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與在地融合的藝術展覽,在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吃」這件事也很不一樣。豐島上因藝術祭應運而生的島嶼廚房,食材新鮮,料理方式不斷創新,社區媽媽和主廚切磋之下,以在地農產、漁獲,製成道地風味餐。此外還有一個「亞洲廚房」飲食交流計畫,各國團體代表教島上居民,以瀨戶內海食材開發無國界料理,台灣推出的滷肉飯、白北魚焿、粉粿等料理,深受島民喜愛,一起去看看。門口掛著藍色漸層布幔,寫著小小的「Shima Kitchen」,看起來跟一般民宅沒什麼兩樣,這是豐島的島嶼廚房,由建築師安部良,改造聚落一棟老舊民宅而成的餐廳。
進到餐廳裡,窗戶旁擺放著豐島當地的,洋蔥、茄子、南瓜等新鮮農產。島嶼廚房完全採用在地食材,與在地生活結合。
[豐島島嶼廚房
店長 藤崎惠實]
這家店的概念在於,除了使用在地精選食材,以及當地的調理方法外,更讓專家主廚與家庭主婦們,透過一同合作的方式來完成烹飪料理的工作。
一早廚房裡就忙碌不堪,要為當天午餐做準備,島嶼廚房的餐點,是由東京丸之內飯店的主廚指導,社區媽媽協助完成,呈現像在家吃飯般的媽媽味道。
特色套餐從主食、配菜到醬汁,都使用豐島在地生產的農漁產,完全的道地風味讓客人讚不絕口。
[島嶼廚房媽媽
谷川操子]
客人吃到的,就是我們現採的蔬菜當地的食材,客人都會覺得很好吃,我也覺得很不錯。
[島嶼廚房媽媽
田中和子]
我覺得這個藝術祭好的地方就是,這個靜悄悄的地方,因為藝術祭而注入了很多活力,到目前為止,這個島都是老年人,但是現在就會有很多年輕人過來,感覺自己都變年輕了。
藝術祭期間,島嶼廚房是熱門用餐地點,一天提供200份餐點都還供不應求。
[豐島島嶼廚房
店長 藤崎惠實]
客人來吃午餐,等待時間拉長,要等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左右。目前在室內用餐,一天可以提供130到150人左右,今年夏天也開始做外帶咖哩,昨天、前天大概有40到60份左右,所以一天是200份的餐點。
原本島嶼廚房並不在藝術祭計畫中,是因為豐島的媽媽們,非常強烈地想為遊客做點什麼,島嶼廚房才因而成形。
[豐島島嶼廚房
店長 藤崎惠實]
在上屆藝術祭開始的時候,唐櫃地區有很多藝術作品,但是沒有讓人用餐的地方,所以其實一開始島嶼飲食與藝術的計畫無關,是島上的媽媽自主性地,想要為來觀賞藝術祭的客人做點什麼,後來藝術祭總監知道媽媽的想法,就想說,那我們要不要來做一個讓人吃飯的地方,於是後來形成這個島嶼廚房的樣子。
藉由飲食產生交流的計畫,還有今年夏季展,在小豆島福武之家展開的「亞洲廚房」計畫。由七國參加團體推薦廚師,利用瀨戶內海的食材開發無國界料理,將菜色傳授給小豆島在地居民,並在藝術祭期間販售。台灣團體派出,「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協同料理研究員郭美如出馬,她精心推出滷肉飯、白菜滷、五味章魚、白北魚焿、粉粿等台灣料理,深受島民喜愛。
[小豆島居民]
好吃,第一次吃,非常好吃,飯加上肉汁的滷肉飯,還有白北魚羹,特別有深刻印象的感覺。
[主廚
郭美如]
其實(台日飲食)相似度很高,他們就說,就這幾天下來有韓國,然後也有澳洲,或什麼國家的,可是他覺得,台灣料理好像,對他們來說不是異國料理,可是又讓他們耳目一新,譬如說他們有發現說,原來我們台灣也有用番茄醬,然後滷肉飯這種就是讓他們(覺得),就是很相似,可是又讓他們很驚訝的食物這樣子。然後他們非常地認真,他們就是, 不想要遺漏任何的細節這樣子,很認真地想要學這些東西這樣。
民以食為天,用食物交流再自然不過,不僅藝術家與島民沒了隔閡,也拉近了觀光客與島民的距離。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
祕書長 丘如華]
北川富朗很妙的就是,他用,到每個地方都用當地的農產品,用它的特色美食,讓當地的這個家庭主婦來學習,來招待外面的人,用這樣的一個方式,因為當地人可以做當地的美食,外地人也需要吃飯啊,這樣的一種交流,他們稱之為交流,是一種很公平的,而且非常成功的一種社區營造的方式。
飲食成為藝術活動的一環,島上媽媽有了一展長才的場域,外地人能品嘗新鮮在地農產、漁獲,再平凡不過的「吃」這件事,在藝術的包裝下有了非凡的意義。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 Aug 28 Wed 2013 13:46
347集-瀨戶內藝術祭(四)-島廚房滷肉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