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這幾年不只喝咖啡,連種咖啡都很盛行。尤其雲林古坑更是名氣響亮。但可能還很多人不知道,台東縣其實也有許多農民,正在大面積栽種咖啡,而且品質還不錯。雖然還沒有古坑咖啡甚至國外咖啡有名,但是透過相關單位幫忙研究,加上農民自己創意,簡單的咖啡現在開始呈現不同口味,農民希望打出台東咖啡的招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台灣,喝咖啡變成一種流行,滿街咖啡店,讓這個外來產物市場變得好熱鬧
既然咖啡市場這麼大,肥水當然不落外人田,在雲林古坑幾年前打響名號之後, 同樣位在台灣南邊的台東,最近也急起直追,希望用咖啡發展地方產業。看看世界各地種植咖啡環境,亞熱帶區緯度大多是在16到24度,海拔1800到3600英呎,赤道區域則大多在海拔3600-6300英呎之間,雖然乍看之下,台東好像不是最適合,但努力改良,這裡的種植技術也慢慢成熟。
[台東農會推廣股長
宋鐘裕]
因為種植的時間都不多,都差不多三年到五年,所以都剛在萌芽階段,所以大家也都很努力在做,可是都在探索的階段
起步雖然晚,但台東縣咖啡栽種面積,目前也有超過一百五十公頃,主要品種以阿拉比卡最多,只是相較國外主要生產區都在海拔600到2000公尺,台東的丘陵地形,是不是會比較吃虧。
[台東咖啡指導員
張春吉]
不要說一直陷在(迷思),高海拔咖啡品質就一定好,不見得啦,因為以我們這四五年的觀察來講,台東咖啡,我們是有它的特點就是它甘,回甘 它的甘度有夠,這是我們這幾年來我們一直在研究的結果。
地形和氣候不是最好,但台東鄉親決定發展屬於自己的咖啡味道,不過放眼望去 滿滿的咖啡園,好像種得還不錯,但再仔細看清楚一點,包括檳榔在內,怎麼這裡的農夫怎麼好像都不鋤草
鏡頭看過去,這整片檳榔原雜草叢生全部長得亂七八糟,像是農夫完全沒去整理,是不是他太懶惰呢 其實不是,這有特別的原因,因為這麼多的草其實是幫忙這些植物,像這整片剛種的咖啡樹就是利用這種草生栽培方式,讓它最自然又不破壞生態來成長
故意讓草在園區裡自然發展,和咖啡樹或其他果樹競爭土壤裡頭養分,這種草生栽種還可以讓成長期的咖啡樹,增強免疫強化健康,而一年只鋤兩次的草,也能自然腐爛回饋土壤提高有機含量,甚至促進有益微生物活動,免用農藥又達到完全有機,但這種過程需要很有耐心
[台東咖啡農
阮勇光
草生栽培就是要有愛心,可能我們看到這些蟲子,會咬我們的作物,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很受氣,這就不好,因為有這不好的蟲子,自然會有好的益蟲來吃牠,這就變成一個食物鏈的生態
因為有心讓環境自然發展,這裡的咖啡園土壤果然很營養,不論是樹枝上的小小鳥巢,經常出現在園裡的蝸牛,還是隨處可見的蚯蚓,在在都顯示草生種植的環保好處。但為了要保持果實最天然滋味,這樣完全不用農藥,是不是會影響到收成呢
[台東咖啡農
阮勇光]
如果用草生栽培,它的缺點就是收成比較少,我們這裡有一句原則就是,尊重宇宙自然生態定律,叫做能量咖啡本能產量作物,就是說土地它要吃多少,就會長多少水果給你,你就收成多少,沒有用農藥去催生
希望和土地共生,台東卑南這邊的鄉親,在農業單位研究幫忙下,以草生栽種法 培育不一樣的台灣咖啡,雖然受到環境影響,可能收成少掉很多。但堅持這種種法的阮大哥,很有信心說,只要長時間運用自然法則,其實以後也會有收穫
[台東咖啡農
阮勇光]
剛開始我們收不到三分之一,差不多三四年以後,我們的土地如果穩定以後就差不多有三分之二,但如果說天氣不好,有病蟲害的時候,我們草生栽培的人就贏了,我們就不怕遇到(病變),就是我們水果的根莖很堅韌不會說輕易就倒掉。
因為沒有人工改變,草生栽種的咖啡,只會越來越堅強,越來越有品質,但光是這樣還不夠,如果台東咖啡要走出自我獨特性,要有更多創意才行
跟一般做咖啡的過程一樣,咖啡豆全都要脫皮過後才能夠拿去烤 ,不過台東這裡很不一樣,它是利用這附近出產很多的竹子,接著又利用這特地打造出來的窯去烤以後,才能夠生產出台東這邊很特別的竹香咖啡。
一改過去用木炭或是瓦斯爐乾燥方式,卑南這邊的鄉親在工研院輔導研究下,利用山谷地區滿山遍野,修剪過後多餘的竹子,發展出這種獨特的竹香咖啡,而這種火烤竹子的乾燥過程,不只能消化沒有用的竹子,咖啡豆烘培後的味道也是全國少見。
[台東咖啡農
阮勇光]
砍下來的竹子,不要的竹子,拿去做原料,比較好的就去做竹炭,一面(窯)來乾燥竹子,一面來乾燥這咖啡
烤得霹哩啪啦,把山上的竹子味道融入到咖啡豆裡面,充分發揮在地精神,但既然要創造新風味,這樣當然不能滿足
創意十足的農民,為了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吸取印尼麝香貓咖啡經驗,經過工研院專家協助研究,在另一個咖啡區裡面,這一隻隻慵懶的果子狸,也是發展台東咖啡新口味的秘密武器
[台東咖啡指導員
張春吉]
我們這裡有果子狸嘛,我們養果子狸,但是是不是也能夠用這個方式能夠產生這樣的東西(麝香咖啡)。但是後來是沒有辦法說牠(果子狸)吃東西吃進去就大便大出來(發酵豆子),但是從裡面找到酵素果子狸裡面有找到一些酵素,那些酵素可以去分解咖啡,呈現出一種特殊的風味
果子狸腸道乳酸菌一旦成功結合咖啡,麝香咖啡的風味絕對能提高台東咖啡能見度,產值也能相對提升,而利用動物又利用竹子,鄉親的咖啡,看得出來非常用心,這一切無非就是希望迎頭趕上其他地區,但種出基本成績之後,現在最要緊的銷售問題,卻變成最大難題
[台東咖啡農
彭茶妹]
目前就是銷路的問題是最困難的,東西種了就要有銷路,目前來說就是自產自銷,自己朋友啊 親戚這些慢慢地做
[台東咖啡農
阮勇光]
種咖啡是不怎麼辛苦,因為種咖啡不辛苦,很野生的東西隨便在台灣就很適合這環境,咖啡在台灣隨便種都會很漂亮,所以因為太好種大家一直種,一窩蜂,現在台東的咖啡到去年,有紀錄的就一百五十甲
明明有好技術,栽種了一大片的咖啡卻沒有行銷通路,對農民來說是最難過的事, 目前台東地區農會,準備成立類似廳的單位,專職負責行銷咖啡,希望透過整合 幫助農民打開通路,但是面對中美洲、非洲低成本高產量模式,台東其實要更有自己的策略
[台東區農會
推廣股長 宋鐘裕]
台東的咖啡,我是覺得要走跟休閒產業去結合,而且有特色的產業就說在地特色的農產品,這樣才有辦法去生存下去,全世界包括我們台灣,很多地方都在種咖啡,所以要跟台東休閒產業結合,共同來發展這個產業
想跟人家不一樣,只有想辦法進步,研發新口味增加特色,台東咖啡的路走得辛苦,因此同時間,農民並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像種咖啡十年的阮大哥,就沒有放棄原本的山豬飼養事業,用老本協助自己投入咖啡夢
[台東咖啡農
阮勇光]
我就在想說山豬(當年)很好養啊,我又沒什麼工作對社會有貢獻,就想我如果來養山豬,我如果養一隻賣一隻,山上就少打獵一隻,就開始來養,就從一隻養到六百多隻
不忍心山上的野豬越來越少,就像現在種咖啡一樣,阮大哥把養殖種植都放進環保概念,用天然取代農藥,用飼養取代獵捕,為了新咖啡的理想,不計成本勇敢去做,其實這何嘗不是台東咖啡的開發縮影
開始總是最辛苦,過程總是最難熬,但在技術和環境結合下,台東鄉親努力研發自己的咖啡,或許結果難以預料,但逐夢踏實的精神,大家都看到了。
採訪/撰述 謝佳凌
攝影/剪輯 陳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