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莫拉克風災,摧毀了許多人的家園,當時高雄六龜是重災區,近來觀眾朋友可能幾次看到媒體報導六龜的基礎建設大多已經重建完畢,不過現實是,一直以來依靠觀光、農業的六龜,居民和遊客都覺得「還是像個工地」。荖濃溪疏濬工程持續進行、砂石車在街道橫行,還有出入六龜的主要道路台27甲線拓寬工程,做了十幾年都還沒做好,六龜人每天生活在揚塵滿天的環境中、飽受砂石車威脅,更別說觀光客會想到六龜旅遊了。六龜人說,他們人在、產業在,也一直不放棄希望,日前還辦了第一屆龜王文化祭,但他們也很無奈,已經那麼努力,政府若沒有長遠規畫,遊客怎麼會來? 電音三太子熱鬧開場,吸引大家目光,鑼鼓聲中舞獅緊接上場,雖然下著雨,但龜王文化祭這天,六龜人全都出動了,因為這是屬於他們的嘉年華會。

[六龜區長
宋貴龍]
我們希望藉這活動,可以把我們六龜的,不管是觀光,還是產業、還是文化,都帶動起來,所以說我們今天,動員我們差不多有四、五十個社團來參加。

不分男女老幼全都精心裝扮,展現各個社區、團體的特色,還有小朋友打扮成烏龜,一台台烏龜車也出現了。

會場另一邊,民眾在龜王岩乞龜求福,準備把價值上萬的福龜帶回家。

[六龜區長
宋貴龍]
我們準備了大金錢龜、中金錢龜、跟小金錢龜,希望(透過)這個祈福的儀式,讓民眾求回去,未來的一年帶來平安,帶來福氣。

三年前的八八風災,豪雨、土石流,為六龜帶來重大災難。當時六龜的守護神福龜被洪水吞噬,只剩龜王岩還固守在六龜大橋頭溪邊。龜王岩是一座姿態高昂的岩石,狀似龜王,居民還在一旁設廟祭祀。雖然歷經風災侵襲,龜王岩仍舊佇立默默守護著地方,而地方上也盛傳,八八風災時,龜王爺顯聖示警,因而護佑了在地居民。為了感念龜王爺保佑,也為了找回六龜榮景,區公所特別舉辦了第一屆「龜王文化祭」,希望藉由龜王岩及福龜的力量,繼續守護六龜、祈求年年平安。



[高雄市副市長
李永得]
荖濃溪,雖然曾經給我們六龜地區帶來很大的一個創傷,但是六龜,這個荖濃溪是我們六龜地區的生命之河,那麼我們大家在這個地方辦這個活動,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我們對於我們的山川要敬畏,我們要跟河川,跟我們的山林,大家和平共存。

豐富的活動,精彩之外,龜王祭更隱含著感恩惜福、守護鄉土、以及敬畏大自然的更深層意義。雖然這是屬於六龜人的慶典,但更進一步,他們也希望,未來每年持續舉辦,結合在地資源、產業等,將祭典打造成六龜的特色文化活動,藉以重建觀光和產業。

[高雄市副市長
李永得]
(現在的)六龜,其實和八八之前一樣安全,一樣這麼美,我們繼續會辦活動,比如說這樣的,這個龜王文化祭,包括有特色的地方上的活動,我們會來加強。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理事 王坤煌]
我們可以發展成兩天一夜的活動,然後可以發展產業,或者是其他觀光的多元化。



結實纍纍、鮮嫩欲滴的黑金剛蓮霧,是六龜的重要農產,現在正是採收的季節。

[六龜蓮霧農]
人家說這裡的氣候比較適合啊,比較適合種蓮霧啊,這是我們的經濟來源。

以前遊客多,農民除了交給盤商,還會到街上販售,但現在卻少了一條通路。

[六龜蓮霧農]
你說去街上賣這樣是有差啦,這樣是可以啦,(有比較好嗎),對啦,我們要自己採像去路邊這樣賣,有啦 這樣有差,八八以後遊客就少了啊,有差啦。

為了重振產業,六龜人還用在地農特產品,開發有故事的伴手禮,像是這個仙人餅,餅皮加入洛神和玫瑰花,內餡則有梅子和芒果乾等。

[大賣場經理
羅新蘭]
有時候他們(芒果農)會賣不出去,還有他們,因為有時候,(芒果)裡面沒問題,皮比較難看(而已),(品質)一樣很好,那芒果乾很好。

六龜人一直很勇敢,也積極重建,試圖想創造些什麼、做些什麼,不過現實始終沒讓他們如願。

指示牌上告訴遊客風景區該往哪走,但至今仍等不到客人。

[六龜店家]
觀光客真的少很多,一部分的人都搬到永久屋,杉林那邊的永久屋,對啊,(所以人都越來越少),嗯 對(居民也少、觀光客也少),對啊,我們這邊生意就差很多。

[六龜店家]
跟人家講說到說你住六龜,人家就一直搖頭啊,一點希望都好像沒有了你知道嗎。

[六龜區長
宋貴龍]
一直以來我們六龜經濟的部分,就是靠溫泉還有泛舟,結果八八之後,這兩種產業都冷淡了,有些的又,事實上要進行也是有困難,所以我們有先期的規畫,今年我們先期的規畫就是說,彩蝶谷的部分和十八羅漢山,這兩個景點是最值得投資的。

但災後三年,六龜準備好了嗎。

窄小的市區道路,每分鐘都有砂石車來來去去,因為路小車身長,一個過彎,都會轉到對向車道。

[早餐店老闆娘]
里長他說,到昨天,就是月中就會結束,可是今天,砂石車還是非常多啊。一個月,上個月初到現在,就是不斷的,喔,也是滿危險,他們都開很快,也有出過兩次狀況,車禍啊。

[五金店阿伯]
砂石車一天到晚那麼多,我們的灰塵差不多,成寸了啦,砂石車是很亂啦,現在在街上來講,所以我們老百姓講有什麼用,都沒什麼用,講了人家也不理,只有無奈兩個字表達啦。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理事 王坤煌]
八八風災之後,荖濃溪降下了史無前例的大雨,跟堆積了非常多的砂石,那官方的說法是,如果不疏濬會影響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我們就每年要疏濬,那疏濬的量非常巨大,像我們這邊,一天有一千多車次的一個砂石車經過。

不過七河局說,這只是個案,原本該在八月完成的荖濃村疏濬工程,因為今年汛期來得早,把便道沖毀,只得等汛期後再繼續疏濬,砂石車才不得已走大馬路。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吳金水]
為什麼會疏濬不完就是,它沒有在施工便道,被沖毀前疏濬完,所以它變成,沒有辦法利用疏通便道來把土砂運出去,因為這個有契約的一個時間點,它超過契約點,它變成會有罰款的動作。

但王坤煌認為,政府眼光應該放遠一些,設置砂石車專用道,而不是每年都會被大水沖毀的便道。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理事 王坤煌]
當它雨季不走的時候,它是一個很棒的一個堤防散步道,或是自行車道,那我覺得,這個叫做長遠的規畫,可是我們政府每年都是十二月做好了,然後便道到了五月它又被沖毀了,然後這個幾千萬幾千萬每年就這樣子花。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吳金水]
因為既然是河底便道嘛,那就是臨時設施啊,基本上河川是給水走的,不是給車子走的,那所以為什麼疏濬會這麼困難,疏濬困難的原因主要就是說,你要去跟天爭時間。

這樣的環境,不僅當地人苦不堪言,也讓遊客覺得像到工地旅遊。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理事 王坤煌]
其實六龜一直積極在推觀光,可是你想想看,如果說,你來到了一個地方像工地,砂石車、工程車都到處都是,你簡直就是到工地來玩。

[六龜區長
宋貴龍]
八八過後我們疏濬的作業講難聽一點,就是沒有間斷過,所以說有一方面的觀光事業疑慮的部分,會讓人家怕說,啊 你的砂石車還在走,砂石車還在走就表示你還在建設,表示我們(還)在建設,表示你所有的觀光的點,都還沒處理好,這部分會有疑慮啦。

有疑慮的還不僅於此,來到六龜人出入的主要道路,台27甲線,顛簸難行、到處都是大坑洞,有的沒有防護,還深一米多,一不小心就會跌落:車子沾滿泥沙,怎麼洗都洗不乾淨:路兩旁都是土堆,人車爭道、險象環生。

[六龜居民
尤小姐]
尤其下雨天kikikoko,kikikoko啊,很多坑坑洞洞啊,下雨啊,又要穿雨衣,撞一下,有的開車開很快,他也不知道那裡有洞,他不知道騎摩托車的辛苦啊,噴一下,全身都濕了。

[六龜居民
溫小姐]
灰塵很多啦,家裡都常常是,只要一天過後就是灰塵厚厚的一層,而且我們家現在還有一個小嬰孩,每天就看那些灰塵他就常常就鼻子過敏。

從雙車道,要拓寬成四車道,新威國小前,這段僅1.5公里的拓寬工程,卻做了快兩年。

[公路總局第三區養工處旗山工務所
主任 顏進益]
那因為開工以來,因為這個兩側房屋的一個查估,補償的問題,還有,因為兩側都是在房屋密集區,房屋拆除的問題,所以這個房屋一直到今年,101年的五月底,才全部拆除完成,那拆除完成以後,工地就可以全面來趕工,(預計)102年,明年春節前,要讓它全部完工通車啦。

[新威村長
邱國治]
公路局跟我回答說,過年前就會做好這樣,不知道會好不會好我們也不敢保證,因為工程期間,很多都不適用我們百姓的需求用途,設計都有很多不良的問題。(就是)沒有來地方上跟我們協調、跟我們講,所以很多都是做到,做到一半就要改變設計,做到一半就要改變設計,所以工程一直延誤。

然而,新威段卻只是台27甲線拓寬計畫中的一小部分。整條台27甲僅十幾公里,拓寬工程卻做了十幾年。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理事 王坤煌]
像這麼短的一條路,在城市可能就幾個月就應該做好的,我們卻要做個十幾年,這對六龜人是非常不公平的一件事情,同樣是在一個政府管轄,同樣是高雄市,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不僅六龜人要怨嘆自己像二等公民,也影響外地遊客觀感。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理事 王坤煌]
(遊客)他會覺得說,啊 你們這邊是不是還在嚴重的災區中,我覺得這根本就不是莫拉克造成的,是我們的政府單位,到底它的效率何在。

[公路總局第三區養工處甲仙工務段
段長 徐文義]
六龜到新威,這差不多13公里,過去沒辦法一下子就花那麼多錢去,政府沒有什麼錢,(所以)一年度一年度編預算來拓寬啦,(一次以)兩到四公里的一個路段來拓寬。

和台27甲平行,位於荖濃溪對岸的台27線,八八災後受損嚴重,三年後,路也還沒修好,不僅居民出入困難,沿線觀光也停滯。

[六龜中興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 尹立中]
它(台27線)是從八八風災之後,這條路幾乎就不通了,我們看這個沿途還有一些保全,那他們就有個責任也就是說,這一下雨的時候他們就要管制。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
理事 王坤煌]
我們對目前,整個六龜像工地一樣的一個情況,感覺是非常的,沒有未來,而且很失落,重建的效果竟然是這樣子,我們看不到說,這三年來,整個成效在哪裡,只是路做了,可是沒有好,環境有經營可是沒有好。

災後三年,基礎建設大多已完工,政府說六龜現在很安全,六龜人也說,他們人在、產業在,只等遊客回籠。雖然重建過程艱辛,六龜人不曾放棄、也不能放棄,然而疏濬工程不曾停歇,一條路要整修十幾年,政府又沒有長遠的規畫,他們努力了這麼久,卻不免感到無力。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