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超過半世紀的學校禮堂,因為超過使用年限,校方爭取到經費,打算拆除重建,是什麼原因,讓地方人士群起站出來爭取保留?這座禮堂又有什麼特別之處?


 

 

 

一棟超過半世紀的學校禮堂,因為超過使用年限,校方爭取到經費,打算拆除重建,是什麼原因,讓地方人士群起站出來爭取保留?這座禮堂又有什麼特別之處?
 
全班11位學生,一人一樂器,演奏自己創作的畢業歌,唱出六年來國小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是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畢業生,今年六月在禮堂育英樓留下的美好回憶,只是,差一點育英樓也跟著這群學生一起「畢業」。

大坪國小逾五十年歷史的育英樓,已超過使用年限,且耐震力不足,校方日前爭取到2800萬經費,打算拆除育英樓,在原地興建新的大禮堂。

[大坪國小校長
彭銘君]
我們學校的育英樓上面是禮堂,下面是教室,三四年級的教室,差不多是民國58年興建的,所以那時候國教署它有來一個計畫,就是說,全國的教室、大樓都有檢測耐震度夠不夠,所以那時候我們請結構技師來檢查,他說這五十多年了,已經過了使用年限,過了使用年限,還有他測出來是耐震能力不足,所以那時候就說不然我們拆掉重建,興建好一些,讓學生有安全的環境。

[大坪國小工友
彭太太]
那邊那一個呀,就上面那個漏水,漏到老師都坐向這角落,漏水全部都在那邊拿桶子去裝水,你看怎麼叫他怎麼那個(上課),是不是,你進去沒問題呀,被砸到,我不負責,如果遇到地震的話,譬如說剛好地震,剛好砸到那個人,那你要賠吔。 

拆除育英樓的消息一傳出,在地不少居民認為它對在地深具意義,開始積極爭取保留建物,想要留下他們對母校育英樓的集體記憶。自大坪國小畢業、住在學校附近,天天都能看見育英樓的陳紹忠,就特別不捨。

[大坪國小校友
陳紹忠]
小時候就住這邊,育英樓比我大一歲啦,我59年次,它58年蓋好的,從小可以說是它看我長大的啦,我對它非常有感情。

翻著大坪國小六十周年特刊,陳紹忠數了數,家族三代就有46人就讀大坪國小,翻到校歌樂譜還不自覺,就哼唱了出來。

朝暮遠眺筆架山峰,優美校園努力用功,四維八德發揚歌頌,復興文化促進大同。

[大坪國小校友
陳紹忠]
三十六屆(畢業照),就很明顯它的背景就是育英樓啊,像這張,這個是我,我就站在育英樓的前面這樣子,像這禮堂,我記得以前都在禮堂跳舞,講到跳舞,我們就怕了,男生不愛跳舞。

長期關心老建築、從事文創產業的學生家長徐嘉明,嗅出育英樓的文化價值,和校友們總動員,一個問一個,竟挖掘出不可思議的地方建築故事,育英樓的建築設計出自陳雲翔之手,大木作由范義陽包辦,泥作師傅則是劉連勝,這三人全都是學校所在的南坑村民。

[大坪國小學生家長
徐嘉明(客籍)]
這棟樓才51年而已,應該還找得到(興建匠師),然後就去問了當初的老師,慢慢的就問到說這棟樓是誰蓋的,又問到這棟樓是誰設計的,又問到這個木工師傅是誰,就是大木作師傅、蓋屋頂結構的是誰,甚至於還問到家具,這個課桌椅是誰做的,結果這個可能是全台灣唯一的案例,就是全部都是村內的,全部都是這個學區裡面村內的高手,所以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個案例。

[大坪國小校友
陳紹忠]
我就趕快去問,很有趣喔,這三個人全部都是南坑人,以前小時候全部這邊出生,後來才搬出去的。這麼巧這些關鍵人物全部是南坑人,我們這小小的南坑出這麼多人才,我覺得這個真的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記者
宋宇娥]
民國58年時,育英樓興建完成,不過因為那時候財力和物資較缺乏,所以在這完工的前兩年,在這讀書的學生,就要去大坪溪撿石頭,一顆一顆撿回來,準備要來建育英樓的地基。

[泥作師傅
劉連勝]
他就挑他自己搬得動的(石頭)大小,不是一定要多大,太大他也搬不動,就是搬得動搬得動的那種大小。

[大坪國小校友
陳紹忠]
我哥我姊他們全部有搬過(石頭),全部有搬過,講到都還歷歷在目,一顆一顆石頭用傳的,以前人比較多,可以用傳的,它差不多有一公里,快要一公里啦,那種距離他們就用傳的傳到學校去,等到差不多了,夠了,才開始開工,那時候我問他們,老師有搬嗎,他說有啊,老師要帶頭啊,連校長都有搬喔,我覺得這就是客家精神,我說我們這是客家庄嘛,以前就是互助合作啊。

「自己的學校自己蓋」,充滿歷史記憶、地方情感,也難怪地方人士積極搶救育英樓,事實上主張保留育英樓的這群村民,其實已經默默為地方文化傳承與生態,努力多年。

[記者
宋宇娥]
在山區的大坪國小當時因為林業和礦業相當發達,那時候學校的學生最多有四百多個,不過之後因為人口外流嚴重,學生只剩下二十幾個,所以就面臨了廢校危機。如此豐富的蝴蝶生態,也成為挽救學校的其中一種方式,在地方人士的打拚下,民國91年左右這裡改成自由學區,因為這麼豐富的自然生態和在地的人文景觀,就吸引了非常多的外地家長將孩子送到這裡來讀書,所以這裡不只沒有廢校,還成了外界矚目的特色小學。

[大坪國小校長
彭銘君]
大坪國小在(民國)91年開始就有做實驗教育,那時候叫做實驗課程,那時候的學生本來剩28人,二十幾個啦,本來要廢校了,後來雅歌和學校結合,做比較特別的課程,學校這麼寬敞、有很好的生態,很多的蝴蝶,他可以觀察,手眼並用,我們說打開他的五官六感,那他學習就很有信心又很開心。我們這裡的學生86位,只有11位是在地的。

一張張照片、圖畫,全是穿山甲小隊這一年半期間,上山下水、縱橫山林,觀察自然節氣、搶救在地物種一系列的田野調查筆記,陳紹忠利用星期三下午的課後時間陪伴大坪國小在地學童,探索北埔、認識山林。

[大坪國小校友
陳紹忠]
像也會帶他們去走古道,以前我們小時候就是在山裡長大的,以前古道很多人走,現在就沒人走,很多都雜草叢生,就帶孩子去把它走出來,把以前的故事再繼續寫下去。

基於對地方的情感、對村裡精神堡壘的呵護,居民收集文史資料後,向文化局申請建築文資評估,8月20日這天下午,新竹縣文化局人員陪同文資審議委員,會勘大坪國小育英樓,並聽取地方意見,有人支持拆除,也有人希望應該有審慎的評估、討論後,再做定論。

[在地居民
彭級發(客籍)]
今天屬於一個危樓,好不容易我們校長爭取2800萬來拆掉重建,我們學校是希望說我們老師、師生在上課的時候,能夠安全,我們家長也是放心啊。

[在地居民
徐木旺(客籍)]
這個東西不值得留啦,這上課下雨天,下面一樓,下面一樓是學生在上課,這兩間教室,每間教室要拿五、六個臉盆在那邊裝水,學生要拿雨傘撐著。

[大坪國小學生家長
陳小姐]
我比任何人都更在意我的小孩的安全性,但是我也很在意他的受教育性,就是它不是說,我覺得我要拆我就把它拆掉,我希望就是有一個比較嚴格的審視這一棟樓它的價值,跟它到底是不是危樓,或者是什麼樣,它就是必須經過一番比較嚴格的討論,再來做決定比較好。

[南坑村長
葉貴霖]
我們的想法是這間育英樓,有它相當的文化價值,才會說第二次來要求再來詳細來看看是不是能夠保留下來,不要因為學校要蓋新校舍就拆掉重建,這是學校唯一的代表,比較有歷史性的建築,就這樣沒有了。

到現場勘查的文資審議委員進到育英樓,抬頭一望,確實看出育英樓的特別之處。

[文資審議委員
廖志中]
它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它每一架在它的角落,還是它跟牆底接觸的地方,每一架都有火打梁,就是斜撐,這兩根啊,這個就是斜撐,你看一般來講它只有垮上去,一般會做斜撐只有在轉角的地方,它做得很到位喔,它每一架喔,每一架都做斜撐。

甚至訝異民國五十幾年,竟有台灣匠師習得如此到位的功夫。

[文資審議委員
廖志中]
我們現在比較容易看到這樣的屋架系統在日治時期的,譬如說中油啦、台糖啦,這一些早期的這些官舍裡面,其實可以看到類似這樣的建築很多,很多,但是都是日本人那時候日式的匠師過來指導蓋的,2941那他們離開台灣之後,這個在五十幾年的那個年代還能蓋這樣的建築,這個我看要在台灣找到,我看都很困難,有這樣功夫,還有蓋的,假如說你們不告訴我,我在國內看了這麼多的日式建築,你們不告訴我,我會說它是日本人蓋的。

新竹縣文化局表示,經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第二次現勘,決議暫予列冊追蹤,定期檢視,如欲改變建築外觀原貌或結構,須提送文化局審查。

[新竹縣文化局長
田昭容]
台灣光復後的建築物,大多比較沒有歷史價值,但是他(文資審議委員)說育英樓,有比較特別的一個部分,是關於建築物上面(屋頂)梁的部分,有個工法是比較特殊的地方,他說值得再來觀察來參考,所以最後他們委員的看法是說,那就暫時來列冊追蹤好了。

[大坪國小校長
彭銘君]
如果它有文資價值,那它就要留下來,留下來我們學校的,學校學習環境不夠,我們還是希望能夠異地興建,這樣兩邊都兼顧,古蹟保留下來,讓學生能夠看到這麼漂亮的建築,學生學習的環境,我們也要顧到,要讓學校能發展,我們另外挑選一個地方來興建一棟大樓,讓學生安全的來學習。

作為培育英才的聖地,樸拙的育英樓坦白說一點也不華麗;尤其位處古蹟不勝枚舉的北埔,它的年代確實並不突出,但如果仔細研究它的興建背景與過程,在地鄉親跟師生共建的情感,其實也在在反映了在地客家人,一種特殊無形的文化。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