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拍攝太和村重建,張志聰在山上租屋駐點做影像紀錄,卻也意外踏上製茶之路,跟著從慣行農法轉型做自然、有機農法的太和茶農簡嘉文、葉人壽一起採茶,學習手工揉捻、烘焙茶葉,還一起推出茶葉品牌。背著茶簍,紀錄片導演張志聰,和茶農簡嘉文正,要去茶園採茶。



八八風災過後,因為拍攝太和茶農重建過程,紀錄片導演張志聰在因緣際會下,也踏上製茶之路。

[紀錄片導演
張志聰(左)
所以他們有一段時間就是夏季不採(茶),然後有些人就開始做紅茶,開始試驗做紅茶,然後那一次嘉文他們的,他的田,他哥哥的那一塊田也是,就叫我們上去做,試試看,看我有沒有興趣上去做這樣,那做完之後滿驚艷的啦,就是覺得說,原來我們也可以做茶這樣,然後做出來自己喝到覺得很開心。

張志聰和太和村三位轉型的茶農一樣,以自然農法管理茶園,不施肥、不噴藥,盡量不干預茶樹的自然生長。

[紀錄片導演
張志聰]
這種做法超出他們想像,他們很難想像說,哇,茶園就應該像這樣子啊,乾乾淨淨的這樣子,怎麼會這樣子,這麼,都是雜草啊,所以他們覺得說,這樣,這種做法是不專業的,他們會覺得這是不專業,(像)是小孩子在玩這樣。

[太和茶農
簡嘉文]
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我們會想要學說怎樣種是最好的,其實,最會種的人應該,應該就是大自然,你看,每一棵都這麼茁壯,應該是跟它學習才對。

因為堅持「自然」,不修剪茶樹,卻也導致嫩芽冒出時間,生長高度不一,讓採茶工作變得不太容易。



轉型除了採茶問題外,銷路在哪,是茶農們心中最大的擔憂。

[太和茶農
簡嘉文]
當開始其實會覺得,做這個區塊(自然農法),當然知道市場是這個趨勢,但是,要怎麼去找到這個消費者,所以那個時候還是當然會擔心。

[太和茶農
郭俊男]
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會怕,做這個,真的划得來嗎?一定划不來,因為我們慣行做得好好的啊,產量有,又好賣,所以,下去做這個區塊(有機高山茶)的話,一定,旁邊的人都不贊成。

在大家都不看好的狀況下,這群人仍決定放手一搏,互相換工協助,做起野放茶,以手工方式揉捻、烘焙,用手的溫度,為這得來不易收成量少的自然野放茶加值。

[紀錄片導演
張志聰]
好辛苦喔,因為很燙啊,它那個大概有兩、三百度對不對,對,然後就要手下去翻攪,以前都是用那個刀子啦,然後我們這個茶,因為它截莖比較短,所以有時候比較嫩一點,所以你這樣如果用工具下去炒啊,可能會傷害到它,如果可以用手下去就是會對它比較好,可是非常燙。




[太和茶農
簡嘉文]
這過程是很好玩啦,我們是覺得很好玩,可是外面的人看起來應該會覺得,怎麼會,應該,怎麼會把(做)茶弄得這麼辛苦這樣,然後茶園也好像草這麼多這樣。
懶惰都不顧。

[太和茶農
簡嘉文]
這些材料,你看到都是,譬如八八受災戶的,我阿姨,或者是一些,我外公,他們的一些金針寮的這些木頭,想說,在那邊它就是一直會爛掉,太可惜了,我把它收集起來,然後把它,就是把它重新利用。

簡嘉文還在自家茶園旁親手蓋茶屋,利用舊木料拼拼湊湊出新的生命力,他甚至希望能夠起帶頭作用,發展出整個社區的茶空間。

[太和茶農
簡嘉文]
整個茶區的話,如果有這種,到處林立這種(茶屋),每個茶農(有)一個(自己)特色的一個茶屋,每個茶農把他的那種私房茶,在他們的一個茶屋裡面呈現出來,然後整個社區,大家都很享受這種茶空間,茶屋這種空間,我相信,整個村庄的那種,整個那種感覺會提升很多。

這群人對茶的熱情,對土地的友善,總算被看見、被肯定,故宮三希堂引進他們的茶,支持災後茶產業重建。

[故宮博物館商品與餐飲服務
總經理 何春寰]
那麼我們就覺得說,既然它是少,那麼故宮的茶要帶頭做,做一個什麼呢,就是讓大家先開始喝,知道這樣的茶的差別,所以慢慢的我們也希望說,茶文化在我們台灣,除了只是在這個喝茶的過程中,是一種文化習性之外,也加入了對山川、土地的關懷,也加入了農民對於健康、對於用藥意識的關懷。

故宮實際用市場消費表達支持,確實也讓其他茶農願意改變,加入友善土地的耕作行列。

[太和茶農
簡嘉文]
其實現在已經有大概一、兩位也要加入,因為他可能覺得,因為以往都是可能看到我們做,會覺得你們做這個,你們的消費者在哪裡,會有這個疑慮,但是現在,像故宮有來支持我們這個耕作方式,我覺得其實,大家的信心會增加,只是未來可能,慢慢的,會越來越多人有興趣加入這個區塊。

[紀錄片導演
張志聰]
我覺得有一個標竿作用,就是別人(會)看到說,有人這樣做,然後也看到,滿不錯的成績,那或者他會慢慢地再思考,因為未來我覺得,整個環境啊,或是整個經濟結構,我覺得慢慢變化,包含現在的那個進口茶進來,對慣行農法衝擊是滿大的,其實他們一直在思考說,怎麼可以提高他們的茶價,所以他們有在想說,是不是夏天做不一樣的茶,那我覺得,現在夏天做紅茶也只是有點一窩蜂啦,那如果這種熱潮退了,那未來要怎麼辦,還是必須慢慢去思考未來產業的問題。

大自然無情的試煉,讓太和村茶農面對產業轉型與生態平衡的兩難,這些茶農走上產業轉型的摸索之路,雖然一路困難重重,未必能成功,但他們堅信,這是一條該走的路。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