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東豐綠廊自行車道,是相當受歡迎的休閒景點,不過,受限於石岡水壩水源特定區限制,綠廊兩側幾乎都是農業用地,也就是說,特定區裡的自行車業者、餐廳和民宿,多半不合法!台中市政府希望從都市計畫著手,甚至避開都計程序,用專案的休閒農業區,讓業者合法經營,學者則是建議,既然要做,不如乘這次機會,好好檢討成為直轄市之後、台中市都市計畫區的施行細則。如果自行車道附近土地不能鬆綁,應該如何做呢?

一群團體遊客,來到了石岡的東豐自行車道騎單車。

拍照的遊客很高興,在鐵橋上跳呀跳!平日的東豐綠廊,自行車騎士三三兩兩,在翠綠的大自然中相當悠閒,但是到了假日,整條綠廊上都是自行車,而且都是直接騎去東勢。

[石岡人協會
總幹事 管雅菁]
長久以來,來東豐綠廊騎自行車的朋友,都是經過石岡就到東勢了,在石岡會停留下來的人其實算是滿少的人。

[台中市副市長
徐中雄]
每個禮拜六、禮拜天,大概都會有數萬人以上,至少有兩、三萬,有時候有五、六萬,六、七萬,甚至擠爆了,人潮在這裡面,但是這些人,都是只是過客,並不是留客,最主要原因是說,我們旁邊兩邊,並沒有辦法讓客人留下來,就是有一些相對的民宿的規畫啦,一些應該給客人住宿的相對的一些設施都沒有,那因為也是限於就是說地目上使用的一些因素啦。

東豐自行車綠廊,原來是台鐵縱貫鐵路的東勢支線,是全國第一條==cg in==由廢棄鐵道改建的自行車道,從豐原經過石岡,到終點的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全長約十二公里==cg out==這條長長的綠廊,大多數範圍都在石岡,包括旅客服務中心、情人木橋等等,最美的路段也都在石岡,不過遊客卻很少停留下來,原因之一是,石岡無法提供完整的休閒設施,原來石岡的地目使用,尤其是在平原地段,長期受到石岡水壩水源特定區的限制,多數地目還是農業用地。

[逢甲大學都資系
教授 劉曜華]
石岡壩特定區計畫,算是一個比較限制型的(都市)計畫,它的面積大概是七百多公頃,占整個石岡區面積大概40%左右,所以這個,當初我們在設定這個石岡壩特定區的時候,就是不希望它有太大的人為的開發。

[台中市石岡區長
王偉誠]
農業用地就是經常會碰到有民眾檢舉,說這個地方,不符地目使用規則,那麼也是令人比較頭痛的地方就是,(例如)他們沒有辦法,在這個地方做租車業這個動作,以目前這個(法令),比較令人這個,我們區公所,沒有辦法解決的部分是這一塊。

[石岡自行車業者
游志旺]
(因為)土地取得比較不方便,因這邊都是農業用地,沒辦法就是合法,我們目前都是用免用統一編號,沒有營利事業登記證,因為政府沒有把那個土地,把它規畫成(非)農業用地,那我們要去申請合法的一些,合法的店家,也沒辦法去申請,那我們也不敢去投資啊。

台中市有卅二家自行車出租業者,絕大多數集中在,石岡、東勢和豐原、后里一帶,尤其在石岡壩旁,兩側都是自行車出租業,這些也都是農業用地影響所及,多數業者都被檢舉違法使用。

[台中市石岡區九房里
里長 盧美穎]
(石岡壩)有很多的那個設定,就是限建、禁建,有很多的這個政策問題,造成說我們整個石岡的東豐綠廊,很多的(限制),像我們的民宿業者啦、吃飯的餐廳啦、騎鐵馬的,這些自行車騎鐵馬的業者,全部要就地合法的話,很困難、很困難。

[石岡自行車業者
游志旺]
(要)讓業者放心地去投資,就土地用(非農業區),可以,那個土地,(讓)我們可以去規畫,一日遊,就是可以蓋民宿啦,我們搭配腳踏車,就是一日遊,把客人留在這邊,可以玩一天,不要說讓遊客來,就一個小時左右,他就走掉。


舊石岡車站,這其實是平地,在921大地震過後,變成有十公尺落差這麼大,看得出來大自然的力量有多麼驚人,我們現在看到自行車道兩邊,其實都還在都市計畫範圍裡面,也就是說,這還受到石岡水壩 (都計)的限制。

石岡水壩特定區計畫,是在民國68年,擴大都市計畫時劃定至今,第三次通盤檢討,是在民國95年,縣市合併過後,地方一直期待有第四次通盤檢討,從地方發展的角度來看,他們認為,石岡水壩阻擋了地方建設四十幾年。

[前石岡鄉長
劉宏基]
因為石岡的面積很小,所以這個通盤檢討,之前說過五年一次,但是怎麼有可能五年一次?石岡水壩到現在也,做好也有四十年,卅好幾年,也已經,到現在也才做三次的通盤檢討,希望說,政府努力一點,認真來處理這個區塊。

[台中食水嵙休閒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羅能業]
整個石岡鄉,也沒有幾個(農場)土地有十公頃以上,就是十甲地的意思,那麼有一種叫做體驗型的休閒農場,只要有0.5公頃就可以了,不過問題來了,你(申)請休閒農場,不可以做吃的,不可以做住宿,做那個休閒農場就沒什麼意義了。

[逢甲大學都資系
教授 劉曜華]
我們要先去判讀一下,目前在這個特定區裡面的農業區,它的農業生產力,農業生產價值是不是還存在?如果說,譬如說,靠近像北側的部分,比較靠近大甲溪河床這個部分,如果說,它長期以來,事實上就是處於一個,農業生產力比較不高的地區,這樣子的話,我們才有可能(解禁),因為我們繼續把它綁在農業區這個框架底下,事實上對地主來講,對地區發展都是不公平的。

石岡的地區發展,在921過後有很大的轉變,也很有發展潛力!過去不少人形容石岡是豐原進入山城東勢,會經過的一個小鄉鎮,從過去缺乏觀光的想像,到現在休閒農業逐漸成型,台中市政府希望,石岡的發展可以像台東的關山。

[石岡人協會
總幹事 管雅菁]
(改變)最主要帶來是,我們會有許多外地人可以認識石岡,可是在石岡,我們自己反而沒有多加利用這一條,這一條這個,我們最有特色的一個自行車道,反而讓遊客就沒有在這裡停留,到了別的地方去這樣子,然後我們是希望說,未來應該是可以再創造一些,我們石岡的在地的特色,然後讓遊客可以在這裡停留(更久)。

[台中市副市長
徐中雄]
我們可以去參考關山地區,關山自行車道跟我們東豐自行車道,畢竟是台灣最好的兩個自行車道之一,那關山地區,它的整個事實上客人會留下來,因為它的旁邊相對有休閒農業區,可以讓民宿來蓋起來,而且是非常好的一些渡假村,那我們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的話,我相信,我們這個東豐自行車道,應該會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地方。

事實上,石岡人自己也在思考發展方向,在梅子地區已經有幾間合法的民宿,這裡是在石岡水壩特定區範圍外,民宿其實是休閒農業的最末端產業,如果地方沒有特色,不會有人願意留下來住。

[石岡民宿業者
朱麗娟]
(石岡)它是全世界最早成熟水梨的地方,雖然有大部分的花穗,它是從日本進來的那些花苞,然後再接在台灣的粗水梨上面。然後接著呢,(我們)就帶他們這些買水梨的人進來做什麼?體驗之旅,這個時候,我們就慢慢就發展出來,我們能夠在這裡做一些深度的東西,然後也能夠促進當地農產業的一些發展。

[石岡人協會
總幹事 管雅菁]
我們是用單車當作移動工具,然後串連石岡的一些社區景點,然後就是,那我們再用社區的,在地的達人,帶大家去認識生態,認識石岡,然後體驗大埔客家文化,然後體驗石岡的生活,這樣就可以玩兩天。

水壩特定區劃定後,石岡一定得朝向無污染的觀光業發展,但是要如何降低對水源水質的影響?這裡可以允許部分人潮,但又無法興建高密度的住宅區,和高強度的商業區

[台中市石岡區長
王偉誠]
水質、水量,水源區保護,它是只是針對你比較有污染性的工業,那一般的它沒有(管制),它的限建,所謂的限建就是說,針對有污染的,針對會污染到水源的部分,它會限制,那其他,只要你是說(沒污染的),像租車業者,這些餐廳,並不會影響到,水質、水源的話,它就沒有去限制你。

[逢甲大學都資系
教授 劉曜華]
我覺得要讓都市計畫更靈活的被利用的話,我們剛好可以透過石岡這個案例,石岡、新社、東勢,事實上都需要,就是說,有沒有可能在,現有的都市計畫的架構底下,去重新檢討,我們的農業區的土地使用的允許使用組合。

所謂的允許使用組合,是說適度地解編,讓休閒農業可以進來,畢竟在石岡水壩特定區內,劃定為農業區的土地就有三百多公頃,占了總面積七百多公頃的一半左右,如果能夠保留既有的農業生產,又不會造就新的開發區出現,並非不可行!早在第三次通盤檢討時,當時的石岡鄉就爭取內政部的同意,可以專案申請,市府也意識到,通盤檢討涉及範圍太廣,想要執行並不容易。

[台中市副市長
徐中雄]
都市通盤檢討這個東西,這個可能對這條,整個條狀,就是線狀的這個旁邊兩個周邊而已,可能並不見得那麼適用,所以我們是有一個所謂的休閒農業區的一個利用規定,所以將來假如說,他們有一個協會,然後聯合來申請的話,然後我們來協助,然後如何讓變成一個所謂休閒農業區的一個做法,我想這可能更快。

[前石岡鄉長
劉宏基]
第三次通盤檢討已經可以同意石岡鄉,設置休閒農業區,那麼這個可以用專案去申請,第二個,你就要等到市政府,不曉得哪一年,它有想到的話,然後它編列預算,再辦理第四次的通盤檢討。

[逢甲大學都資系
教授 劉曜華]
如果說要談這個,未來石岡非都市發展用地,包括保護區或者農業區的發展,我覺得這一塊不能缺,就是說,已經闢建完成,已經是劃設為可發展用地的這個部分,是不是要開發到一定程度之後,再來去考慮,擴大到其他的這個,原來不是都市發展用地的部分。

都市發展不一定非得動用農業區不可,尤其在石岡,更適合像是自行車一樣的慢速生活,有限度低度利用,過去都市計畫的思維,對這塊避而不談,政府寧願讓它違規,不願處理,或者是積極管理介入,改變都市計畫的結果,是讓大家蓋房子來賣。

[逢甲大學都資系
教授 劉曜華
台中市可以趁這次機會,好好地在這個,台中市都市計畫法的施行細則的擬定過程當中,針對部分,它認為有需要檢討的農業地帶,裡面所涉及到的農業區的管制方式有沒有,可以設法跟中央去爭取一下,我有沒有可能,適度地開放一些,這個比較所謂的,「低影響度的開發」。

自行車道是石岡最大的資產,但如何在土地使用與地方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一直是個難題,都市計畫,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地目變更了,也未必留得住人潮。然而先用東豐綠廊當主軸,串連鄉間小路,然後慢慢地把整個景點串起來,或許是石岡可以永續經營地方之道。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