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民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有人開民宿,想的不是觀光,而是希望人們停留時間久一些;在南投竹山一座原本荒廢的三合院老宅,經歷家庭革命、背債等挫折改造成了一家很有特色的民宿。民宿主人還串連家鄉許多回鄉創業的青年,要一起帶動竹山小鎮,把小鎮文化留下再進化。


 

 

這邊是他早期養豬的豬圈,然後這些石條是圍豬圈用的,堆疊得很高,在當時跟我表哥兩個人,就一根一根把這個豬圈撬下來,然後把它嵌起來黏住,當作欄杆。

 

他是何培鈞,這座三合院的主人,也是這間民宿的老闆,更是將原本成為廢墟的老屋重新打開,有了新生命的那把鑰匙。

1、

小鎮文創 創辦人

何培鈞(客籍)(左)

我大二那時候一進來,就會覺得這麼好,這麼代表台灣的東西,為什麼不見了,而且它荒廢成這樣,斷垣殘壁,然後它這個裡面的整個那個,雜草叢生,然後各種的,這種衰敗的景象,就是會讓你覺得有一個很大的反差,所以我當時也開始去思考,有沒有可能可以,在我這樣的年紀,我在鄉下長大,我能夠幫文化這件事做一些努力。

相片提供 小鎮文創

0057-0115

大二那年偶然機會看見這座張家老屋,就立下決心要把老屋保留下來,畢業當完兵後,何培鈞便邀請同樣熱愛建築的表哥一同來修屋。

2、

小鎮文創 創辦人

何培鈞(客籍)(左)

一路從表哥把醫生的工作辭掉,我們就家族革命了嘛,社會反對,老師同學親戚朋友全部打電話來關切,我母親被罵翻天了,在當時就一個情形就這樣,然後努力了一年把這個房子修完了,那表哥因為是個醫生,請公費公費要回到醫院上班,所以我就一個人在山上就開始經營。

 

老屋修好了,又該以什麼模樣存在,他想了想,民宿會是最好的選擇。

3、

小鎮文創創辦人

何培鈞(客籍)(左)

今天如果要談文化的話,我應該是要讓來的人停留的時間最長的,它變成咖啡館、變成餐廳,我總是都覺得不太對勁,因為停留的時間太短,所以在那時候就會很希望停留時間長,又要有營業執照,我就只剩下民宿,所以我經常講是,我不是為了開民宿去開民宿,民宿這個行業我觀察十一年它太辛苦了,但是我應該可以為了文化的這個價值,這個議題去當民宿的管家,我可以。

 

即使做民宿的決定經過深思熟慮,但龐大的經營壓力,卻是意料之外。

4、

小鎮文創 創辦人

何培鈞(客籍)(左)

開幕的第一個月做8000多塊,繳貸款要繳6萬多,撐到第四個月,還收到銀行要來查封的通知書,再給我四個月如果第一期的6萬塊繳不滿,接下來銀行就終止營業,法拍,再清算負債,所以在那個時候,當下你看到那樣的訊息,其實壓力就非常大,因為我覺得,我做了一件非常有社會意義的事情,可是沒人來。

 

危機就是轉機,有一天何培鈞轉念了,決定騎著摩托車自己當業務,到處去拜託大老闆、客人來住宿,直到被主流媒體發現報導後,漸漸有了名氣才步上軌道。但這時他發現,來民宿和觀光的人數、收入增加了,卻沒能幫上在地產業。

5、

小鎮文創 創辦人

何培鈞(客籍)(左)

當我們的遊客一直在增加,收入在增加,可是竹山鎮上當地的人口卻是一直在減少,所以在當時就很希望能夠跟鎮上的一些元素連結,我能不能夠把竹山的一些竹編,變成我床頭櫃的燈,我的床單被單,我開始用竹山的老棉被店來幫我車,那我很希望我的民宿,慢慢的可以開始往在地化去深耕。

 

你出這個繪本,主要是希望,讓他們被更多人看到之後,然後有很多年輕人可以跟他學,可以跟他學嘛,要不然他這些藝術工藝都不見了。

 

何培鈞和一群竹山青年創業的夥伴,交流討論,2005年創立民宿後,2010年他開始將竹山鎮上的青年朋友串連起來,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像是插畫家顧孟菁,母親的家鄉就在竹山,她因此想留下來創業。

6、

插畫家

顧孟菁(右)

我留在這,竹山這塊地,因為有一段時間所以會有感情,所以我是希望說,我能夠為竹山,可能遇到的人事物,我都會把它畫成故事這樣,插畫。

 

顧孟菁不僅透過生動、可愛、擬人化的方式創作,也加入在地特色、特產元素,設計明信片或是繪本,連竹山鎮上的牆面也有她的創作。

7、

插畫家

顧孟菁(右)

他是希望說,我能夠用我的就是用手繪的方式,去呈現給大家看到說,欸,我們竹山可以用這種比較溫暖,可以溫暖人心的東西,來去做公共的東西。

 

同樣想回家鄉竹山創業的,還有家裡做竹材料生意的邱炳昌,因為父親生重病,在外頭工作三、四年後,他決定回家照顧父親,也想將家中傳統產業做一些創新變化。

8、

竹藝設計師

邱炳昌(客籍)(右)

所以我們當然就是會想說,既然我們本身是學設計的,那應該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去著手說,把原本現有的材料再把它變成商品,那至少人家不買我們材料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賣商品。

 

用不同的竹材料做成風鈴、精美的燈具、放盆栽的器皿等,甚至有台灣特色圖樣的書籤,展現竹工藝的多樣化。

9、

竹藝設計師

邱炳昌(客籍)(右)

那因為我們沒有那個功夫嘛,然後想,哇,說那這邊剩這麼多的扇骨應該要怎麼去處理,然後後來我就,欸 覺得,其實我自己會設計會做一些畫布的東西,所以我就把原本是一把的扇子,把它單一化,變成一根一根的,然後就把它做成像這樣子扇型的一個書籤。

 

由於竹林資源豐富的竹山,過去竹產業相當興盛,後來工廠外移中國,漸漸沒落。同樣家裡以竹工藝為主的賴彥池,父親是竹藝大師,原本在航空業的他,在34歲那年改變心境,回鄉接下事業。

10、

竹藝文創工作室

賴彥池(左)

是自己的心境跨越不過,不是這個產業不好,對,所以說後來我回來這邊之後,我摸竹子,其實摸竹子手也會割來割去的,對,那這跟我在機械是一樣的,所以我就問爸爸說,爸,你需不需要我回來幫忙,好,那我們來用不一樣的方式來試試看。

 

回鄉後,賴彥池發現,竹山原來已經有好些像他這樣的年輕人。

11、

竹藝文創工作室

賴彥池(左)

在我回來的時候,其實竹山已經有一群,我們這群青年創業家在這邊,對,那大家的那種想法居然是,互助然後共好,大家互相幫忙,因為培鈞哥他是竹山的超級業務,那他把人帶來這邊的時候,重點是我們這一群生產線,要怎麼樣去介紹這個鄉鎮,對,然後跟我們的特色這樣子。

12、

小鎮文創創辦人

何培鈞(客籍)(左)

那我們裡面沒有特別的老師,但是我們只相信一件事,當大家願意把時間留下來給彼此,大家認真的這個大環境,大家運用大家彼此的頭腦,給大家一些好的意見,彼此共同學習共同面對困難,那我覺得這個生態,在竹山鎮上,它是非常迫切需要的。

 

為了凝聚青年朋友的向心力,何培鈞每個月舉行一次聚會,希望重新找回小鎮的價值,這股力量更把別的縣市的青創家也吸引了過來。

13、

手創饅頭店

渠珈朵(左)

那時候我們是,還是攤販的型態的時候,我們遇見了培鈞先生,然後他跟我們提到說,他在竹山做的一些事情,那歡迎我們過來竹山這邊看看,我們看到的這個竹山這個小鎮,它正在蛻變當中,看到了它想要成長,然後但是,是很緩慢的,所以我們決定加入竹山這個小鎮當中,來這邊創業。

 

一顆顆剛出爐,熱騰騰的包子、饅頭,使用在地食材南瓜、地瓜等做口味變化,他們認為,要留在小鎮創業,就要在地化。

14、

手創饅頭店

丘鑫鼎(客籍)(右)

當地小農的食材,其實他們就像,種給自己吃的一樣,那我們相對跟他買這些南瓜,或者是地瓜的話,那我們自己用起來也安心,那等於就是,我們做給自己吃,又有可以把我們那一份堅持的理念呢,做給所有的來吃的顧客這樣子。

 

何培鈞搭起了一個平台,讓青創家們有更好的交流,並輔導許多老店轉型,鼓勵青年以專長來換宿,讓沒落鄉鎮有新的契機。背起背包,拿起智慧手機在老街找尋老店,和店家聊天、拍照,黃迦霖的興趣是畫插畫,這次來換宿的代價是,協助將鎮上的導覽地圖,畫上特色插畫。

15、

專長換宿生

黃迦霖(左)

拍照和聊天,主要會寫在,就是用文字的方式寫出來,然後也會在聊天過程,的一些感覺,會把它融入在畫,畫圖的時候。

 

透過自己的專長,畫出可愛又有代表性的圖案,她也希望有更多人能看見鎮上的老店文化。

16、

專長換宿生

黃迦霖(右)

相片提供 黃迦霖1018-1022

就是試著去了解他們,做這個工作辛苦的地方,還有做了多久,然後面臨的問題等等,然後幫小鎮文創這邊一些傳統產業,多廣告,對讓他們被看到。

 

到竹山老街,你看見的並不是充滿商業氣息的觀光店家,而是呈現傳統手藝的打鐵店、米麩店等,觀光客來到這,也能發現背後的故事。

17、

小鎮文創 創辦人

何培鈞(客籍)(左)

所以我們在兩年前,就倡議了一句話就是,要讓來的觀光客變成社會學家,走了一樣的像這樣的一條街景,你雖然看到的,可能不是很漂亮的街景,凌亂的天線,鐵皮,很多的問題,但是我們帶著大家來關心這邊的問題,而能夠引導大家,在看每個問題的背後,都有它的發展機會。

 

而有些已經失去原有功能的空間,何培鈞與團隊成員也努力藉由轉型來保留,像是鎮上沒落的客運站,二樓便打造成餐廳。

18、

客運站餐廳 店長

古逸偉(客籍)(左)

我覺得這件事情給我們很大的衝擊是說,我們覺得,我覺得台灣的,像這樣子的老屋新建,它一定不能是破壞性的去建築它,它應該是要能夠保留它舊的樣子,可是加注一些現代的一些美感,或是現在大家能夠喜歡的一種方式,讓大家重新認識這個地方。

 

影片提供 小鎮文創

1140-1157

而室內裝潢則是以竹編來設計,代表竹山文化。

19、

客運站餐廳 店長

古逸偉(客籍)(右)

然後更有生命力的感覺,所以我們就是,試的時候發現竹編啊,它可以像,我們現在天花板這樣拍上去,由下往上看上去的時候會有一種就是,高低起伏不定的感覺,那是一種很自然的東西,自然的素材裡面,才會呈現出來的那種線條,我覺得那個是,當初選用竹編最大的原因。

 

餐廳為了更貼近在地,全都是以當地新鮮食材為主,固定與附近小農合作,而主廚也多是在地二度就業的媽媽們。

20、

餐廳主廚

林韋伶(右)

藉由這裡,可能有一些在,留在,因為外流的年輕人比較多,就是一些比較中老年的在這裡,但是我們現在的話,藉由這個小鎮文創,我們可能會有一些,欸 比較年輕的啦,或是像我們這個二度就業的媽媽,會有一些機會。

21、

竹山小農

劉 青(右)

我現在最主要幫就是讓大家知道說,原來我們竹山還有種香菇,原來我們還有這樣一個東西,這是最大的幫助,我覺得最好最好譬如說,像這樣一個餐廳,它有用到我們當地的這些食材,然後是會讓顧客吃到最新鮮的東西。

 

以當地文化加上創新概念來經營竹山,不少學校、企業前來參訪,甚至有中國的企業團體也慕名而來,因此讓更多人看見在地深耕的重要性與發展性。

22、

小鎮文創 創辦人

何培鈞(客籍)(左)

基本上我們是屬於,我們是一個企業的團隊,在看當地的發展,那在台灣很多都是用社區發展協會,用政府的角度,從企業裡面看的話,我們就是從它的感性跟理性,兩邊都要共同去衡量,第一個就是說所做的事情,都要能夠有在地的價值,然後它的發展,是要以居住在這邊當地的居民,當地的生活的美好價值去發展的,而不是為了一直取悅外面的觀光客進來。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從一間民宿,發展成一個社會企業。竹山,多年來已經慢慢發展出專屬小鎮的特色,在對人潮過於在乎的發展概念裡,這群人告訴了我們:想要家鄉好,誰回來了,比誰來過了,更重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