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轉型的腳步,在臺灣也慢慢發展深入到民間與社區,這一集要帶大家來看,在臺灣歷史悠久的老醬油廠家族企業第三代,大膽將觸角拓展到綠色能源上,將太陽能光電與醬油廠結合。另外嘉義縣大林鎮是國際慢城,當地除了觀光產業是發展重點外,「由於本身是農村型的鄉鎮」,但鎮內明華社區推展的產業並不著重在農業,而是綠色能源。如今更成立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讓社區鄉親一起來發電」,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呢?記者吳怡君與李明燈帶大家一塊來了解。
在廠房裡,轟隆隆的機器運作著,機器輸送帶裡有黃豆、麥子等原料,經過多個步驟,將製成我們平常都會用到的調味料醬油。
醬油廠副廠長 洪文傑(左)
經過三四個月的發酵出來,經過壓榨,壓榨出來後就是醬,醬經過調味殺菌裝進去桶子裡,就可以送去客戶的地方。
這家臺灣知名的醬油廠,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歷史,由於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觀念越來越重視,因此生產不含防腐劑的醬油,堅持保留天然風味。
醬油廠廠長 劉福松(右)
我們認為說這就是一個趨勢,將來這樣東西會被消費者接受,所以我們看好將來這個趨勢是這樣子,全部用這個天然發酵的,所以我們就投資設備,發酵設備、製造設備,全部重新做一般的改造。
另外也推出非基改系列醬油產品,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選擇。
醬油廠廠長 劉福松(右)
另外一層的選擇,更走向更健康的這樣的路線,所以就是非基改改過,還有添加物減少,盡量不加沒有必要的添加物,來給消費者更衛生、健康方面的一個選擇。
記者 吳怡君(右)
屏東這間70多年歷史的老醬油廠,他們是堅持用很天然的方式來製造醬油,在國內外都非常有名,現在家族第三代,從這傳統產業,開始做轉型,發展綠色能源,就是希望家族事業可以更多元化
仔細一看,醬油廠房屋頂上安裝了一塊塊太陽能板,原來是醬油廠家族第三代的吳如森在起初創業時就有了憧憬,看見綠色能源是未來發展趨勢。
能源公司執行董事 吳如森(右)
當初在創業的時候也看了不同產業,然後看到太陽能發電,就是第一個綠能,我覺得對環保,對社會,對這環境都有幫助,所以說我們覺得這是很好的事業,加上說有這種躉購費率,政府有躉購費率的存在,所以說有一個提供一個,長久的一個穩定的機制,就是說我們現在20年全額躉售的情況,然後就是又是價錢固定20年,這種機制來講,我覺得是非常跟我們的初衷滿符合的,就是一個長久的生意,一個廠至少是20年起跳。
照片提供 吳如森
0308-0334
起初是日本福島核災事件帶給他啟發,看見再生能源的潛力,一開始先到日本投資,累積經驗後再回到臺灣推動,由於從小在醬油廠長大,因此對釀造醬油中控制溫度的重要元素太陽也多一份感情,因此造就發展太陽能產業的契機。
能源公司執行董事 吳如森(右)
其實我每次到醬油廠,聞到這個味道就覺得很熟悉,很像就是從小到大,每次這(醬油)廠就有這樣味道,然後當然是說,剛剛講說,在醬油方面其實是很靠溫度的,它們要發酵也要靠溫度,剛好也是太陽對醬油廠來講也是一個必要的東西,然後對太陽能來講,更是一個更是一個我們發電必要的東西,所以說這兩個事業來講,其實是有很大的雷同之處。
但從傳統醬油產業拓展到綠能產業,領域大不相同,因此更用心經營做出成績說服家族支持。
能源公司執行董事 吳如森(右)
我們一開始是從日本開始做的,他們自從福島,2011年福島事件之後,他們在推行太陽能跟再生能源發電,所以我們那時候是看到那邊機會,就是他們政府在大力推廣,所以我們決定到那邊去做,當然是,當然是很多就是有一些會質疑,新的產業,我想這加減都會有這種質疑在,不過也是一一克服。
由於南部日照充足,因此位於屏東的這座醬油廠,相當適合發展太陽能,且發的電就提供給廠房使用
能源公司執行董事 吳如森(右)
這個廠其實就是說它,它不是像剛剛講說,不是百分之百都是賣給臺電,在屋頂上發電,然後在下面廠工廠,廠房就把這個電使用掉了,比重其實滿高的,就是說,在目前為止,應該有百分之40左右的工廠的用電,是用屋頂發電。
而吳如森不只蓋電廠,也投資綠電與加入再生能源倡議組織 RE100的美商等科技公司合作,透過交易平台購買再生能源憑證的方式來推動。
能源公司執行董事 吳如森(右)
照片提供 吳如森(0544-0604)
憑證其實是比較特殊一點,就是說,大部分的,我想絕大部分的光電廠都是走躉購費率,就是說發電之後就把電回賣給臺電,可是到後面有一段的時候就是會變成,民間的力量來做這件事情,這個廠特殊性在於說,它應該是臺灣非常前面,是屬於就是說以民間力量就是我們自己外商的一個力量來說,他們想要在臺灣這邊也做一些綠能,然後我們透過合作的方式,就是說來做一個再生能源憑證,所以說這個廠我覺得特殊性在這個地方。
用新穎的方式推動綠能發電,吳如森從地面型與屋頂型光電開始,未來也打算開發漁電共生案場,希望帶動家族事業推往更新的發展境界。而除了民間企業自己動起來,也有社區靠自己的力量發展不一樣的綠電。
記者 吳怡君
嘉義縣大林鎮是一個國際慢城,當地除了發展觀光產業以外,其實也有一個很特別的明華社區,雖然這個社區算是一個農村,不過,當地主要發展的不是農業卻是綠色能源。
這有300元,我們300元從哪裡來,就是我們社區活動中心樓上有太陽能發電的錢,我們回饋我們社區給我們老人,重陽節,重陽節快樂。
明華里社區長輩們臉上露出洋溢的笑容,大家排隊領取重陽節紅包。
大林鎮明華里里長 江志明(右)
我們明華社區在103年拿到我們嘉義縣,它有參加一個金牌社區的比賽,我們明華社區剛好得到的獎金就是有100萬,我們這100萬要做什麼,那我們將這筆錢拿來我們社區活動中心裡面,樓上,它的空間,很適合我們來做一個東西就是太陽能光電,這就是說我們政府也在設置太陽能發電,我們可以給臺電,賣的錢,我們就可以來回饋我們社區。
大林鎮明華里居民(右)
重陽節,我們社區都多加發300元,因為別的社區沒有,我們明華社區才有,它就是用這個太陽能回饋給我們這裡的。
保特瓶,好 17公斤,阿伯你要換什麼,你今天要換什麼,衛生紙衛生紙 好。
將可回收的物品帶到回收站,是社區長輩每週重要的工作,而收集回收物的點數還能換禮物,藉此也能讓社區長輩多走出戶外。
明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江志堅(右)
過去你去把這些紙類回收品,拿去那個資源回收站是換現金啦,不過我們社區比較不一樣,我們結合嘉義縣環保局,我們在做什麼,換一些我們平常的民生用品,像是洗碗精、衛生紙,這我想比去換現金還要好。
大林鎮明華里居民(右)
我今天帶來這是這是紙,紙箱,還有那個寶特瓶,來這邊換米酒啦,換那個洗碗精。
電動車,你電哪裡來的,電就是太陽能來的,它就有設那個(充電站),我們這裡的電動車,家裡沒有可以充要牽到這裡來充電。
看來純樸的明華社區裡,卻看得到充滿現代科技的太陽能光電設施、電動車和充電站等,明華社區起初先從社區內的活動中心樓頂裝太陽能光電板,開啟綠色能源發展之路,接著不僅社區內居民,連社區內的廟宇也一起來響應,甚至發展到自行成立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
明華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江志弘(右)
很多地方也都出產竹筍,很多地方的稻米,講的白的,也沒有比,我們的稻米也沒有比崑濱伯更有名,所以我們想想,我們到底要創造什麼樣的不一樣的一個產業合作社,那剛好臺電來(接洽輔導),我們剛好一拍即合,就號召居民大家一起來探討說,那我們來成立公民電廠合作社好不好。
照片提供 江志弘
1011-1032
明華社區在108年底成立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109年開始營運找案場,一開始共邀請30位里民一起入股,每人出10萬元,總共300萬元的資金,一起來投資公民電廠。
明華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江志弘(右)
我們公民電廠這個部分會百分之十給哪一個人,就是給租我們屋頂的住戶,他們就是會有拿到賣電整年度賣電所得的百分之十,那我們另外會有百分之五,會回到我們社區發展協會這邊來做回饋,那有百分之八十五要去估算說,我們大致上營運成本,維管整個一個過程,所以應該我估算,如果你拿個十萬塊出來,一年可能要分紅分個六七千塊應該跑不掉。
阿伯 來,我帶你看,我那天來看你這一場,我們這房子樓上總共會裝58坪, 差不多是19K 19.72K,全部裝下去也沒有關係,你這個水塔也不會擋到。
為了讓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能更順利且長久運作,江志弘也積極尋找新的案場做屋頂型太陽能光電開發,且與合作的案場以及入股的股民也都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協調,隨時更新運作進度。
案場案主(左)
蓋在樓頂上就是比較涼,樓下就是比較不熱,再來又可以再賺一些電費,多賺一些,來彌補那個電費這樣。
入股股東(右)
裝這個就是比較涼,還有加一些收入,然後有省電,以前是比較熱,就是電費兩個月要三千多現在降到差不多兩千多元,還有這麼長時間,就都有收入,好處很多。
明華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江志弘(右)
因為有好的示範案例,有所感,所以才能夠怎麼樣,才能夠帶動其他的人來共同響應,所以我覺得我在社區裡面推動,有時候可能,我們要用正確方式在跟居民做一些正面溝通,那當然有一些會可能會,很多人會有一些疑慮,那我們要去消除他的這些疑慮。
但要推動公民電廠也不是那麼樣的順遂,許多先天的環境因素多少讓開發新案場時困難重重。
明華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江志弘(右)
第一個,如果你是鐵皮屋就鐵定是他們可能就會不想裝了,因為我們也沒有,嘉義縣到目前好像沒有合法,那第二個沒有使用執照。
但明華社區,並沒有被先天因素限制而退縮,而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朝著推動綠能屋頂全民參與的目標前進,不是口號,而是用實際行動讓外界看到,綠色能源如何實現在臺灣的各個角落。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