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苗栗三灣的特產,很多人會想到水梨,水梨是夏天的產物,三灣在冬天盛產柑橘,但橘子常遇到盛產價跌的情形,銅鏡社區媽媽們一起研發相關產品,包含橘餅、發糕、饅頭等等,為柑橘農找到另一個出路。而為了能讓更多遊客認識在地,帶動發展,社區總幹事林秀英和居民還一起將兩間荒廢的紅磚老屋整修為社區活動的據點以及背包民宿,一起去看看他們如何打造幸福社區。
平常,我們種橘子的農民,也很辛苦,除了說開花以後,你就要注意它的花期,還有結果率,還有我們結果以後,你就要防止說,它怎麼會落果,要很注意。

每年冬天到清明節前,是苗栗三灣鄉桶柑出產的季節,過年前正是柑橘農忙碌的時刻。

[三灣鄉橘農
古清燻]
我們樹下的草,除了你走不過去,我們盡量留,留著,它裡面有益蟲益菌,它可以,會對付這些害蟲這些,我們肥料盡量用有機質,有機質的肥料,這對樹,對樹和水果全部很好。

古清燻退休後,回到家鄉三灣開始栽種無毒桶柑,卻常面臨盛產價跌的窘境,因此近年來有社區媽媽們研究做橘餅,要為農民們找新出路。

[三灣鄉橘農
古清燻]
我們這裡銅鏡社區,橘子農也很多,也有梨農,橘子農很多就是說,萬一,你生產太多了怎麼辦,尤其這種小顆的銷售比較不好,這麼多年就刻意來研究說,來做橘餅好嗎,做另外一種銷售。

[社區媽媽
林秀鳳]
因為看到他們,農民橘子掉落滿地,整地都是,整地都是賣不出去,像今年也一樣很多賣不出去,這樣就想說,把它煮起來是不是可以放著慢慢的賣,幫他們銷售這樣。

做橘餅要花不少工夫,火候掌控最是關鍵。

[社區媽媽
林秀鳳]
將橘子洗乾淨之後,洗乾淨的時候,才將它煮滾水去燙,燙過之後你要泡水,
泡水泡一個晚上到早上,大概十個多小時這樣,傍晚差不多四、五點你就要泡下去,到第二天早上七、八點才可以煮這樣,泡好之後才放砂糖,砂糖下去跟我們的橘子一起煮。

完成橘餅至少就要六、七小時,社區媽媽們一起研究,花兩、三年才抓到訣竅,為當地開發出新的特色產品。

東方美人茶是冬茶比較好,還是春茶比較好,是夏茶比較好,夏茶,夏茶,夏茶比較有價值就對了,對,對。

林秀鳳與銅鏡社區總幹事林秀英是好夥伴,除了協助柑橘農,也用心推廣當地文化,像是由奉茶這項傳統而來的大碗泡茶,就希望能介紹給更多遊客知道。

[社區媽媽
林秀鳳]
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每一次跟著阿婆看他扛著茶去茶亭,以前是用大甕,會再一個石臼,放在茶亭裡,上面有一個蓋子,還有一個勺子,再來放一個碗給人家喝茶這樣,就將這樣的概念,將我們拿來泡茶,變大碗泡茶,其實就是宣傳我們客家人的那種精神這樣。

銅鏡社區過去盛產甘蔗,隨著糖業沒落,社區發展緩慢。總幹事林秀英原本做蠟燭外銷生意,因健康因素回家鄉休息,又想為社區做點事,所以她與居民一同美化環境,還將一棟已經荒廢的紅磚老屋整修為社區接待據點。

[銅鏡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林秀英]
這間房子就倒塌在這裡,你看這個這麼破舊這麼亂,就在社區裡面,我(將)這間房子先把它,主體先把它改建起來,才由社區來保管,然後裡面才稍微再做整理,然後呢,來做我們這個社區站,客人來到這邊有一個點可以來上廁所也好,喝一杯茶也好,然後呢,也可以做我們社區這些媽媽們,他們很會做花布,可以放在那邊展示。

有了據點,增加社區婦女就業機會外,他們也開始接待團體遊客及背包客,更將另外一棟老屋打造成背包客民宿,串連起社區各種特色。

[銅鏡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羅時珍]
希望他們都來這邊,兩天一夜,住在這邊,來體驗我們這邊的環境,然後試(過)那個農村生活,然後有一些,這些的手工藝品,然後那個橘餅、發糕那些來體驗一下。

他們也協助社區年輕人開設的餐廳,希望帶動發展,餐廳老闆更堅持使用當地小農們種的食材做料理,達到好的循環。

[餐廳老闆
溫世華]
我用我們這邊本地的米,還有這邊的香菇青菜,還有一般的那個覆(福)菜梅干菜,還有這些人,一般這個時候,冬天也會種一些蘿蔔,我們會拿來削成絲做那種菜脯蛋,我們也會幫我們的農民,買一些青菜,還有農產品這樣,又可以帶動我們地方的發展啦。

[銅鏡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林秀英]
我們這個社區打造起來之後,希望這個客人可以流動到這些店家去,如何將它們聯合起來呢,我們社區來做這個環境這些,客人來玩之後,我們就會介紹到他們餐廳去,那我們社區的人,就來做花布的體驗,橘餅的體驗也好,把客人,大家分散,大家來做這樣的生意這樣。

過去遊客到苗栗,停在三灣鄉的時間總是短暫,銅鏡社區與居民共同打造好的環境,保留在地文化,就是希望讓更多遊客願意留下來,好好感受純樸自然的銅鏡之美。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