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剛公布入圍名單,台灣電影表現搶眼,國片近幾年漸漸活絡了起來,有人說「復興」了。在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戲院可是最受歡迎的娛樂場所,四十到六十年代,屏東內埔有三間戲院,堪稱是當地戲院的全盛時期,當時不僅播電影,也有歌仔戲、歌舞團等,相當熱鬧,現在僅存一間外觀保存完整的老戲院,已經改成洗車廠,內埔陽濟院老街發展協會就從電影院出發,由紀錄片導演邱才彥拍攝「夢迴老戲院」紀錄片,透過老戲院的故事,呈現當地的人文風情,也讓居民重溫老戲院風華。這天早上,內埔陽濟院老街十分熱鬧,歇業二十幾年的清河大戲院,「重新開幕」了。

<這張是戲票喔,進去看的喔,沒關係讓你當紀念。>

橢圓形的門票,仿五十年前戲院的鋁製戲票,要鄉親們回憶起以往,在內埔看戲的點點滴滴。大夥排排坐,滿心期待,雀躍、興奮之情就像回到童年

這天上映的電影,「夢迴老戲院」,是內埔陽濟院老街發展協會拍攝的紀錄片,四十到六十年代,內埔鄉有內埔、文華、清河三間戲院,相當熱鬧,堪稱當地戲院的全盛時期,那些看戲的時光,更是許多老內埔人心中美好的回憶。

[內埔老街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金月]
我說你對這老街有什麼印象最深的,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嗎,結果他們大家就講到戲院去了,尤其是「梁山伯與祝英台」,讓他們印象最深,很好看,那電影一放十天,天天爆滿,我們大家對電影有這麼好的回憶,目前又還有清河戲院還在,外觀(還在),邱才彥老師他給我建議,那不然,大家對電影這麼有興趣,這麼好的回響,那就以電影、戲院做背景,那就覺得 好啊,就開始進行他們對戲院的印象有什麼。

[紀錄片導演
邱才彥]
我們挨家挨戶去訪問,訪問老人家以前在戲院發生的事情,發生比較有趣的事情,一家一家去訪問。

<「夢迴老戲院」片段>
在這樣的田野訪查中,找到了當年老戲院默劇「辯士」鍾喜棟,辯士得一人分飾多角,為劇中角色配音,客語稱為「傳話人」

傳話人幽默逗趣,加上日常生活客語的翻譯,使得影片內容更為傳神,常常逗得觀眾哈哈大笑

[內埔居民
鍾邱兆珍]
有的電影沒有這樣聲音,很少,有那個傳話人他會傳,會說現在怎樣怎樣喔,講給觀眾聽。

[內埔居民
劉豐美]
小孩子的時候去文華戲院看戲,阿棟哥在傳話,傳得加油添醋,就覺得很好笑,大家就很喜歡去看。

[內埔老街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金月]
他(鍾喜棟)真的有他的天分,第一場讓他看過,第二場他就自己要講客語傳話,講內容給看電影的人聽,當年電影有腳本、有內容,他就會看一看,看第一場了解後,第二場就自己來翻譯了,翻譯得很精采,一個人就像布袋戲一樣,又要說阿公的聲音,又要說阿婆的聲音,小孩的聲音、婦人的聲音,什麼聲音他都要學,很精采喔

[電影傳話人
鍾喜棟]
當時傳話不是很簡單喔,一個人要配那麼多人的聲音,口白對答,還要照字讀,那不簡單,講話又要流利,女生要講女聲,男生要說男聲,老人家要講老人的聲音,哭的時候又要跟著哭,這種工作不簡單,我的薪水一千元一個月,(當時)鄉公所財政課長、公務人員一個月才六百元,我的薪水很高,所以我就做電影翻譯,傳話,做辯士到電視出來,足足做了十八年。

正因「傳話人」翻譯得唯妙唯肖、精采傳神,也使得阿棟哥在當年十分風光,即使結婚了,都還有不少女人愛慕他。

<「夢迴老戲院」片段>
[電影傳話人
鍾喜棟]
(妻子)他不會生氣,因為他知道我的職業很多女人追,不客氣說,我在這裡傳話,後面圍著、前面四五列全都是女生,我一說笑話,笑得很大聲,所以有的女生一天看兩場,下午看、晚上看,賣票的愛上我,收票的也愛上我,對面理髮廳的又愛上我,我一直不敢出去。

傳話人站在幕前為電影增添笑料,電影看板畫師,則是戲院門面不可或缺的幕後功臣,紀錄片裡也找到當年老戲院的看板畫師廖長生。

<「夢迴老戲院」片段>
<畫三種戲,養鴨人家、鳳陽花鼓、以前石原裕次郎,這是黃金孔雀城,這是海報,荒野大鏢客,只畫一個人像。>

[電影看板畫師
廖長生]
普通我們內埔的電影看板大部分是6尺4方,一、兩塊而已,不是像組裝那種一畫就是四、五塊,電影最多演兩三天就結束了,就換片子了,兩塊三塊,比較好的電影是比較多啦。

老戲院帶給鄉親的美好,漸漸被淡忘,內埔戲院、文華戲院早已拆了,清河戲院變成洗車廠、竹炭廠,為了讓鄉親重溫戲院裡的美好時光,內埔老街協會特別請廖長生,畫出當年老戲院的景象。

[內埔老街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金月]
因為就找不到照片了,哪裡都找不到,我就想說給大家一個回憶,找戲院在哪個位置,廖先生就答應(畫)說盡量想想看,看想得起來嗎,就打草稿,這樣可以嗎,好啊,就開始彩色,就開始畫內埔戲院和文華戲院。

廖長生用畫筆重建了內埔人的老記憶,內埔戲院、文華戲院矗立街頭,鄉親再度回味起當年的年輕歲月。

[內埔居民
鍾邱兆珍]
有,我們有去過(內埔戲院),也看過,這文華戲院也去看過,這個(清河戲院)也有看過,這是之後的了啦,都有看過。我們那時候看是很稀奇,看到電影那些,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看得很快樂。

[內埔居民
林桂金]
很熱鬧,很多人,以前沒有電視可以看,哪邊的人都過來這裡看,麟洛那邊的人也要來這裡看,內埔才有戲院。

[內埔老街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金月]
當時有三間戲院帶動內埔老街繁榮,內埔戲院那時候也有歌仔戲、布袋戲、歌舞團,大家就會去那邊看戲,吃東西、賣橘子,很多人,就那邊三間戲院存在的時候,我們有採訪鄰居,他說那時候四十年代,很熱鬧,晚上十一點、十二點還很多人。

[紀錄片導演
邱才彥
小時候幾乎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戲院,每禮拜都要看電影,甚至坐牛車去,牛車客滿呢,兩、三天前就要登記了,看誰要坐,比較慢的就要吊牛車尾,吊著這樣去,坐牛車看電影的事情印象很深。

在當時戲院還會開放片尾最後五分鐘,讓沒錢買票的民眾進去「撈戲腳」看結尾,這樣的人情味,是現在難以想像的。

[內埔居民
林桂金]
演兩小時,差不多最後半小時的時候去,就會讓人去「撈戲腳」。(怎麼這麼好),就快演完了,去「撈戲腳」的人就站在最後面,沒有位子可以坐,所有位子都坐滿了。沒有錢看戲的人,以前的人很苦,吆喝就來去「撈戲腳」唷。

[內埔居民
廖鳳英]
我們很少看電影,農家人在鄉下,在東勢村,要用走的,晚上很少出來。白天有時候會來看,以前還小「撈戲腳」會啦。

[內埔居民
劉豐美]
我們國小的同學帶我們去「撈戲腳」,最後十分鐘,大家看不用錢,一票人就去了。

[內埔老街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金月]
戲院會有最後五分鐘開放,小孩子還沒到最後五分鐘,有時候會偷爬牆進去看。一個片子如果四十分鐘的話,最後五分鐘會打開後門、正門,讓大家「撈戲腳」,不用錢,看結局。(很有趣),對啊,很多小孩會爬牆摔倒,所以戲院就說讓你們「撈戲腳」,滿足一下。

從老戲院出發,拍攝紀錄片,確實喚起許多老內埔人的共同記憶,但一開始,要說服老戲院傳話人、電影看板畫師入鏡,紀錄片導演邱才彥可是費了不少唇舌,不斷和他們說從前的故事,才讓他們點頭答應當紀錄片主角。

[紀錄片導演
邱才彥]
變成說我要跟他們說我以前的故事,我以前還小的時候站在畫看板的人後面,電影散場了,我就跑去看,很想有一天可以畫看板。還有那個傳話人,以前我們很想接近他,內埔有一個手不好的,很有名,那是阿棟哥的師父,很想接近他,可是他都不搭理我們,所以我們很愛看第二場,會有人傳話,

為了重現當年情景,邱才彥特別安排「傳話練習」,不過,要抓回幾十年前的感覺,可不是這麼容易。

[紀錄片導演
邱才彥]
阿棟哥我安排他做傳話的重演,我弄了整個月,請他扮女生的聲音,扮老人家的聲音,每一次都說這麼久了,忘記了啦,因為情境很重要啦,沒有觀眾,當時有上千人在笑、在拍手,所以因為情境的關係要重演。

隨著電視普及化,老戲院一一走入歷史,透過紀錄片「夢迴老戲院」,帶領民眾回顧老戲院的歲月。

[內埔居民
鍾邱兆珍]
很好啊,讓我們老人家想起我們有經過這樣的歲月,很好啦,很高興,很歡喜。
20、內埔居民林明香(左) 過去看電影,很多人,可以容納一千多人,來看電影,有的人,別看這裡面暗暗的喔,裡面有人在這裡戀愛,因而結婚,之後又帶自己的小孩來看電影,很熱鬧。

電影散場了,大家拍照留念,曲終人散後,清河戲院又回歸寂靜,不過,老戲院和當地人之間深厚的情感,以及當年隨電影情節又笑又哭的回憶點滴,在內埔人的腦海中又再度鮮明了起來。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紀錄片提供 邱才彥、屏東縣文化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