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力推動綠色能源轉型,但推動過程中,因為臺灣地狹人稠,土地取得並不容易,因此往往開發選址的問題就經常出現抗議聲浪,特別是在農地種電方面,爭議總是較多,因此這幾年來經濟部能源局實施「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並率先套用在「漁電共生」開發,臺灣『綠金』發展潮流系列專題報導的第二集,我們就帶大家一起來看臺灣漁電共生的推廣以及位於嘉義布袋鹽田濕地的光電開發如何與當地生態共存共榮,記者吳怡君與李明燈帶大家一塊來了解。


 

 

 

在大大的養殖池裡,水試所研究人員,正仔細個觀察牡蠣苗生長情形。

水試所副研究員 陳鴻議(左)

我們會首先以光照來觀察它幼苗一個數量看有沒有減少,那如果沒有減少的話,我們會在觀察它,它的一個顏色變化,來做一個健康的依據。

 

由於氣候變遷,近年來養殖業產量並不穩定,因此水試所針對養殖方式進行試驗和轉型,也配合中央漁電共生發展,將太陽光電設備結合溫室,觀察其影響。

水試所副研究員 陳鴻議(左)

那我們有架設太陽能板之後,除了它可以發電,來提供整個溫室裏面的一個電力所需之外,它還可以藉由空調去把它控制下來,可以提高一個種苗的一個育成率。

 

而水試所的研究,將來也能提供給真正養殖業者做參考應用。

水試所海洋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 葉信利(右)

在整個漁電共生,未來設施養殖是發展主要一個趨勢,它使用的土地面積比較少,那但是它發的電的量不會比地面型少,那另外一個就是整個空間上利用,你如果在漁電共生室內養殖的狀況之下,如果可以做立體使用的話,那可以產值可以更高,讓我們整個水產的技術跟那個產值都可以提升。

影片提供 水試所(0134-0148)

除了溫室養殖結合光電設施,水試所也搭建戶外立柱式太陽能設施養殖場,池子裡培育的是文蛤,經過三年試驗,初步觀察光電設施對文蛤產量是否造成影響。

水試副研究員 周昱翰(右)

它陽光遮住了,然後就會影響到它的基礎生產力,那因為文蛤是吃藻類的,所以說多少會受到一些影響,那所以說我們未來的實驗的方向,就是說怎樣來改善它。

水試所海洋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 葉信利(右)

那你覆蓋40%之後,它的,對於它的光合作用,還是多多少少受到一點影響,所以我們的重心除了證明說,受到它可以符合70%產值以外,我們還要去找如何去增進跟改進的措施。

記者 吳怡君

現在中央一直在推廣要來設置太陽能光電設施,這個設施不只是可以設置在工廠以及學校,其實現在也一直在推廣所謂的漁電共生,像是水試所就將太陽能光電設施跟養殖魚類,還有貝類,以及螃蟹這些結合起來,可以來測試對這些水質還有水溫還有產量,會產生什麼影響嗎,也可以提供給將來的養殖業者還有光電業者一個好的參考。

 

除了觀察產量增減變化,連水溫水質也做詳細檢測,希望獲得較正確的科學證據來佐證。

水試所副研究員 周昱翰(右)

 

每天會測這個水的水溫,PH溶氧,鹽度的變化,然後每個禮拜會把水採回到我們這個實驗室裡面,經過過濾以後,來測水質有沒有會影響到我們的文蛤,然後要準備做一些怎樣的水質管理。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 李君禮(左)

 

那麼另外我們也透過跟農委會合作,那主要是水產試驗所,那麼什麼樣的水產,它太陽光電的遮蔽面積要有多大,那有太陽光電、沒太陽光電的影響是什麼,那麼這個我們也同步的,在跟這個農委會的水產試驗所合作,那麼我們透過這樣子,希望得到一個雙贏或是三贏的。

 

由於漁電共生是目前中央積極推廣的光電項目之一,希望透過實際數據,讓養殖業者能更安心投入,而面對設置光電廠與生態環境間的爭議,經濟部能源局也針對設置場域,在環團建議下,開始執行環境社會檢核機制。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蔡卉荀(右)

 

這個簡稱環社檢核,這個機制現在呢,經濟部跟農委會已經開始在用,它用在漁電共生,那它的作法其實就是由政府先主動出面去辨識出,我哪邊魚塭,它比較不會有生態敏感問題,它比較不會有這個養殖作物,可能會跟光電很不相容問題等等,去辨識出來去找出最沒有爭議魚塭,然後鼓勵業者從這邊來做。

 

不論是政府單位還是光電業者,也都支持環社檢核機制,也希望藉此減少設置前的許多爭議。

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 郭軒甫(左)

 

對於生態環境,對於當地居民的影響,對於其他的一些大家關注的議題,他們其實都已經排查過,所以它劃分出來一個所謂先行區,這個就是沒有任何議題很值得推的地方,然後敏感區還有禁止區,所以我應該是說,在現在這個團隊當中,大家在推這種議題時候,他們其實已經非常掌握節奏了。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 李君禮(左)

 

那這個程序又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是議題的辨識,就這個區域到底有哪些環境的議題社會的議題,這個要請專家學者來做一個辨識,如果沒有一個議題辨識程序,可能會出現一個各說各話的狀況,你第二階段就是說你真正開發個案的時候,如果有這些環境的議題,你要怎麼樣去回饋迴避,你要怎麼樣去做這個環境補償。

 

透過這項機制檢視,可以大大減少光電開發與環境生態爭議,但有沒有光電廠與生態環境能共存共榮的示範例子呢?

 

在車來車往的路邊,高雄野鳥學會成員,正透過器材觀察與紀錄位於布袋鹽田國家重要濕地上,鳥類棲息的狀況。

高雄市野鳥學會計畫助理 林坤慧(右)

有深水的地方,有淺水的,你看燕鷗在選擇淺水的地方站,然後有一些鷸鴴科就選擇比較乾涸的灘地覓食跟休息,對這樣的鹽田,提供給這些候鳥,比較多樣一些環境去做利用。

 

但實際上這一大片水鳥重要的棲息濕地,過去是曬鹽時期的布袋鹽場,在2002年結束曬鹽產業後,2016年政府盤點廢曬鹽田要做光電廠,讓當時在地居民與環團相當震驚。

高雄市野鳥學會計畫經理 邱彩綢(右)

當時立委,然後就找了經濟部的這些官員一起下來到布袋來開會,來看見布袋的環境,我們就帶他來布袋的現場看,然後有一個會議的結論就是,就是擴大保育,所以把原來374公頃開發102公頃,其他部分就作為保留。

 

當時布袋鹽場共有10個生產區==cgin==而位於布袋鎮以南的南布袋鹽田,為了避免影響濕地生態,經濟部能源局排除了國家重要濕地範圍六、七區鹽田,最後規畫374公頃包含舊五區、八區、九區和十區鹽田為光電區,在政府與環團協調下縮減剩下102公頃,包含八區的80公頃以及九區的22公頃作為光電開發,十區91公頃則是交由高雄鳥會認養。==cgout==

高雄市野鳥學會計畫經理 邱彩綢(右)

影片提供 布袋五鹽田 (0827-0835)

鹽業一開始是用鐵路運送,那鐵道廢棄然後開始用鐵牛車搬運,後來人為行為都退出之後,自然生態進來,就東方環頸鴴就選擇這樣地方去繁殖。

 

高雄鳥會每週都會有例行紀錄工作,除了針對候鳥遷徙,棲地和水位變化觀察外,環境維護也都是主要工作。

高雄市野鳥學會計畫助理 林坤慧(右)

相片提供 布袋五鹽田(0846-0849) (0901-0906)

那我們就是主要紀錄,紀錄環境變化還有鳥種,我們主要是關注整個鹽田環境的變化,所以我們會記錄一些水位變化,還有一些環境,就是會被人家丟棄廢棄物,對所以說我們平常也是要去巡查,巡視環境。

 

由於擔心未來濕地消失及棲地劣化會影響候鳥生存,因此當初八區鹽田開發時業者也承諾要保留30%來做生態保留區,且與高雄鳥會密切合作。

太陽能光電廠執行董事 胡根地(右)

 

整個土地使用面積將近是有80公頃,那我們承諾作為生態保留區是開放出來有百分之30比例,所以有24公頃作為生態保留區,那最重要是說如果建置完以後,能夠仍然能夠保留這些豐富的這些棲息的物種,我想它的目的是希望能夠,讓它們能夠融合在一起。

 

高雄鳥會詳實觀察後,也會針對生態保留區內有效棲地管理提出修正建議,光電業者相當願意配合調整。

高雄市野鳥學會計畫助理 林坤慧(左)

 

那我們就是作為一個協助、合作這樣子,因為因為就是像比如說你保留30%的保留區,那你怎麼樣將這個濕地作為一個友善有效的經營管理,讓它的鳥類資源鳥類數量,可以保持一個穩定,甚至是有增長,都是未來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太陽能光電廠 執行董事 胡根地(右)

 

我們在整個在場域內也設定一個一個,一般稱呼叫做一個小小的離島,那這離島是希望,未來這些像東方環頸鴴在做繁殖時候,不會受到干擾,我們在整個場域設置一個兩個,非常重要一個抽水系統抽水馬達,一旦發現場域內的水位降低,我們就開起我們水閘門把水帶進來。

 

光電業者更在光電廠裡設置一間教育展示中心,提供良好的環境教育場域,且願意長期做生態監測調查,確保維護棲地環境。

太陽能光電廠執行董事 胡根地(右)

 

我們最近這一兩年是透過,高雄鳥會來協助我們,維持這長期的生態監測,事實上是不會短少於過去在未開發前的數字,所以有關於我們的承諾是要確保說,在我們營運期20年,我們會不間斷的持續去做生態調查。

 

光電開發與生態和平共處,除了要靠在地居民和業者有良好的溝通管道外,環團也希望還社檢核機制能擴大利用在漁電共生以外的開發案。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蔡卉荀(右)

 

那我們希望,未來我們還有很多的土地也要做光電的問題,都能夠套用環社檢核機制去處理,也就是說,除了魚塭之外,未來假設在農地土地的邊界之類的,我們都能夠去做這種用環社檢核去檢視出它的問題,然後讓業者能去提出好的措施,然後讓社會都能夠參與。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 李君禮(左)

 

事實上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訂定了太陽光電要設置的所謂景觀跟環境的準則,那麼必須要依照這些準則來設置,那當然設置的時候,還要再去跟地方的溝通,因為我們知道準則通常是一般性的通則,那一體適用的原則,那對於各別地方的生態環境要注意的,那這個還要每一個案件依照它實際的狀況去做溝通。

 

 

也有專家建議,未來針對開發敏感區,在開發前要建立一個區域性的治理機制。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戴興盛(右)

我們是需要建立一個區域性的全區治理機制,來滾動式的去檢視說,好,那這個地區它的再生能源發展到這個程度之後,它所面臨的問題有哪一些,那我們是不是能夠合宜的處理它,如果不行的話,那我們應該採取那些措施,或是我們甚至就應該要,要停止進一步發展。

 

事實上任何開發案都有一體兩面,因此要在臺灣有限的空間盤點出達到共識且較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場域來做開發,並從地區性與全國性角度來分析問題,避開敏感區才能減少衝突,光電開發才能在臺灣站穩腳步。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