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開發使得許多河川變窄甚至消失,台中市的舊南屯溪最近就面臨存亡危機。台中市政府開發十三期市地重劃區,決定填平舊南屯溪,另闢滯洪池取代,下游的楓樹里居民,擔心上游不斷重劃,將使得下游水患更嚴重,因此部分居民聯合抗議陳情,要求市府不能為了重劃區地主的利益,而犧牲下游民眾的身家安全,地方人士與專家也認為,舊南屯溪就已兼具生態及區域排水功能,把天然的河川填掉、挖人工池,實在是本末倒置,也太落伍了。不過面對質疑,市府仍要大家「相信專業」,設了滯洪池,就不會淹水了。

一字排開,台中市楓樹里的里民,在土地公面前大聲喊著口號,要求台中市政府正視楓樹里淹水問題。

[台中市楓樹里
里長 陳志通]
我只要求市政府,你們要重劃我沒意見,但是呢,市政府先幫我們南屯溪下游(淹水問題)先解決好,要怎樣整治,要怎樣處理。

1736年建庄的楓樹里,位於台中市南屯區西南邊,據說早年種有老楓樹因而得名,近年來楓樹社區,更以推動社區環保成為全國楷模。其中,回收社區廚房用油製成環保肥皂,更是社區的主要工作。

[台中市楓樹里
里民 饒愛蘭]
做那個油,有炸過、有用過的(油)就拿來做肥皂是環保的,才不會,被他們(不肖店家)買去,去外面買回來,把它要回來炸東西給我們吃危害我們健康。

當初會特別關注於環保肥皂的製作,就是不希望社區的廚房用油,直接排放到貫穿社區的南屯溪,造成河川污染。

[台中市楓樹角文化協會
理事長 江鳳英]
回鍋油做成的環保肥皂,鼓勵我們社區居民,不要再去污染河溝,我們相信有一天魚會再回來。

據文史工作者的調查,早期先民從彰化鹿港登陸後,跨過彰化、台中交界的大肚溪,沿著南屯溪北上,傍水而居,才造就了繁榮的台中市,因此,南屯溪可以說是台中市的母親河。

[台中教育大學
講師 黃慶聲]
舊南屯溪河道彎彎曲曲的,是整個先民順著舊南屯溪來作為開發的時候的,最後留下一段最精采的龍的胸部位置。

因為南屯溪充足的灌溉水源,南屯區也成為大台中地區重要的米倉,然而都市化下,南屯區綠油油的農田漸漸消失,甚至被灰色鐵皮屋所取代。

[台中市楓樹里
里民 江美鋆]
你務農,你就是怕那個水,那個颱風,那你種鐵皮屋,你不怕颱風,不怕風雨,所以幾乎都是種鐵皮屋了啦。

[台中市楓樹角文化協會
理事長 江鳳英]
所有的田都已經變成住宅區了,所以基本上楓樹里是最後一塊農地,那最後一塊農地,它又放縱所有的小型加工業區,跑進楓樹社區的農業區,所以我們突然發覺說,楓樹里少掉五分之三的農地。

也因此,南屯溪慢慢地不再擔負灌溉的功能,甚至在86年河川整治時截彎取直為大型都市排水溝,僅自永順路及永春東路口處,留下約三公里長的舊南屯溪。

[逢甲大學水利資源系
教授 許少華]
我用某一個頻率年的排水量來計算說,工程上我這邊只要符合某個流量就行了,而且它發現說,我如果把它截彎取直之後,所以小小的管子,就可以排原來的那些,那麼寬廣的河流的一個斷面的一個流量啦,所以變成說好像我把這邊填平之後,換成這個暗管的話,哇,我土地的面積增加很多啊。

而南屯溪的整治,僅被設計為防止10年的洪水頻率,因此歷年來,南屯溪下游沿岸的楓樹里、鎮平里等,都屢屢發生洪水溢堤的現象。

[台中市水碓生活工坊
社區規劃師 江慶洲]
從民國97年、98年,每年幾乎都有溢堤的現象,溢到永春東二、(三路)兩邊的那個馬路?,而且現在喔,像去年民國100年8月8日,其實中部沒有特定的降雨,大豪雨,可是竟然也溢堤了。

如今一路之隔,楓樹里以北,面積廣達229公頃的,第十三期公辦市地重劃,於去年正式動工,並計畫把流經重劃區內的舊南屯溪填平,作為住宅區使用,但第十三期重劃區,原本就是較低窪地區,勢必會把地基越墊越高。

[台中教育大學
講師 黃慶聲]
舊地名叫麻糬埔,為什麼叫麻糬埔,因為那個粢粑,像那個粢粑,那個土地水,地下水很高,土地都鬆鬆軟軟的會冒水,很像麻糬的水田一樣。

重劃區裡面很多房子早已拆掉了,不過可以看到這邊,這個地基大約墊高了一米五這麼高,也可以知道說,以前這邊會淹水,所以地基要墊高,防止淹水。

如今重劃區就算已經進入重劃工程期程,許多無人管理的田地,也成了一池池積水的濕地埤塘。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顧問 張豐年]
這一個地方它可以,下大雨它一定是,一定要水位一定相當高的,那麼這部分的水如果你填平之後,這個水就是互為排擠,然後一定是往下游,往下游,那麼下游的話在那個楓樹社區啦,或是更下游南邊那個烏日,自治橋上游,現在還在鬧水患的地方,那個地方的災情會更嚴重。

面對市民的反彈,專責第十三期重劃區的台中市地政局卻認為,第十三期重劃已做好完善的規畫,只要重劃工程完成,下游淹水之苦就可以解決。

[台中市政府地政局
局長 曾國鈞]
現在淹水,重劃以後就可以解決了,這個也已經,經過了那個規畫單位詳細去精算過,所以會延這麼久就是怕淹水,所以我們才延這麼久,都解決了,包括用滯洪池用其他的方式,還有替代方式都解決了,應該沒有問題,不會再淹水了。

但主責全台中市的水利局卻認為,下游淹水的問題,主要是南屯溪的通洪斷面不足。

[台中市政府水利局
局長 劉振宇]
主要是因為它是一個最低的一個匯流點,所有的水都匯流到它的這個下游去,那南屯溪基本上,它的這個治理的這個,能夠防範譬如說十年的這個洪水頻率年,那像前陣子這個蘇拉颱風,它的這個水都是超過百年,所以那到下游的話那當然一定會淹水。

為此,第十三期重劃計畫裡,也提出了設置,面積共約5.75公頃的滯洪池,希望能把部分雨水滯留在上游。

[台中市政府地政局
局長 曾國鈞]
很多學校用地我們都用來做滯洪池使用,很多公園都做滯洪池使用,那時候都有經過詳細的精算過,這樣就可以解決了。

[台中市政府水利局
局長 劉振宇]
那十三期它可以開發以後,因為原先的農田就變得都是現在住宅區,所以它的逕流(量)要增加大概,將近5個cms,那這也不少,那這個5個cms我們就要求就是說,你增加的這個,原先這個,因為農田它能夠滯洪那你現在拿掉以後,它增加的這個5個cms你不能讓它流出,不要讓,還是不要造成下游的這個淹水的這個壓力,所以我們最後的決議是讓它設立四(五)個滯洪池。

然而學者認為,南屯地區原本寬廣的水稻田,就是最好的滯洪池,可以容納大量的降雨,如今被開發成高密度的住宅,即便新設人工滯洪池,也遠遠不如水稻田的胃納量。

[逢甲大學水利資源系
教授 許少華]
那你可以算一下啊,你一個地方,很大面積才一個小小的滯洪池嘛,那原來它就是都是果園,都是草地、都是農耕地,都是水稻田,那跟那個原來的狀況比的話,原來那些滯洪池都不見了,那些原來滯洪池都換成蓋了房子,所以你現在留了那幾個小的滯洪池,那個體積,總體積跟以前來比,那是小太多啦。

也因此,地方文史團體及環保團體,認為就算興建了新的人工滯洪池,最少也要保留舊南屯溪及周邊濕地,作為南屯溪分洪、滯洪之用。

[台中教育大學
講師 黃慶聲]
天然的最好,天然的滯洪池如果不用把它蓋掉,再去花很多經費做人工的滯洪池,當以後學生要活動時用,又怕會,是不是會影響學生安全,所以我們認為,政府應該要深熟慮,是不是新舊並存。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顧問 張豐年]
舊南屯溪不要填,那麼既有的護岸,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像這個地方,這個護岸,事實上是比周邊那邊高,對不對,那麼像這樣的話,事實上可以哪些地方,有一些地方事實上是可以打掉,打掉(之後),那下大雨的時候它可以溢流過去。

而主管全台中水利防洪的水利局,對於保留舊南屯溪也表示支持。

[台中市政府水利局
局長 劉振宇]
舊有的這個南屯溪,那它非常的蜿蜒,那周遭的生態也非常的豐富,你可以看到,它還有很好的植被,那在流經這個良好的水,那對周遭的這個環境、空氣,還有這個溫度都會有降低和改善的一個功能,但是一旦把它箱涵化,那它這個失去了以後(就)不可能再回復,那所以我們假如從這個長遠的這角度來看,然後為了這個,整個這個新的重劃區的一個,它的永續的一個發展,我是建議就是說,我們可以重新再思考看看把它保留下來。

然而,台中市政府地政局表示,再重新規劃保留舊南屯溪,會嚴重影響重劃期程。

[台中市政府地政局
局長 曾國鈞]
假使要保留舊南屯溪其實我們是沒有意見,唯一最大的問題是在,那個整個重劃進度到底還要再延多久,因為為了南屯溪的排水問題,整個十三期重劃我們都考慮到它如何排水,所以我們延誤了已經延誤兩年了,那當時最重要的一個方式就是弄一些滯洪池。

地政局認為,如此勢必影響重劃區地主的權益,而部分重劃區地主及市議員也跳出來,要求應該盡速完成重劃工程。

[台中市議員
何文海]
已經很多地主都離開了你知道,有的人(在外面)租房子租兩、三年了,到現在還沒動工,所以那邊地主也非常,叫市政府快點動工,快點動工,當然文物,好的東西我們要保留,要留下來,有必要嗎,這就大家還需要研究。

[台中市政府地政局
局長 曾國鈞]
假如會影響到重劃的工程進行,可能當地的民眾也會有意見,所以我們現在,也夾在兩個之間,如何求得平衡我們現在也在思考。

上下游居民不同的認知,也讓舊南屯溪保存與否,充滿變數與對立,但社區工作者認為,不應該為了眼前的土地利益犧牲眾人的身家安全。

[台中市水碓生活工坊
社區規劃師 江慶洲]
文化資產不可厚非的,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可是這次面臨的是,下游,還有當地地主的生命財產安全,不要忘了這個,而且這幾次,老天爺已經告訴我們,這個風險係數很高很危險的,我們還要(一味)反自然的,為了與河爭地。

面對洪水風險與土地開發的平衡,水利學者認為,台灣的土地開發模式太落後,以至於事後需要大量工程來挽救,先進國家現在講求的是低密度開發。

[逢甲大學水利資源系
教授 許少華]
現在一個新的概念呢,是在,應該說在國外有廿、三十年的歷史了,那台灣才剛剛起步,叫做LID,LID叫做,Low Impact Development,就是低衝擊的開發,你開發一個土地的時候呢,你要盡量把你的水留住。

在德國,進行土地開發時,甚至要設法保有原本具備的防洪能力。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土地管理所
博士 吳勁毅]
你要開發一個新市政或是一個新的社區,那因為你開發了這一片土地,這個土地上面的滯洪,雨水下滲的功能沒有了,那你要還它。

因此,德國各級政府在土地開發前,都需要先儲備好,可以作為生態環境補償的用地,甚至要敲掉舊有的水泥鋪面,恢復既有的滯洪下滲功能。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土地管理所
博士 吳勁毅]
每一個地方政府,它都會在自己的行政所轄範圍內,去找,如果以後我要開發什麼東西,這些生態平衡、環境平衡的土地,我必須要在哪裡先幫它做預備,那大家都,所有鄉鎮長、縣市長都非常清楚,如果我沒有做這些準備,我所有未來想要做的開發都不可能。

近年來,德國也越來越多「建設」是,把許多河道旁的水泥堤防敲掉,盡量恢復河川的原貌。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土地管理所
博士 吳勁毅]
特別是在都市的上游跟下游的這兩個區塊,那因為都是農地,那在做土地重劃(土地)交換的時候,它的協調的可行性比較高的情況之下,那就盡量的把土地集中在(土地)過去被縮減的河道,讓它變寬,然後用蜿蜒的方式,讓它能夠恢復過去的這樣子,因為這是最好的方式,讓整個洪峰能夠被延遲的一個作法。

保水滯洪的觀念,慢慢取代束水築堤、快速排水,先進國家也紛紛貫徹在土地開發上,然而洪患不斷的台灣若跟不上新的觀念,面對更嚴峻的洪水威脅,市鎮開發,勢必只會帶來更多破壞與災難。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