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想把媽媽的炒花生味道延續下去,有一對夫妻回到以花生聞名家鄉花蓮鳳林。多年來他們一步一腳印,慢慢的站穩腳步也成立品牌研發各種花生產品。後來兩人夫妻還在店面規畫一個藝文空間,運用自己的藝術專業為花蓮注入藝術能量,也替自己結合農業、藝術的家鄉生活,做了最好的詮釋。
====花生在鍋中不停翻啊翻,炒到一個程度後,還要再加鹽進去炒,隨著溫度上升,香味也漸漸飄出。
炒好就要下來,要一直檢查,我們炒花生炒到,好的花生就是每顆全部都很漂亮,不會脫皮,像這樣花生就好了,看顏色就知道了。
溫度、時間都要掌控好,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
現在炒花生有機器炒,很簡單,不過很簡單的事情,要做到好也不簡單啦,像這個這樣要炒到每顆要這麼漂亮,就不簡單了。
在鳳林長大的鍾順龍,其實是個攝影藝術家,還曾到英國留學,專攻視覺藝術,在台北工作多年,母親的炒花生是他解鄉愁的一大慰藉,一天,聽到母親說,炒到手受傷不想炒了,鍾順龍一陣失落,於是決定和老婆一起回到家裡,承接母親炒花生的手藝。
1、
鳳林花生農
鍾順龍(右)
(回來)做了兩、三年(之後),欸,就發現說,沒有什麼人在種花生了。
鳳林的人口老的老、外移的外移,花生來源不足,於是決定自己來種看看。
2、
鳳林花生農
鍾順龍(右)
花生有四期花,像這個有長出花生的這個是第一期的,像這個有的才剛伸入泥土而已,花謝掉就會有這個果針,果針之後,到土,碰到土它才,才會長這個花生子,子房,就變成子房柄,然後才變成一個子房,才開始長花生。
花生種下去之後,兩三天、兩三天就要去巡,這批花生已經種了60幾天,再過一個多月就可以採收了。
3、
鳳林花生農
鍾順龍(右)
這一個園子,這裡拔、這裡拔、這裡拔,抽樣性,拔起來,現在算,幾顆,這種的黑花生來說,它一個莢長有,差不多三顆到四顆的花生仁,我們就可以算,我們種下去,種幾斤,倍率,我算一下,乘它的倍率,我就知道大概可以拔幾包。
種花生之後才開始學怎麼種,鍾順龍說,草的問題是最難對付的。
4、
鳳林花生農
鍾順龍(右)
教書啦、學照相啦等等,比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不是這樣,你去看很多農民在照顧,很認真,我們差很多欸。
從小在農村長大,逃都來不及了,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回到這片土地務農。
5、
鳳林花生農
鍾順龍(右)
(說你以前很排斥務農這件事情是不是),排斥,遇到了,農業進入WTO,全部進口的東西,台灣的農業特色在哪裡,沒有嘛,和進口、和國外的沒什麼不同,大家為什麼要選你的東西,我們的東西有比人還好,你做下去才有價值啊。
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間的縱谷,矗立著一間簡樸的店面,是鍾順龍和老婆一起打造的基地,顧客可以來這裡買炒花生、花生醬,或是喝一碗慢火熬煮6小時、有著奶香味的濃醇花生湯。
6、
鳳林花生農
鍾順龍(右)
市場年輕化,要推銷,要怎麼去做產品,才會(讓)這個市場會比較不一樣,農業也不是說,我們想說30年、50年前,想到的這樣的農業,現在的農業很多是生活的態度。
不僅要把農業的價值做出來,鍾順龍更把農業、藝術、生活結合起來,在包裝袋上印上藝術家的畫作,和顧客一起分享。
7、
鳳林花生農
鍾順龍(左)
覺得這種藝術的東西,全部要去畫廊、美術館才看得到,我們現在怎麼樣(把藝術)帶入到生活當中這樣。
8、
鍾順龍老婆
梁郁倫(左)
農業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那藝術其實也是人生活裡面,很多養成的一個元素之一,那我覺得這些東西,在生活裡面都遇得到,那只是說,你有沒有特別被帶出這個話題。
店裡還特別隔出一個藝文空間,依循春夏秋冬,一年策畫四檔展覽,邀請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進駐。
9、
鍾順龍老婆
梁郁倫(左)
農村跟城市,比較下來,它其實是相對資源是很少的,那其實這個空間我覺得當初的目的性,一方面是延續我們以前的,喜愛的事情,然後能夠把藝術的,比方說相關的東西,帶到這個空間。
梁郁倫跟鍾順龍在台北從事藝術工作多年,很多人脈是以前打下的根基,希望能把台灣各地的藝術能量帶進鳳林。
10、
鍾順龍老婆
梁郁倫(左)
也有一個設定就是說,希望進來的藝術的東西不要太艱深難懂,那以前我們在台北做的很多部分是所謂的當代藝術,它可能有一些,有一些它會比較前衛,比較難懂,可是回到這個農村我們也會考量說這個地域性。
有音樂、有文學、或是繪畫及藍染作品,像是正在展出的「海有島人」,就希望帶著看展的人,一起關心海洋議題。
11、
鍾順龍老婆
梁郁倫(左)
一般來喝花生湯,或是來買花生的客人,他不見得平常有接觸到藝術,然後也許這個藝術就突然在某一個瞬間進到他的生活裡面,那未來我們也會希望從這個,也許是這個展覽的主題,去延伸一些議題,然後去辦一些講座,或是分享會,然後也許也可以再把農業的東西納進來這樣子。
12、
鳳林花生農
鍾順龍(左)
現在的農業很多元化,農業的未來在哪裡,我們要思考的事情是這樣的事情。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回鄉從農、創業,一點都不浪漫,從繁華台北,回到純樸鄉間,他們一方面為農業和生活打拚,一方面也做著自己喜愛的藝術工作,期待農業與藝術,能在生活中碰撞出精彩火花,也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