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果,也有人稱為火龍果,台灣的產期集中在五到十月,其實它是外來的熱帶水果,民國八十年代才從越南等地傳入台灣,在短短一、二十年,從平淡無味的口感,改良成又大又甜的台灣水果代表!這幾年來,由於市場接受度高,種植面積倍增,尤其是在新興產區,農民紛紛砍掉舊果樹,改種起紅龍果,以南投種最多的集集鎮為例,生產面積今年就暴增,多出了三分之一,而彰化二林占全台產量的一成以上,左右市場價格,已有果農擔心,在今年夏天或明年,當大量熟透的紅龍果進入消費市場,可能就會面臨第一波的跌價,而且一旦價格崩跌,怕就維繫不了高價形象了,今天的專題,我們採訪目前台灣最大的紅龍果產地彰化二林,和幾個新產區,探討紅龍果產業的危機,農民又是如何面對處理。一邊檢查、還一邊套袋,看見紅透了可以採收,謝新科立刻剪下來,他種了將近兩甲地的紅龍果,六月以來已經收過一次,這是第二收。

謝新科堅持草本栽培,不用除草劑!老一輩人耕種的想法是不留半根草的,他還記得四年前開始種紅龍果時,棚架才剛搭好,草已經長到跟他一般高,快八十歲的母親看見雜草這麼多,每天唸。

[二林火龍果農
謝詹春女]
別人耕田是耕來吃的,我兒子是來種這個雜草的。(妳有罵他嗎)?喔罵得很累,母子倆常常會爭吵喔。

[二林火龍果農
謝新科]
那時候要請工人來,用那個耕耘機下去翻,他說沒有辦法,你的草沒有割,我沒有辦法翻,那怎麼辦呢?因為草,比紅龍果長得還快,然後每一個人,從路口這樣看過去就一直罵這個笨蛋,這個客家人怎麼那麼笨呢?為什麼紅龍果不種,種草呢?我媽,每天罵,然後沒辦法,我就去買一台割草機,就剛剛那一台。

雖然才種四年,謝新科的方法對、成果好,在地人現在叫他二林紅龍果王子,他堅持用健康的方法耕種,草多沒關係啊,雜草長得愈快他割得愈多,經過胺基酸轉化變成肥分,如果用除草劑,收成的紅龍果,口感反而沒有那麼好。

[二林火龍果農
謝新科]
我的想法是,要讓土地健康啦,因為我以前種葡萄的時候,土地就不健康,因為老一輩都是灑在上面嘛,上面它會變成鈣化、鹽化,然後你除草劑,你會滲到土裡嘛,你們有,像我們這裡是抽地下水來當自來水,你從這裡滲透進去了,它水層是一定的嘛。

二林曾經種了多達一千多公頃的釀酒葡萄,謝新科家裡以前也種過,在葡萄園廢耕後,二林農民什麼都種,一直到最近幾年,原來的葡萄棚架,紛紛轉變為紅龍果棚架,從台灣最大的釀酒葡萄產地,變成最大的紅龍果產地。

[二林火龍果農
謝新科]
它解除契約之後,就讓農民自生自滅,沒有輔導,沒有輔導,那時候農民真的是一盤散沙,不知道要做什麼?每一個農戶都自己去找他要種的東西,那時候,鳳梨釋迦,那個也有種,芭樂也有種,水梨,然後也有種苦瓜的,然後把棚架廢掉,種水稻。

[二林鎮農會
總幹事 蔡詩傑]
二林的農民是非常辛苦啊,但是他很有經濟頭腦,就是這一條路走不通,他會趕快轉型,所以在那個百花齊放的時候,就是大家都會嘗試。目前的這種紅龍果的就是這樣,慢慢地一個發展起來的。

[二林葡萄農
廖立興]
我種(紅龍果)差不多三年多了,第一年、第二年其實還不錯,一分地就是說,採收起來,差不多有十幾萬元左右,這樣從之前,就是從以前種到現在的水果來講,和種菜來講,一分地有差不多十幾萬元的,不算很多,葡萄以前最好的時候,差不多也是七、八萬元而已。

像是廖立興,他除了種五分地的釀酒葡萄,還種三分地的紅龍果,依據農委會農糧署,截至去年底的統計數據==cg in==目前全台紅龍果總生產面積,約1191公頃,產量2萬7654公噸,其中彰化二林,有118公頃,占台灣生產面積的10%==cg out==不過有許多農民並未登記,再加上今年初農民搶種情形相當嚴重,單單是二林鎮農會目前的統計資料,就已達三百公頃,官方版與民間版的數據差距很大。

[二林鎮農會
總幹事 蔡詩傑]
根據,根據目前一些書面資料,大概目前將近三百(公頃),可能更多。我就是說,我們紅龍果現在目前面積那麼大嘛,所以希望我們的,那個產業的結構,要做一個改變,那當然會憂心為什麼,因為量多,自然價格就會有問題。

[二林火龍果農
謝新科]
這兩年的搶種的那個量可能就有一、兩千甲,本來我剛種的時候,八百多甲,我種的那年可能有一千多甲了,現在就(增加)一倍。屏科大的老師來教,教我們,授課的時候他說,他初步估計,(全台)可能有三千多甲。

生產面積與產量一下暴增這麼多,農民就擔心,好不容易維持紅龍果的高價形象,一旦崩盤價格就回不去了。

[二林火龍果農
謝新科]
應該今年夏季如果沒有崩,明年一定會崩啦,因為你去年種的,去年種的,今年就開始多少在出貨了,那他去年種的,他後年,後年它才會盛產啊,後年盛產的時候,它的量就很多了,它本來如果說一棵,一枝留一粒,它第二年就可以有兩粒了,第三年三粒,所以它就是倍數在成長的量。

[二林葡萄農
廖立興]
我覺得是今年就會遇到了,差不多七月半以後,這可能價格,我認為說,我預測啦,可能價格會變得很不好。

[農糧署副署長
黃美華]
我們因應加入TPP,我們也在尋找說,哪一些作物,還有拓展的空間,哪一些作物,需要做一些調整,那我們的評估認為,其實紅龍果,以目前的這個生產規模,事實上,還是可以維持,還是可以維持它的一個競爭力,那只是說,必須做一些產業結構的一個調整。

農糧署認為,調整產業結構就可以了,但農民可不敢這麼想,因為過去就崩盤過一次,歷史可能會重演!一般來說,紅龍果分成白肉和紅肉兩種,民國80年代才從越南和中南美洲引進==cg in==民國88年才種三百多公頃,也因面積不多,價格不錯,農民快速擴增栽培面積,到民國92年,短短四年就達到最高點,種植面積1200公頃,也因為面積擴增太大,價格崩盤,所以面積開始又逐年下跌,在民國98年降到最低點==cg out==

[農糧署副署長
黃美華]
民國98年,就又降到最低點,降到770公頃,那降下來之後,價格又回穩了,那價格回穩了,然後,事實上,也因為最近這幾年,我們不斷地輔導改進這個栽培管理技術,也輔導了這個品質的提升。

[台中農改場
研究員 陳盟松]
現在有一個小小的花蕊,這個是,大概四天前冒出來的,然後這邊有,這個大概已經是,將近兩個禮拜左右的花苞,那這邊這個是昨天才剛開的花,這個是已經長了大概,大概將近二十幾天了,準備要,再一兩個禮拜,就可以採收的果實,所以一棵植株上面,它可以有一、二、三、四,四個階段的。

管理栽培技術改進後,現在的紅龍果又大又甜,也愈種愈多,目前在台北果菜市場平均拍賣價最高的,是在台中市外埔區,和二林類似,外埔最早也是台灣釀酒葡萄的主要產地。

[台中市外埔區公所農經課
課長 黃仲杰]
是釀酒葡萄84年(停止收購)之後,我們比如說百香果、火龍果、釀酒葡萄、巨峰葡萄,種很多我們的水果,這些我們跟二林很相似,就是說,它們都比我們大,它們都比我們厲害,可是我們就是小小的,可是我們就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轉變,比如說我們的火龍果,它也是,我們面積五十公頃,不是特別大,所以在要求品質之下,我們就可以種。



洪良芳家裡種了六甲多的紅龍果,不但是外埔種最多的專業果農,在全台灣也是數一數二的,小時候他看著爺爺種釀酒葡萄,酒廠不收購了,爸爸轉種劍蘭,再改種紅龍果,而且是用網室栽培,未來的目標是要種十二甲紅龍果。

[外埔火龍果農
洪良芳]
從葡萄開始轉種是因為酒廠已經不收葡萄,那後來種劍蘭,是因為花卉外銷的市場很大,那後來經過SARS之後,那個花卉的市場突然就萎靡了,所以我父親開始改種火龍果,那火龍果的經濟效益,而且它經濟效益比較高,而且它的成長速度比較快,通常種下去的第二年,就基本上是可以做一個採收動作,而且它病蟲害也比較少。

因為紅龍果經濟效益高,病蟲害又少,這幾年來異軍突起的還有南投的集集鎮,這裡原本主要的作物是香蕉,現在和二林、外埔一樣,變成是紅龍果,去年、2013年的,全國紅龍果評鑑會在集集舉辦後,更是吸引了一大群農民轉作。

[集集火龍果農
曾美香]
從去年開始哦,我一些親戚朋友,種很(多),就開始種這個紅龍果,種到現在,都種得很好,就是很發達下去,生意也很好,價錢也賣得很好。

[集集鎮長
嚴鴻邦]
這幾年,他們「好康道相報」,甚至我們有一些,周遭的果園,看到紅龍果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所以今年的,集集紅龍果的果園,大概有多出,大概有三分之一的面積,原先我們這邊大概有一百,一百來甲,然後現在可能突破有一百五十甲。應該形同,一窩蜂的啦,只能這樣說喔。

張朝彬是去年評鑑紅肉組的第一名,今天才採收下來一批,其中這一粒,重達近兩公斤,比小朋友的臉還要大,目前訂單滿滿,供不應求,連多出來的枝條,都可以賺錢。

[集集火龍果農
張朝彬]
那個,像這個苗,我去年跟前年賣了很多,有的到大陸,還有全省的,各地方的農友也都會來這裡,跟我們買這個苗去種。我一條賣,八十至一百元。我去年賣了差不多三百多萬元。



紅龍果是熱帶水果,它的產業革命,最關鍵的是產期延長,有了「冬期果」,透過產期調節穩定技術,讓原本在年底寒流來臨時,無法開花結果的紅龍果,可以延長到隔年的二、三月,農糧署目前的產業調節策略是內外分流,外銷有供果園,內需有集團產區,都是採契作方式。

[農糧署副署長
黃美華]
國內市場的部分,也配合通路的需求,也輔導設置這個集團產區,那輔導集團產區,跟這些通路業者契作,那像目前,已經輔導我們最大的產區二林,還有花蓮的玉里,那契作的面積有29公頃。那經由這些集團產區,還有供果園,來輔導他們做一些生產、管理的改進。

[台中農改場
研究員 陳盟松]
本身它在一個,它果皮比較薄,所以它的儲藏性跟它的一個運輸性,其實有一些限制,那如果說我們希望紅龍果的市場,能夠有一個持續的發展,那個外銷是必要做的,那外銷的話,你就必須要去考慮到儲藏性的問題,那所以說,一些儲藏性佳的品種,其實必須也是要,再去做選育這樣。像國外有終年開花的品種,那我們台灣其實也有能力,可以育出這些終年開花的品系出來。

為了預防量多價跌,紅龍果農也未雨綢繆,除了產地認證、網路行銷,外埔曾請台中市政府協助果農,想要升級到二級的加工產業。

[外埔火龍果班
班長 洪景元]
火龍果的副產品加工,比方說果醬、果汁之類的,那胡市長當場跟我講說,欸,我要跟你買都買不到了,還要做加工,那其實這個是未雨綢繆,萬一將來,搶種得很厲害,崩盤的話,也要做這個準備。

[二林火龍果農
謝新科]
網路行銷啦,那網路行銷的價格,我們用吉園圃下去,吉園圃下去,我再來要用,慢慢推啦,再來用生產履歷,看有沒有辦法雙重認證這樣,看能不能再更高價位一點,要是沒有,我下一年,和別人沒辦法比,下一年它崩盤的時候只有二、三十元,我現在就是一公斤,我宅配都還有一百元以上。

原本是外來種,紅龍果從平淡無味,在短短一、二十年,改良成又大又甜的水果。果農一窩蜂搶種之下,如果還是回到慣行農法,噴農藥和除草劑,恐怕仍是走不遠,如果不是拚量、比品質,做好產期調節管理,比下國外紅龍果,這才是未來的產業優勢。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