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竹縣尖石鄉跟五峰鄉的泰雅族部落,經常可以看到一個中年人,騎著一台老舊的摩托車,到處奔波(走上走下)做田野調查。這個人叫做比令.巴亞斯,二十多年來長期研究泰雅文化,至少拍了兩萬多張照片,收藏上千件的原住民文物,說起當地泰雅族原住民的故事,他可比誰都清楚。但是、他並不是泰雅族人,而是一個道地的客家人。為了感念泰雅族人的救命之恩,這個客家人長期投入、保存原住民文化的工作,也建立了客家與原住民之間、交流的橋樑。記者謝佳凌、陳志男,帶您認識這位泰雅族客家人、廖賢德。
去做一些紀錄跟一些保存>
騎著高齡十七歲的 野狼125機車,穿梭在新竹縣 五峰尖石山地部落,竹東客家人廖賢德,即使這一天下著細雨,還是跟毎一天一樣,默默進行泰雅文化紀錄,而整個山區部落,幾乎沒有人不認識他。
帶著基本行囊,廖賢德就這麼二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到泰雅部落,關心和紀錄原住民文化變遷,不管是在部落 或山地小學,完全以融入泰雅人生活方式,了解和發堀原住民故事,而這一切,完全出自於個人對泰雅的著迷,尤其愛爬山的他,因為年輕時有一次迷路,被原住民搭救後,從此投入泰雅文化研究。
雖然本身是一個道地客家人,但廖賢德為了追逐 泰雅文化的夢,二十幾年來踏遍 新竹縣51個部落,真實紀錄下山上大小故事,而一走進部落看到,泰雅建築特色防鼠板,他馬上跟我們介紹起來。
因為在山上的日子 實在太長久,經年累月下來,現在廖賢德走在山區,遇到泰雅人,隨時都可以用 客家話泰雅語,跟對方交互使用。
可以使用簡單泰雅語,但真的要講,廖賢德說因為發音關係,學了很多年還是真的很難,不過幸好泰雅人 實在太熱情,更多時候聊天 或是做文化紀錄,部落族人都還配合他,跟他說起客家話。
雖然不會流利的泰雅語,但是濃厚的原住民腔調,讓廖賢德幾乎 跟原住民沒有兩樣,但不要看現在 一副如魚得水,走到哪裡都有人 請他吃飯模樣,二十幾年前剛開始到部落時,他所體會的待遇可不是這樣,因為當一個外地客家人,走進一個陌生族群,想在偏遠山區做紀錄,一切得要靠自己。
也不敢說 就屋簷下睡,還有工寮睡 工寮睡最多>
回到自己家中,廖賢德連抽煙,都喜歡抽泰雅族煙斗,完全已經融入原住民文化,不過純粹以個人力量,又沒有經費的情況下,這麼多年來,廖賢德雖然 只靠打臨工微薄收入,去紀錄和研究泰雅文化,但是如今成果依舊驚人,看看他的家中,滿滿的擺飾裡,除了有許多泰雅族文物,和數不清的歷史資料,目前在他的文史資料裡,還有多達兩萬六千多張 珍貴照片,而每一件收藏,對他來說,都是深具文化意義。
不只平常深入部落 紀錄和蒐集,因為擔心泰雅文化消失,廖賢德還帶領部落年輕人,親手種苧麻、採麻,再找現在還會教的老人,幫他們找回快要失傳的泰雅傳統織布技術,感動許多泰雅族人,在2005年還因此被泰雅族長老公開賜名「比令.巴亞斯」。
以文字照片記錄 部落所見所聞,廖賢德蒐集 原住民的文物資料,很少有人可以比得上,但是以畢生心力完全投入,卻又拒絕官方資助,他說最對不起的 就是父母和小孩,尤其經濟困難的他,狂熱奉獻給泰雅結果,就是曾經身上只剩一百塊,還拒絕把家裡蒐藏的文物,賣給出價五百萬的日本人。
看著牆上訂下的 年度進度表,廖賢德說二十年來 所做一切,除了本身興趣,就是希望建立一座泰雅博物館,為後代子孫保存逐漸消失的珍貴文化,但是理想歸理想,在沒有固定收入,又經常在山區 冒生命危險奔走,這種普通人絕對 不能忍受的生活,對五十六歲他來說,竟然還是樂此不疲,然而其中所承受的孤獨,也只能由他自己默默承受。
這是一條絕對孤獨的路, 也難怪廖賢德常說,自己是「痛苦的度一天 精彩的過一生」,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位人稱廖老師的 泰雅文化工作者,身為客家人卻努力保存打造泰雅文化基金會 和博物館的理想,能不能真的實現,但是從他不斷強調,想幫助泰雅人建立對族群信心,關心自己文化,讓泰雅在社會上和其他族群有同等地位的心意,相信總有一天,會有更多人認同他,甚至跟隨他,一起為泰雅以及其他族群,付出關懷 付出心力。
採訪/撰稿 謝佳凌
攝影/剪輯 陳志男
- Jun 13 Wed 2007 13:32
24集-泰雅族客家人廖賢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