草推廣,或是他保存夥房的事情,我就把他的故事,他怎麼做、他的理念,寫出來,這樣的故事讓外面的人知道,鄉村裡面做傳統產業或是自然農業的事情,其實外面的人也很有興趣。

有年輕人,他們比較有想法,你說像育琴他在外面接觸那麼多,他比較有想法,所以就會帶動這樣的小旅行,進來農村。

對我們村莊來說經濟、對人文這些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我覺得辦這個活動,對社區、對我們農產品來講都有好的發展。

每年在過年後,元宵節那時候會有新丁的儀式,生丁,就是生男孩子、生小孩,所以在春季的時候,我們客家話說祈福,祈福的時候我們就會拜新丁,說我們家去年生了一個寶貝孫子,跟神明稟報。

在建功村信仰中心的三山國王廟前,對著遊客解說,每年村裡拜新丁的大事。接著帶著遊客一路漫遊村莊,老村長有著說也說不完的故事,只見他指著一旁乾淨的水圳,信手拈來分享在地生活,相當引人入勝。

這條水溝我們就是要分時段,你如果是要喝水的話,你一大早就要出來,人還沒有洗衣服之前、還沒有汙染之前,你就要先把水挑回去。

老村長推廣多年的客家神物大風草,自然也不會忘了向遊客們介紹一番。

我們是把大風草煮開以後去淋浴、去洗澡,因為大風草裡面有一種中藥的成分,身體沖過去以後,我們的血管會擴張,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就會順暢。

光聽解說還不夠,親自體驗才能印象深刻,所以遊客也能在禾埕上體驗怎麼晒大風草。而這老村長家去年剛整修好的伙房,也是介紹重點。

這間房子很特別,我們那時候整個拆開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有些是土磚、有些是紅磚、有些是石頭。它可以看到我們客家人是怎麼蓋房子的。

我是屏東人,我不知道新埤有這個地方,還好有這個活動,不然我沒有辦法深入了解社區原來有這種活動,然後有環境這麼漂亮的地方可以來走走逛逛。

伙房的一角,就是李育琴的工作室,他希望有更多和他一樣喜歡老房子、農村自然生活的人,一起進駐,共享空間,為伙房活化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不過我是覺得村長他一直以來,把這個空間變成一個很適合生活的空間,我們就真正在裡頭生活,我們享受這樣的生活模式,不是要做什麼商業啊,要賺很多錢,都市的人願意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以及認識我們要做的事情,這樣讓人家覺得做這件事情是有價值的。

即便憑藉一人之力、一個計畫補助,難以立即活絡偏鄉客庄,但李育琴和鍾展雄依然努力推廣,建功村美好農村的樣貌,希望吸引一樣也喜歡這樣生活的人進駐。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