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言最快又有效方式,就是融入日常生活。台東鹿野有幾個家庭,2018年自發性成立「客家料理會話班」,他們每個月舉辦聚會,在「打鬥敘」中,營造出輕鬆學客語的環境,找回母親舌頭的滋味跟話語。記者宋宇娥跟蔡裕昌帶我們去看看。


 

 

 

然後這邊要有人洗蘿蔔,土豆,要講客語,啊,洗蘿蔔、洗蘿蔔。怎樣洗? 這個「地板」洗乾淨就好了,地板,是「泥」啦,不是「地板」,是「泥」。 喔「泥」

 

一群人七手八腳,清洗蘿蔔,準備向客家菜大廚學習怎麼做蘿蔔糕,而這過程中每個人還要盡量講客語。

記者 宋宇娥

大家都說講客語需要環境,在台東這裡就有四、五個移居家庭,他們就自己來營造這樣的講客語環境,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要弄到底,翻,翻到底,四縣,翻到底,到底再翻。

 

手持大鍋鏟,不斷翻攪,就怕動作太慢,鍋裡的蘿蔔絲會燒焦,不只手要翻攪,嘴巴還要練習講客語,因為這可是「客家料理會話班」的戶外課程。

客家菜大廚

陳瑞姬(右)

攪拌均勻,沒均勻會怎麼樣,等一下有的有蘿蔔,有的沒有蘿蔔 都是粉會太硬啊。太硬是什麼意思,太硬。

客家料理會話班召集人 涂裕苓(土豆)(客籍)(右)

 

這種戶外課程就是對大家來講就是,跟老人家學做菜,然後又要逼自己講客家話,我覺得用這樣的日常去把很生硬學習的東西藏在裡面,我覺得那個可能對大家來講,狀態會比較自然,又很生活,這樣子去學客家話比較好。

 

來自池上、關山、鹿野的幾個家庭,自2018年開始,每個月都以不同的客家料理為主題,定期聚會,一邊學習料理,一邊聚在一起練習講客語,試圖找回母親的舌頭滋味和話語。

客家料理會話班班員 邱羿蒨(客籍)(左)

我們就發現你也客家人、你也客家人,而且都不太會講,那這樣子我們聚在一起,一個月一次,找一個老師來教我們說客語,好啊,很開心。

客家料理會話班班員 林慧珍(右)

 

除了自己客家人想要學(客語),其他的伴侶也會多聽,好像就是可以在那個語言裡面,慢慢慢慢習慣這個語言的模式,所以我覺得,一起料理、一起吃飯這件事情是滿有趣,然後我也覺得滿重要的。

客家料理會話班召集人 涂裕苓(土豆)(客籍)(右)

 

邊吃東西邊討論我自己家裡,以前吃這個東西怎麼煮,我媽媽怎樣煮、我爸爸怎麼煮, 因為我覺得客家話就是,它在課堂上會變成是一個很比較刻板的,上對下的,在這過程我們覺得學客家話,大家彼此鼓勵、彼此吐槽。

照片提供 涂裕苓

0304-0917

甚至也從中發現客家族群的多元性,像是客家小炒,不同地區就有不同的做法。

客家料理會話班召集人 涂裕苓(土豆)(客籍)(右)

照片提供 涂裕苓

0327-0333

有一次的主題就是客家小炒,我們就請大家回去問家裡的客家小炒怎麼煮,果然那一天就有了四五種不同的客家小炒,然後君明他們家的就是最傳統的,就是只有魷魚、只有蔥,然後沒有豆干的客家小炒,再來就是有我們關山有做客家餐廳的,因為可能做生意,他的版本就很豐富,另外也有新竹的版本、然後有桃園的版本,

客家料理會話班客語老師 陳君明(左)

我記得有朋友他分享過他很久沒有打電話回去和老人家有一個主題,來問說 以前他怎麼做這些事情,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讓他們和自己原生家庭做一個客語的溝通。

影片提供 涂裕苓

0358-0428

很勤勞 可以 可以 布置家裡怎麼說 布置 布置家裡。

影片提供 涂裕苓

 

自發性的聚會,邊吃邊聊,邊說客語,再自然不過的客語環境,確實也讓班員的客語進步了。

客家料理會話班班員 邱羿蒨(客籍)(左)

 

我們就會絞盡腦汁,想要把所有會的客語說出來,不過就會華語啦、英語啦、河洛語啦、日語,所有你會的都說出來,就是客語說不出來,好痛苦,我們就練習,最大的收穫就是,我真的有變得比較會講一點點。

客家料理會話班班員 羅結米(客籍)(右)

影片提供 涂裕苓

0458-0505

藉由這個機會然後多接觸客語,然後慢慢會覺得說,有機會多講,現在至少比剛開始又再進步一些,說,對我來講目前是還不太擅長,可是聽是確實進步很多,至少我可以,他們在講的時候,我是可以聽得進去。

客家料理會話班客語老師 陳君明(左)

他一開始其實不大會講(客語),他每一個字一個字一個字去練,後來叫他介紹,他就有辦法講整句(客語),雖然說不一定是很標準,但他就有辦法、有能力把整個句子講完。

 

「以食會友」,還能練習講客語,輕鬆有趣,吸引不少人想要加入客家料理會話班,但召集人涂裕苓擔心太多人,會稀釋掉每個人練習聽說和討論的機會,所以他反而歡迎大家複製這套模式。

客家料理會話班召集人 涂裕苓(土豆)(客籍)(右)

 

我覺得就是要自己意識到,我就是想要講客家話,想要學,所以這個模式,我很樂見如果大家覺得很好的話,就試看看,用吃東西、用料理,把大家以前跟老人家相處的,或是跟自己客家的一些文化串起來。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這個自發性的學習團體,跳脫一般客語的教學模式,不是上對下,也不在課堂裡,他們以有趣為大前提,用料理營造出大家可以輕鬆自然講客語、學客語的環境,甚至也因此激發出更多可能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