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局愈來愈難經營,對偏鄉來說,可能不只是賣書、賣文具的地方,台中東勢有間書局,它曾是絕望裡的一盞明燈,如今更是在地人的藝文中心。九二一地震後,東勢宛若死城,張智清和兄姊決心重建故鄉,硬是在災後半年,開起連鎖書局,讓當時在地沒有大型商店的鄉親們,感覺沒被拋棄。後來張智清雖然退出連鎖書局的加盟,書局經營依然不失色,去年搬到新址後,更是規畫藝文空間辦講座,提供戶外廣場辦假日市集,為台中山城營造濃濃的藝文氣息。
離午餐時間還早,台中市東勢區有名的美食一條街卻已經開始有動靜了,餐車緩緩倒車就定位,一旁有人搬桌子,還有人忙著佈置準備擺攤,創意巧手市集就要開始營業。

這些擺攤的婆婆媽媽們平日打理家庭,共同的興趣是手作,去年底開始固定假日到書局前擺攤,市集攤位包括創意盆栽、手作皮件皮包、手作髮飾、羊毛氈等,是東勢第一個手作市集。

[手作攤位主人
張玉珊]
可以帶動這邊的觀光,對,然後像我們這些媽媽可以就是有一些,手作的商品可以來這邊擺。我用羊毛氈就是,顧客就是網路上接訂單,就是用圖片就可以製作,然後就客製化的,對,然後現場這邊。這邊現場的話就是有教學的活動,就是可以現場就讓大家體驗怎麼製作。

現場也有親子同樂的DIY,將毛線纏繞成型,再用剪刀將兩側剪開,就變成圓滾滾的毛球裝飾品,讓孩子動動手發揮創意。

[手作攤位主人
楊焠萍]
做一些像羊毛氈或者是松果DIY,然後還有那個皮件的,皮件可以,他們小朋友都會有悠遊卡,對,然後媽媽都會怕丟掉,所以就會給他自己做那個
DIY皮件的那個,那個皮套這樣子,對。然後還有那個毛球,因為毛球是算比較簡單的,小朋友也喜歡的。對,就讓他們在,就是生活就是藝術,然後藝術就是生活,就融入生活中這樣子。

[書局老闆
張智清]
一開始我們每個都是自己主動出來做的,像賣咖啡的他是自己,他也是出來,也沒有,我們也沒有付他任何費用,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準備,決定要長期抗戰,這沒有辦法說立刻做就會有收入,不過大家還是要做,不是說我們傻,我們是對這個土地有一點熱情、有一點想法、有一點理想,想要找回我們東勢以前那種繁榮的東勢,所以每位願意說我出點力。

在地創作歌手自彈自唱客家歌,美妙的歌聲飄揚,配上一旁的咖啡香,簡直是雙重享受。

[東勢歌手
邱嘉樑]
(張智清)和我們合作,我們是不是把這個人文,這種氣氛給帶起來,每個週六週日大家有個地方逛,可以聽聽歌、喝咖啡、看書,有得吃、有得喝、有得坐、有得玩,對,是一個這樣的想法。我們也覺得這樣很好啊,對啊,我們東勢就缺這樣的地方。

[書局老闆
張智清]
我希望改變東勢的生態,希望說每個人以後,遊客來他們可以坐下來,不一定說要哪邊,坐下來喝個咖啡、聽一下音樂,慢慢人變多的時候,年輕人就可以回來東勢,東勢有生意可以做,東勢年輕人願意回來,東勢自然就會再發展起來,我們想法是希望,最後是希望年輕人全都可以回來東勢,不是光是你們現在看到的這些人這樣。

[東勢區 區長
徐佩鈴]
最重要就是我們居民的共同的參與性,就是民間的自主的參與性,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人,我們很歡迎我們的張老闆、我們的街頭藝人,還還有手工市集一些團隊的年輕夥伴,一起來參加這個市集,我們期待我們東勢會越來越熱鬧,越來越好,我們年輕人也可以留在東勢做產業相關的發展。

免費出借場地,並促成手作市集成型的書局老闆張智清,去年書局搬到美食街上後,努力打造文化空間,新店面展現新風貌,店裡特別開闢了個演講場地,還極力邀請作者來到東勢山城舉辦藝文講座。

我們都用那種幾十分一秒、幾百分之一秒,你一輩子拍了一百張很好的照片,那加起來不過兩、三分鐘而已,你的生命當中你一輩子拿相機,結果你有用的時間才不到十分鐘,這樣拍照有沒有奇妙。你投資一輩子的生命進去,真正有用的不到十分鐘。

這天講者是資深攝影師胡毓豪,他從台北來到東勢,和鄉親們分享攝影的人生哲學,聽眾都聽得津津有味。

[東勢鄉親
吳鎮坤]
(就算)不懂攝影,但是他講的是攝影與人生,所以你從他的一生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他的人生起起落落,可以領悟到,他從攝影來說人生,我想今天大家都聽得很滿意。

[東勢鄉親
邱文偉]
我希望這種活動繼續推,持續推廣下去,讓我們東勢人不用跑這麼遠,不用轉車、不方便,有這麼方便的地方,常常辦活動,讓我們東勢人的藝文的氣質可以提昇。

[書局老闆
張智清]
東勢算是比較偏僻的地方,鄉下地方其實,像東勢沒有,沒有這樣正式的可以辦演講的地方,你看,我們,以前我們自己聽演講,我們都要跑到豐原的文化中心,東勢沒有這樣的地方,現在這樣有這樣的地方我就想說,欸,可以來試試看,帶動我們地方的文化。

演講者不僅不收費用,連車馬費都自掏腰包。

[演講者
胡毓豪]
有一天我看到說,欸,怎麼在東勢這種地方,然後經過九二一之後,還有人能夠很勇敢的回到家鄉,而且又開書店,那我們曉得,在所有的,尤其地方上經費都有限的情況,(跟老闆說)我一切自理,你不要擔心,要別的支出還是有什麼,那我,我就這樣的機緣,然後老闆很慷慨的說好,我來安排時間,就這樣的機緣,就來到東勢。

[書局老闆
張智清]
這些演講者,這些老師下來演講,這真的很感(動),他們很有心,我們這麼,這麼鄉下的地方他們肯來,真的會很感動,其實你說來聽的人,讓我很感動的一句話是說,他們曾跟我說過,東勢好在有你,我說像這樣,不賺錢也值得了。

張智清開書局的故事,要從九二一大地震講起,當時地震過後,台中東勢宛如死城,張智清和兄姊決定投入故鄉重建,身為老么的他辭去保險業主管工作,在全倒的東勢王朝大樓對面開連鎖書局,希望藉由閱讀撫慰家鄉人的心靈。

[書局老闆
張智清]
其實那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五個兄弟姐妹,我們全部有自己的工作,像我在開書店之前,我是在外商保險公司,其實,這不是說我們臭屁,那時候二十幾歲,我那時候收入就不錯,那時候想說東勢沒有書店,那時候剛好連鎖書局開放加盟,我就想說,這樣來加盟這樣大型的書局的方式,來讓鄉親有信心說,你看大型的書局都敢進來了,大家鄉親不用擔心,我們絕對有辦法再爬起來。

在當時百業蕭條、死氣沉沉的東勢小鎮,開起大型書局,彷彿為東勢點亮一盞燈,如今,雖然張智清退出加盟,但他把書局經營得如同社區圖書館般,藏書逾兩萬冊,他說,在這裡看書不用錢,想買再買,他不虧本就好。

[書局老闆
張智清]
你說開書局不賺錢沒錯,但其實除了,開書局除了賺錢以外,我也想讓自己的孩子,還有我們在地的孩子,有一個比較好的環境,像我的孩子我就要求,他們寒暑假,最少每天要跟我來看一本書,我們希望讓自己的孩子有比較好的環境。

[顧 客
蘇志遠]
老闆也很用心,他這樣一路走來,快要一、二十年了,所以我們很支持他,我們也希望說,他可以透過繼續經營,回饋我們的鄉親,不會說我們買一本書要到豐原、到台中,太遠了啦,我們希望說在在地這邊、這裡近近的,就像來找老朋友一樣,那種感覺很好。希望說,我們東勢,我們也保留一個文化的東西,文化的感覺就是,以書局是一個最基本的,一個城市如果連一個好的書局都沒有,是沒有文化的。

近幾年實體書店越來越難經營,張智清不是不清楚大環境的現實,即使得兼賣文具、雜貨,還是不能忘了初衷。

[書局老闆
張智清]
書店如果沒有書,就不叫做書店了,那應該是文具雜貨店,現在大致是變這樣,這也沒辦法,因為現在(賣)書真的不會賺錢,憑良心說,賣書真的不會賺錢,這(光)靠書會餓死,我,我會堅持就是,我是土生土長,我真的是東勢的在地子弟,有點理想性在裡頭,有點做回饋的心態,所以會堅持說還是要一起賣書,不過講到現實面,賣書不賺錢,所以我也兼著賣其他的文具啊、有的沒的,我也是要生存,我的理想才有辦法堅持下去。

張智清說,一路走來,沒想放棄是騙人的,全靠一顆愛鄉的心,撐著他前進,也讓這間山城小書局不只是書局,更是東勢人的藝文中心。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