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臺東是一座大美術館」為概念行銷地方藝術,台東縣政府繼之前幾個藝術季成功帶動海線與縱谷線觀光後,《2021南迴藝術季》以串連南迴四鄉聚落文化風,設置了14件藝術作品。其中位在大鳥遊憩區的作品,是來自苗栗的藝術家作品,他以移居的台東山海作為創作靈感,十分的吸引人。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以水墨畫的線條勾勒出,母子對望的線條,有著老母親聲聲的呼喚,和遊子對家鄉的思念。

藝術家 邱尚為(左)

因為這條公路的拓寬,帶動城鄉的一個發展,就縮短這樣的一個發展的距離的時候,所以我就設計一個母親的一個臉龐,然後在凝視小孩子的這個臉,一種對望,就是一種呼喚的意思,

作家 張典婉(右)

邱先生他因為是復興美工畢業,什麼都有學,像他的作品他就有講到是用一種雷射剪紙的方式來做的,就非常的傳統,但他做出這麼的藝術。

 

再以細細碎碎的剪紙藝術表現的瓶身,裡面有有著家人間的思念、期待,也相互報平安的心情。

藝術家 邱尚為(左)

在家鄉的長者呼喚在外地的子女,能夠回到家鄉來,然後為家鄉的一個文化傳承,或是地方發展做一份努力這樣子。

 

這是藝術家邱尚為,以傳統的剪紙結合雷射技術,為2021年南迴藝術季創作的作品〈呼喚〉、〈相約〉。

藝術家 邱尚為(左)

最初叫南迴地景藝術,無非是希望,就是說每一件設置的作品,能夠跟在地做結合,然後就是可以在適合的點,設計跟在地結合的景觀藝術,一方面是做藝術的表現,二方面也可以帶動地方的發展。

 

太平洋不斷拍打著東海岸的礫石,不但激起了白色的浪花,也磨出了許多奇異的創作元素,邱尚為說大自然裡俯拾皆有創意靈感。

藝術家 邱尚為(右)

木頭經過石頭去摩擦,樹皮不見了,石頭的一些怪張,木頭的一些乖張的一些,一些樹幹啊什麼的,就慢慢變,到海邊就變得,磨得很平滑很順,所以我常常走在海邊的時候,我覺得說喔,這真的是,大自然的一個巧手,那這個的藝術家是大自然,是海,是看不見的一個,眾多的一個藝術家,它們去把這個木頭,雕琢成這樣的一個奇特造型。

 

海上的漂流木,從屋頂仰望的星空,甚或瓶蓋、畫框裁切下來的邊角料,經過他的創意都成了獨特的作品。

藝術家 邱尚為(右)

只要對於創作者,它會產生一種感應的這個東西,它都可能都會成為素材。可以成為創作的來源之一,那但是重點是什麼呢,重點是說,你如何去把這東西變成有深度的,有藝術感覺的一個東西。

 

但身處在臺東,這個臺灣既南且東,交通不便,經濟發展也相對弱勢的所在,藝術創作還得養家活口,就得斜槓斜槓再斜槓,才能支撐理想與現實。

藝術家 邱尚為(右)

做餐廳是因為以前小時候家裡做,對,那你說,在臺東要安身立命的話,其實開一個有特色的店是蠻適合的。這間店它供給我,可以安心創作的一個,最重要的安定因素。

 

吃著藝術家本人做的餐,邊欣賞掛在牆上他的畫作,廖老師是餐廳的常客,她說很佩服邱尚為對創作的堅持。

常客 廖老師(左)

很有主題的一家店,他久久會給我們驚喜,就不管是他的畫,然後他的作品、大象的主題這樣子, 那個畫放在牆上很舒服、很好,因為就是他把臺東,我們有注意過,它就是臺東的一個畫作,那就是覺得,每次來我們就會多看畫幾眼,就一點覺得的像,很慵懶可以放假的感覺。

 

才放下鍋鏟,轉身就上到隔壁二樓的畫室,拿起畫筆教課上課,瞬間得轉換心情和角色。

藝術家 邱尚為(左)

日子不就這樣過,而且是非常規律的這樣過,因為我禮拜三是幹什麼事情,我禮拜四要幹什麼事情,我禮拜五要做什麼事情,大概都逃不掉。

 

忙碌不得閒是邱尚為,日常的生活步調,他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悠哉藝術家,創作就是他休息放鬆的時間。

藝術家 邱尚為(右)

基本上是,我畫圖的時間是很零碎的,就是說因為工作關係,它沒有,它沒有辦法就是說,就是很專心可能2的小時,3個小時就直接畫。也是我們的前輩曾興平,曾老師,他是畫水彩的,他就說你只要有空就可以畫,有空就畫,你不要等到有空再畫。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利用瑣碎時間作畫時間,沿著太平洋的海岸尋找創作的元素,積累創作的印象,因為2004年不小心路過臺東,從此就留了下來,邱尚為說,為了要落腳台東,自己像是時間管理大師般「軋」時間過日子,雖然辛苦,但這裡的山海也提供了他,開闊且無窮的創作空間,覺得在臺東當藝術家很幸福。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