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出現了「孤獨死」這樣的詞彙,這樣的狀況實在令人痛心。苗栗南庄十三間老街之前也發生過一位老伯母過世了一週才被發現的憾事,在地鄉親便決定翻轉這一切,透過大學生社會責任的計畫案,他們將預防醫療和醫校資源結合起來,一方面強化鄰里互動,鼓勵老人多出來走動,同時希望遏止這樣的憾事再發生,同時也增加學生實際的操作經驗,創造多贏。
早上9點,南庄的老人家,陸續來到南庄市場2樓,跟著仁德醫專的學生和老師一起做運動,鍛鍊肌力。


[仁德醫專 復健物理治療講師
謝祥星]
我們歲數越大的時候,我們的肌肉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少的話,他就很容易跌倒,老人家什麼都不怕,最怕的就是跌倒

復健師說,老人家最怕跌倒,因此訓練肌力比練肌耐力還重要。

[仁德醫專 復健物理治療講師
謝祥星]
遇到狀況的時候,他反應會比較快,比如說我快跌倒的時候,我有力量趕快把自己扶正,不會說,我知道我自己快跌倒了,可是我控制不了,我就慢慢的跌倒了,我們的目的就是這樣子,所以說老人家,肌力反而比肌耐力還要重要,越有力越好。

被這麼多像孫子一樣孩子包圍著,噓寒問暖,老人家歡喜地做著運動。

老人們來到這裡,不只身體得動起來,還要腦力激盪,注意營養師上課的內容,因為等一下就要到市場,「現學現買」囉。

[十三間居民
許綉珠] 做運動我很喜歡啊,我在家裡總是在沙發上睡覺,(今天這樣子有開心嗎)?開心啊,我常常來啊,我有常常來啊。

有給營養師看過了嗎?阿婆,我們給營養師看一下。

一群上市場經驗已超過半世紀的阿婆,跟著學生和營養師去買菜,還是得乖乖的,照著營養師手上的健康餐盤,採買營養均衡的食材

[為恭醫院 營養師
彭雪雲]
給他們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就是說,每天就是用一個餐盤,餐盤子把它用成1/4,1/4來自於我們講的全榖根莖類,就是五穀根莖類,我們希望它在1/4去補充一個肉魚豆蛋類來做補充,那蛋的部分,希望能把整顆的蛋黃都能吃掉,補充一些卵磷脂,讓他們的,比較不會有一個失智的部分,蔬菜我們希望採用的,我們講紅橙黃綠藍靛紫的概念,攝取不同蔬菜一個顏色的營養素,再來就是一種補充1/4來自於水果的部分。

大家會這麼用心,就是希望HOLD住老人家的健康,減緩老化,不要等到他們病了、甚至往生了才介入關懷。

[仁德醫專護理科講師
陳念歆]
我是南庄的媳婦,對,所以我嫁來之後,然後在我們那條街,是十三間老街,我們有一個鄰居,他算是獨居老人,那他等於(是)說,後來他在家裡過世一個禮拜,其實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情其實給我很大的一個感觸是,其實,我發現我周遭其實真的很多老人家,並沒有這麼地熱絡的在往來,對,那所以這個,這一個剛好我們學校,後來知道教育部有一個大學生社會責任的一個計畫案,對,那所以我就想說把,如果可以這樣子,把這樣的一個資源注入在我們的鄰里之間。

[仁德醫專護理科講師
崔清新]
我們是教育部的USR計畫,然後它的全名是,大學的社會責任,那它有幾個主要的用意,它其實是地方深耕,在地連結,然後還有學生自己本身的實習,那我們希望透過學生進入到社區駐點深耕之後,然後開始活絡地方。

伯母不好意思,今天要看一下,那個電燈的光線夠不夠,還有那個地板會滑嗎?會滑嗎。

進入住家和老人家聊天。

看那幾個重點,那個,那個支架,那個洗臉盆,它的固定,然後有沒有生鏽。

一一的檢查房子裡的照明度是否足夠,以及浴室的安全性。

透過這次大學生社會責任的計畫,也讓醫專學生有機會直接與老人家接觸,未來進入醫療機構之後,也更能理解和體貼被照護者的需求。

[仁德醫專護理科講師
崔清新]
同學在學校裡面,他學了很多專業知識,可是他沒有地方可以去知道,他到底會不會,然後再來,我們在老人議題,其實好像一直都不太會是這些大學生會關注的,可是當他們進駐到社區駐點之後,他們實際跟老人產生互動,你會發覺他們對老人的態度跟觀念、想法是有改變的,那以後在我們專業的應用上,用在照顧老人,他們其實是會更到位的。

[仁德醫專護理科 學生
王仁萱]
最大的改變,我覺得,變得比較有耐心,以前就會,喔 好啦,不要再唸啦,很煩啦,我都知道,可是現在就會,喔,好,我知道,好啦我會改啦,阿嬤我會改啦,對。

[十三間老街觀光發展協會 理事長
黃旭良]
這裡有26戶你知道嗎?然後老人家也很多,比例還滿高的,如果,欸,是這樣的話,我想說可以,我現在在醫專服務對不對,我說,希望把這個資源帶進來,然後呢,除了我們十三間以外有沒有,還有那種的,像東村、西村、南江村這些,慢慢地來做,來做什麼,那個服務老人這件事情。

將社區、學校以及預防醫療等多方資源結合起來,理事長黃旭良他們希望,從十三間開始做起,保庇老寶貝,讓整個南庄的老人能得到更貼心、更全方位的照顧。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