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做的東西,聽起來好像有點老氣?南投一位30歲客籍設計師范承宗,年紀輕輕就獲得IF、Red Dot、IDEA三大國際設計獎,原本對竹子毫無好感,只喜歡新穎、流行的東西,一次參加工藝計畫與竹藝大師合作,開啟了他對傳統工藝的認識,他認為竹子是能有多種變化與塑型的媒材,因此他將竹子結合傳統工藝手法,創造出時尚產品,讓竹子有新的詮釋。
[竹藝師
范承宗(客籍)]
竹子它,它就是一個,很好用的一個天然的材料,因為像它的形式就是可以跨越很多不一樣的樣貌,像是它可以是粉末,像我們剛剛磨的東西,剩下來的粉都可以,有時候我們要補一些地方,我們可以用粉加混著膠來用,它也可以是抽成絲,像一條一條鬚鬚,也可以拿來,就它也是一個形式,也可以拿來做一些東西。

30歲的竹藝師范承宗訴說著竹子的特性與迷人之處,他每天幾乎都在這個工廠裡,研究竹子還能有什麼變化與可能性。

像竹子的纖維都是直線,所以它才可以這樣,像你在拗直線的東西一樣,所以它很像頭髮這樣,可以自由的去烤它,很像在自由的去燙它這樣。

[竹藝師
范承宗(客籍)]
竹子能彎曲、也能透過控制溫度高低烤成不同形狀,創造出不一樣的新物件,范承宗也因此迷上竹子這個天然素材。其實,念設計相關科系的他,一開始卻相當排斥傳統工藝。

[竹藝師
范承宗(客籍)]
我以前就是聽到工藝,手工、傳統,什麼文化這些字眼,聽了就是先翻白眼,就覺得,好煩,就是都是以前的老的事情,然後我是以前是,剛開始是很排斥這些事的,就覺得都是不合時宜,然後俗俗的的感覺。

從小就愛畫畫的他,最喜歡上美術課,更喜歡把家裡許多電器拆解開來研究,因此設計成了他大學時期的興趣,也讓他年紀輕輕就拿到了IF、Red Dot、IDEA三大國際設計獎。

[竹藝師
范承宗(客籍)]
[相片提供 范承宗]
有一個作品,就是它是一個,可以收迴紋針的一個收納器,那我把它做成一個雞蛋的樣子,然後就是它下面有藏了磁鐵,所以你迴紋針收在上面的時候就可以吸著,它就很像是你在幫它蓋一個家,後來也是參加比賽得了,一個德國的獎項,然後輾轉被一個美國的品牌看上,然後後來就簽約合作,然後在學生時代,就是有自己的東西,能夠被量產,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肯定。

原本對「新」的媒材才特別有興趣,但一次參與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計畫,有機會前往義大利參展,接觸到竹子這個材料,給承宗很大的衝擊。

[竹藝師
承宗(客籍)]
我就上網看了很多竹子的資料,或是人們用竹子做了哪些東西,就是其實坦白說我都沒有什麼好感,就是沒有什麼感覺,然後,甚至有很多我是覺得很,好不喜歡,非常抗拒,然後我就想說,那我能不能就是不要透過別人做過的東西,來認識這個材料,我就自己去竹林裡面。
[相片提供 范承宗]
為了更了解竹子,他親自跑到竹林裡,希望找到對竹子的好感。

[竹藝師
范承宗(客籍)]
就是竹林裡面就會有風吹過,然後風吹過你會聽到,謖謖謖謖慢慢消失的聲音,然後就覺得,欸,這個感覺好像勉強來說,好像還不錯,但是不知道它是什麼,我就把這個事情,就是,就記起來,然後看可以,有沒有辦法這個縹緲的一個感覺,能不能變成一個東西。

在竹林裡有了全新的感受,因此他與參與這項計畫的竹藝師陳高明打造出這件「Flow」竹椅,獲得前進義大利的機會,也讓他對竹子改觀。

[竹藝師
范承宗(客籍)]
後來我就發現就是,欸,我好像,這個材料是,本身是有趣的,那我想要知道它更多一些,所以我就開始到處到台灣各地去找一些老師傅,然後問他說,你可不可以教我,就是做你們在做的工作,像是椅子啊、竹編啊,或者是一些器物等等,然後我就自己去,就慢慢學了有一些基礎。

[相片提供 范承宗]
有了基礎之後,承宗想要讓人親近竹子,便把老技法融合新的設計和素材,像是他從農業時代插秧工具蒔田管來的靈感,創作出輕薄又堅硬的盤子;傳統做竹椅的工法則融入到這面鏡子中。

這邊竹管是硬的,可是它這邊藉由把它做一個切割,然後這局部其實變成竹片的性質,然後這邊就是軟的,然後就是從硬,然後到軟,然後到硬,然後再用這方式去做一個轉角,這邊是竹管然後是硬的,然後我留了一個竹節,這邊你可以放一些耳環啊,或是小東西,然後上面延伸過來的就是,就是它變成竹片了,像軟的,就是它有彈性,然後我就拿來包成鏡子。

除了找竹藝師傅學習,承宗也常常到南投拜訪一位的文物修復師。

這些都是手刻嗎,刻一些鑲珠珠嗎,這早期就是,還是用,還是它做完再塞進去,它做好再塞進去的,線條很漂亮,螺旋,螺旋線條。

這天張春能師傅正在修復一件日治時代的桌櫃,從櫃子的雕刻造型、拉手、金屬配件等,一樣樣和承宗說明,而這些東西也成了他往後創作的靈感。

[文物修復師
張春能]
年輕人,他很向上啊,所以他有一些問題,我們盡量能幫年輕人解決問題,這是我們,這一些長輩,希望,年輕人,更多人喜歡,這種老物件的方式,他大部分都會問一些金屬配件啦,拉手這一類的,還有材料、材質,還有那個結構。

[竹藝師
范承宗(客籍)]
他當時剛好在修什麼,就可以看到那些東西,而且還是被拆開的樣子,而且都可以碰,然後我覺得這些對我來說是很好的一些吸收,因為都是50年、100年前的東西,然後那些東西都是當時的工匠用,很好很好的,用心去做的好東西這樣子,然後從裡面可以學到很多,像是造型的比例啊,或是材質的應用,或是一些形式的,形式上面等等。

向多位工藝師傅學習後,承宗發現,他真正欣賞的,是隱藏在老器物裡的智慧,也了解到用手工做出來的東西有多珍貴,他說竹子是他創作中一項重要的材料與夥伴,而這些老智慧,更是豐富滋養他創作的重要養分。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