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年齡」指的一個人自退休後,至身心機能開始快速衰退的依賴期之間。一般認為,如果能喚起第三年齡期的退休族群對生命的熱情,就可以縮短需要依賴他人的第四年齡期,讓高齡生活過得精采有尊嚴,這是正進入超高齡的台灣社會重要的議題。一起來看看關山的高齡者如何透過學習展現老實力。


 

 

 

打鑼鼓。

 

拉胡琴。

 

吹薩克斯風。

 

羅彬泉驕傲的說,許多樂器都是自己無師自通。

關山鎮樂齡學習中心主任 羅彬泉(左)

早上是紳士,下午呢,我就當農夫,所以我的時間是這樣分配,早上一定是在樂齡中心那裏忙東忙西,忙老人,照顧老人,照顧老師上課,下午我就完全在我的菜園這裡,我的開心,叫做歡喜開心地菜園。

 

退休後,羅大哥將生活,安排得忙碌又緊湊

 

97年教育部鼓勵在各鄉鎮建置「樂齡學習中心」,那年剛好他退休,

關山鎮樂齡學習中心主任 羅彬泉(右)

你說樂齡中心,什麼叫做樂齡樂齡,快樂學習,不記得年齡,不要想你的年齡,不要想說我老了我老了,不要想它,你就快快樂樂來這裡學習就好了,大家這麼多人相伴,歡歡喜喜這樣。

 

依國際定義,65歲以上人口比率達20%稱為「超高齡社會」,台灣預計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台東縣關山鎮65歲以上人口比例約為21%,早已超前達標「超高齡社會」,為了攪動在地老人的平靜生活,羅大哥積極的寫計畫,開辦各類課程。

關山鎮樂齡學習中心主任 羅彬泉(右)

我辦樂齡中心,我辦了10多年了,它最主要是老人家的終身學習,終身的學習這樣,開些畫圖課啦,唱歌的課啦,打鼓課啦,最主要是讓老人家,沒事在家閒閒的老人家,可以出來。真的,坦白講,我們鄉下很多獨居老人。

 

郭妙安,60歲才開始學吹薩克斯風。

薩克斯風學員 郭妙安(左)

有一個機緣啦,就是從街上經過,就是聽到薩克斯風他們就吹得很好,我就去問他,然後我就去問他,他然後就說,你有時間可以來學

 

跟著拍子慢慢學,從吹不出聲,到能輕鬆得吹出歌曲,隨著技巧的進步,郭大哥的肺身體也越來越好。

薩克斯風學員 郭妙安(左)

我是有耳中風過,但是我覺得,在一些學習當中,本來是聽沒有,後來就慢慢慢慢地,就聽那個拍子,然後老師會打鼓,慢慢就把這個鼓聲,就移到音樂那裏去,音樂也是有一拍一拍,然後就慢慢聽,就覺得說,有好一點,現在我就不用去找醫生了,也許跟生活也有關係, 讓我耳朵有稍微有比較好一點,而且對我的肺活量又會增加。

 

郭妙安說,學吹薩克斯風,聽力稍稍回復了,人也變得有自信了,也戒斷了「酒肉」朋友。

薩克斯風學員 郭妙安(左)

不會說,像跟其他的朋友那樣,就去喝玩樂,就不會,有時間就是在練這個,就有規律,也有興趣,尤其我又退休了,現在66歲退休了,我現在就是,有時間就多學這個。

關山鎮樂齡學習中心主任 羅彬泉(右)

希望他們可以來這裡,樂齡中心學習,叫做終身學習,我現在發現,我辦了我才知道,老人家最重要,最需要的就是「陪伴」,講話的伴,有人和他說話,是不是這樣對老人家很有幫助,對他的身體很有幫助。

 

這麼醜的花生讓人吃到不好意思,很丟臉,很沒有面子,(你種好玩的嗎),種來吃的啦,什麼好玩,第一期滿滿的花生,第二期就不好,我們是很樂天知命的,種多少吃多少,收多少吃多少。

 

除了開辦各類的課程,前些年,因為食安的問題頻傳,羅大哥又將自己農地提供出,邀請附近的老人家一起快樂種菜。

關山鎮樂齡學習中心主任 羅彬泉(右)

我自己有地,這個地我自己的 ,我就想說提供出來,有人來,我一畦一畦的弄好,老人家有興趣就來種,種了大家吃,因為現在食安問題很嚴重,希望說大家一起來種,一起吃,一起做,一起種,一起吃這樣,吃的安全最重要。

 

這一兩年很多那個關懷據點,我們社區也有,所以我們種的菜吃不完就供應關懷據點啊,就這樣啊,大家種大家吃啊。

 

種花生、茄子、絲瓜、百香果,約莫2分地大小的樂齡菜園,按照季節栽種各類的蔬果,不但可以幫在樂齡中心一起共食的老同學加菜,還能和其他人分享,關山的這些老人因為生命有重心,各個精神奕奕。

關山鎮樂齡學習中心主任 羅彬泉(右)

儘量動腦,桌遊,那也是要動腦,教打鼓(活動)四肢,教打鼓,唱歌,對他的肺活量很有幫助,我開的課盡量對老人家有幫助的課,所以對他們來講,有的,你說13年來,老人家看起來都沒老,我每天看,還是我每天看的關係,不覺得他們會老,你看 13年了。

記者 邱月華

老房子如果有人住,百年都不會倒,如果加入新的元素就會有新的生命,人也一樣,如果有人作伴就不容易老,在關山的老人家很幸福,有菜園可以一起種菜,還有地方可以吹薩克斯風,現在他們還要一起學煮咖啡,將來想在社區開咖啡廳,想喝咖啡嗎?走,去看他們煮得如何?

 

我們現在先不煮好不好,絕對不煮,等我煮完這一杯,因為我要操作三杯給你們看,所以只要交給我,你們都坐下來,手都不要動,這樣好嗎。

 

老人就像小孩,上起課來比小孩子還難控制。

 

認真的看,對,要認真的看,他的很快。

 

誰說喝咖啡是年輕人的專利,老了,也可以過得很時尚,準備當曾祖父的賴桑76歲了,才和附近的鄰居一起來學煮咖啡。

 

我想試試看,你先試,好。

關山鎮樂齡學習中心學員 賴良月(左)

學習就會快樂,你如果什麼都不想做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不快樂,(我們老了就要等人服侍不是嗎,現在還要端咖啡給別人喝),不一樣,不一樣, 時代不一樣了,不是有人伺候才會快樂啦,要自己,反而服侍別人比較快樂,和人分享。

 

還沒,沒有,還沒,喔 冷卻。

 

樂齡中心的老人們野心勃勃,要在社區開咖啡廳,羅大哥就和關山農會以米國學校為平台,開辦咖啡職人體驗營,為開店做準備。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右)

兩三年前有一個電影叫做高年級實習生,就是說有一個退休的老人家,他又重新進到職場,老人家不是沒用了,老人家是欠一個舞台,他如果透過一個學習,重新學習,現在請老師來教他們,專業的拉花啦,泡咖啡一些知識常識,他們也會認為說,原來還有這麼多可以學習的,學習的新奇的事情可做。

關山鎮樂齡學習中心主任 羅彬泉(右)

藉由剛好米國學校有這種場所,讓我們來學習,請老師來教他們,大家玩得很開心,真的說啦,活到7、80歲了,第一次摸到這種東西,很開心,說很有趣,學得很認真喔,很認真學喔,希望將來沒多久,我們社區的咖啡廳可開業。

 

來 你看,我這奶泡是破破的,破破的我也可以把它做成。

 

6、70的老人家,專注的看著,老師如何將一坨奶泡,變成泡在咖啡裡的熊。

 

小心注意的握住器具,在奶泡上作畫

關山鎮樂齡學習中心學員 陳淑霞(右)

湯匙太小隻了,(你以前都抓什麼),抓鋤頭啊。

 

72歲的陳淑霞以前是拿鋤頭的,64歲的莊美枝,以前拿鍋鏟。

關山鎮樂齡學習中心學員 張美枝(右)

我以前是在學校當廚師,煮菜的,現在就是今天要上咖啡課,人家說,人活到老學到老,什麼東西都要學。比較快樂啊,大家在一起可以說說笑笑,

 

76歲的邱秀景之前是賣羊奶的

關山鎮樂齡學習中心學員 邱秀景(左)

你那個泡泡要挖出來的時候,要排好這樣子,是有點困難,你要認真的去慢慢給它動,不然你沒有慢慢給它畫,會畫不出來,歪歪的不平,不平衡。

 

欸!這是什麼。

 

嗯!這又是什麼。

 

哎呀,不管啦。不管你幾歲,之前是做什麼的,都得專注的在奶泡消失前,拉出一朵花來,年紀、煩惱早就忘光了。

關山鎮樂齡學習中心學員 黃映華(右)

我第一次做這個,我沒喝咖啡,但是今天來學做這個,很高興。有學習到很多東西, 我們頭腦有一直在動。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每天動動腦,學習新的事物,找到「活著的意義」,就不會覺得自己老了。

咖啡講師 余莉惠(右)

教學,其實對他們來說,這個不是一種教學,這是一種陪伴的樂趣,然後讓他吸收新的知識,新的新的東西,看到新的東西他會覺得,我也好像有變得有一點點年輕。

 

根據統計,近年來臺灣社區老人的憂鬱症盛行率則約為 10% 至 25%,多和老年人說說話,多陪伴,降低他們的孤獨感,能預防一定程度上老年憂鬱症的發生,同時降低老年人常有中風、失智症等的生理疾患。

關山鎮農會休閒旅遊部主任(右)

現在政府有很多日照,長照關懷據點,當然這個政策很好,但是我覺得老人家為什要集中起來,難道不能融入社會,和社會一定要脫節,聚集在另外一個場域嗎。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關山鎮農會主任彭衍芳說,我才不會退休了,卸下了工作和家庭的責任,正可以過自己的人生,卻要孤獨的困在家裡或是照護中心呢?鼓勵老年人和「老」朋友們一起享受學習的快樂,多和社會接觸,就能延長一個人自退休後,到需要被照護或臥床的第三齡,年長者、家庭、國家才能,才能用健康快樂的身心,輕鬆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