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兩千多萬人口中,華人占了約26%,客家人約有130萬人,是除了中國及台灣外,客家人最多的國家。而馬來半島西北部的檳榔嶼,據記載是馬來西亞最早有客家人移墾的地方,華人以種橡膠、挖錫礦開始打拚,在1970年代,平均收入甚至比馬來人多一倍,然而經濟上的成果,卻帶來不平等的對待。以馬來人、也就是巫族為主的馬來西亞政府,開始制定打壓華人、印度人的政策。客家鄉親如何在種種不平等政策中度過?[檳州客屬公會
署理會長 拿督謝詩堅]
(英殖民時期)初期的馬來亞共產黨,就以海南人和客家人組成的。

[霹靂州怡保市
中藥行老闆 曾璽神]
搞到後來很像我們都不是公民,很像是第二等、第三等公民。

[彭亨州金馬侖高原花農
藍巨植]
華人覺得不公平都是無奈,一般來說華人都覺得不公平,不過也沒辦法,人沒有人家多。

喬治市光大街景 熙攘的街頭,來來往往的人群中,各膚色的人種穿著各式的服飾,搭配上路旁形形色色的建築形式,異國風情躍然眼前,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語言的國家,據統計目前全馬兩千多萬人口中,<CG一IN>馬來人約佔了65%,華人佔了約26%,印度人等約佔了9%左右,其中客家人也約有一百三十萬人,佔了5%左右,是除了中國及台灣外,客家人數最多的國家。<CG一OUT>

<記者STAND>
約1746年時有一批華人,由三位客家人張理、丘兆進及馬福春帶頭,來到檳城開墾落腳,他們死後在地人稱祂為大伯公,而在1799年當地人為了感念祂們,在這邊建了一座大伯公廟,這也是馬來西亞的第一個大伯公廟,後來更成風氣,馬來西亞到處都看得到大伯公廟。

所謂的大伯公廟就類似於台灣稱的土地伯公廟,隨著客家移民遷居到馬來西亞,伯公信仰文化也隨著移民潮,從中國遠渡到南洋。

<CG二IN>檳榔嶼位於馬來半島的西北部,據史料記載是馬來西亞最早有客家人移墾的地方,而目前檳島上的客家人又大多聚居在浮羅地區<CG二OUT>,延續在中國原鄉客家人靠山吃山的生活模式,浮羅的客家人也多在山區。

[檳城州雙溪檳榔果農
鄭坤明]
因為這邊浮羅比較多是山區,多數的果園在山區,所以多數客家人住山上比較多。

<16歲做到現在。>

這些務農的客家人所生產的農產品,又多以檳城的特產丁香、豆蔻等香料為主,而水果就以紅毛丹、榴槤居多。

[檳城州雙溪檳榔果農
鄭坤明]
(爺爺)做新客幫人做工做苦工,賺到錢就寄回中國,後來生活變好了,就在這邊買地。

而這些下南洋的新移民,由於人生地不熟,往往透過各地同鄉的會館,介紹工作以融入各地的生活。

[檳城嘉應會館總務
溫文章]
就是照顧那些來到南洋謀生的家鄉的人,照顧他們的福利,讓他們有一個落腳的地方。

由各鄉團會館介紹工作,使得許多職業幾乎是單一籍貫。

<差不多三十年沒有做了。>

像影響馬來西亞經濟甚鉅的橡膠業,早期就有許多客家人從事,馬來半島所種植的橡膠,始於1877年由英國殖民政府試種推廣,至1931年,在馬來亞受僱於橡膠業的華人就有10幾萬人,而大多數的橡膠,也掌握在華人小園主手上。
90年代橡膠價格大跌後,大量的橡膠樹被砍伐改種果樹,像浮羅的房娘勝仍繼續生產橡膠的已是少數,但近年來橡膠價格也因此上揚。

[檳城州浮羅山背橡膠農
房娘勝]
(二戰)戰前英國政府鼓勵我們種橡膠樹,種到現在,有一百年的歷史。三十年前,橡膠就大跌價,近十年來就大漲,比有橡膠到現在最好價格的時候,大部分人砍伐掉種榴槤了,剩下我們有留(橡膠樹)。

除了橡膠,馬來西亞更以錫礦聞名,1848年馬來半島發現豐富的錫礦,大量的華人苦力被帶到馬來西亞挖錫礦。

[霹靂華人礦物公會總務
鍾天權]
只有找華人比較多,那時候所謂的苦力,礦場的苦力多數是華人,差不多清一色是華人,尤其是客家人,多數是客家人,那時候所謂的水客,中國來這邊跑來跑去,就帶人來去,新來的新客從中國帶來這邊。

<舊街景提供:檳城客家公會>
由於錫是重要的軍事物資,二戰過後,約1950年代開始,世界強權國家大量囤積錫礦,世界錫價大漲,當時霹靂州的太平、金寶、怡保等錫礦重鎮,也因此一片欣欣向榮。

[霹靂華人礦物公會總務
鍾天權]
那些戲院、那些大戲台、歌廳、餐館、舞廳,每晚都很多人,夜夜笙歌,所有新款式的車子一到馬來亞,那時候還是馬來亞,一進口到馬來亞,怡保就先有了,一定是先有,因為那些礦主有錢比較慷慨,比較敢用錢。

<採錫礦老照片提供:霹靂華人礦物公會>
據統計到了1965年,馬來西亞的錫工就有4萬5千多人,與錫礦業直接間接有關的就約有4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約5.5%,但到了80年代,世界錫價崩盤,而馬來西亞的錫礦也幾乎被開採完畢,曾被稱為「錫都」的霹靂州首府怡保市,也開始走向沉寂。

[霹靂華人礦物公會會長
拿督陳聯忠]
多數做礦的人也沒有做其他的事業,他們那時候也很希望我們的錫礦業會再生存下去,有些人就將礦地當農業用地,有些就作牧業地,也有做工的人很多就出國去找工作。

由於錫和橡膠便佔了馬來西亞出口貿易總額的半數,像吉隆坡、怡保市等華人聚居的地方,也成為馬來西亞最重要的都市之一,而城鎮裡的許多傳統行業也是以客家人居多。

[檳州客屬公會
署理會長 拿督謝詩堅]
錫礦慢慢的減少,農業的橡膠園,也慢慢的給其他族群的參與進來,所以客家人基本上維持傳統的行業就是錫礦、作藥的、當舖,賣布的、賣洋貨的,打白鐵的,維持在比較傳統的行業。

第二個大馬計劃中期檢討報告 無論是橡膠、錫礦或是傳統中小型商店等,讓許多華人累積了一定的財富,根據1970年的統計,全馬華人家庭的平均收入,比馬來人家庭平均收入多出一倍有餘,而由於華人多集中於城市裡,華人商店林立,因此可能給予馬來人一種錯覺,以為華人控制了大馬的經濟,也使得以馬來人為主的馬來西亞政府,開始訂定了一系列打壓華人、印度人,扶植馬來人的新經濟政策。

1969年的馬來西亞大選,反對黨雖然僅贏得三成多的席次,但在全國票數上卻贏得過半的勝利,在慶祝勝選的遊行中,在敵對陣營的挑釁下,街頭開始發生暴力事件,甚至演變成族群間的暴動,大馬政府便宣布緊急命令及戒嚴,官方統計有196人死亡、439人受傷、9143人被逮捕,稱為513事件。

[檳城州首席部長(行動黨)
特別助理 魏祥敬]
(巫統)另外一派為了要奪權,就找藉口製造種族問題,然後由軍隊來干涉,所以就造成那時候有流血事件,死的以華人佔多數,過後華人就有點害怕,他們(大馬政府)就趁這個機會通過各方面的法令。

[檳州客屬公會
署理會長 拿督謝詩堅]
到了1970年,我們國家就推出一個新經濟政策,新的經濟政策就提倡馬來人的特別地位,就是強調特別地位,輔助馬來人來改善生活。

大馬政府認定513事件,是因族群間經濟的不平衡,所引發的種族暴力衝突,因此新經濟政策強調提高馬來人的經濟地位,強制規定掛牌公司必須有30%以上的股份為馬來人擁有,大馬政府更陸續成立10個以馬來人為基礎的國營機構,並只撥款補助馬來人機構,限制非馬來人的經濟活動。

[檳州客屬公會
署理會長 拿督謝詩堅]
你現在要成立公司,你要申請執照,你要申請土地優惠,你要申請貸款,你應該要有30%的馬來人參加,你如果沒有30%的土著,他就說你不符合新經濟政策的規定。

特別照顧單一種族的思想除了落實到公共政策外,在國營機構或是公務員的聘用上也產生差別待遇。

[霹靂州議會(行動黨)
副議長 許月鳳]
我們馬來西亞的公務員一般都是以巫族為多,這一方面是很嚴重,因為唐人就是我們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公務員裡面最多3%。

除此之外,大馬法律更進一步的禁止人民在公開場合談論敏感問題,包括馬來人特權、公民權及國家語言制度等問題。

[檳城州首席部長(行動黨)
特別助理 魏祥敬]
我們馬來西亞的政治就是一個種族政治,就是我們執政黨國陣,執政的龍頭老大巫統,他們所賣的政治產品就是種族,就是保衛馬來人的利益。

馬來人擁有特殊地位,其實早在1957年馬來亞聯邦獨立時,憲法便已明定,只是到了513事件過後,才被落實為實際政策,而華人在馬來亞獨立運動中,未能爭取種族的平等,卻是事出有因。

[檳州客屬公會
署理會長 拿督謝詩堅]
巫統就代表馬來人的利益,就和蘇丹合作和英國談判,你給我自治的權利,成立馬來亞聯合邦,分享政權,英國政府就說好,你又不是共產黨,所以就和巫統分享政權,就排斥馬共,但是很巧的,馬共很多是華人,這邊全是馬來人,就變成種族上的一個分歧。

二戰過後,馬來亞共產黨為爭取反英國殖民,因此在全馬打游擊戰,而英國殖民政府,對於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共產黨,便採取圍捕剿滅的政策,居住鄉村的華人只要被懷疑為共產黨,往往被逐出家園,集中到所謂的「新村」。

[檳州客屬公會
署理會長 拿督謝詩堅]
因為想到要改革、要革命、要成功,就要透過共產黨這樣的暴力活動,所以說(英殖民時期)初期的馬來亞共產黨就以海南人和客家人組成的。

[馬華公會前國會議員
丹斯里拿督丘思東]
因為英軍政府想要集中華人在郊外,成立新村,因此馬華公會在協助華人解決困難的時期,就成立起來。

華人在面對生命的威脅下,便只能以馬來人的特殊地位,來換取華人長久居留的公民權,而由華人組成的政黨「馬華公會」,也順勢成為華人協商的代表。而英國殖民政府或馬來亞聯邦打壓消滅馬共的政策,更為許多華人帶來長久的政治陰影。

[檳城州首席部長(行動黨)
特別助理 魏祥敬]
變成從那時候開始,那時候父母會跟孩子提到,不要太過參與政治,不要太過發表對政府的言論,你要參加政治,就支持在朝的馬華公會。

在爭取獨立建國的過程中,代表三大種族的巫統、馬華公會及印度國大黨正式合作,並在大選中取得勝利,獨立後馬華公會也正式成為執政聯盟的一員,並以在朝協商的方式,爭取華人的權利。

[馬華公會前國會議員
丹斯里拿督丘思東]
至於馬華公會,除了在政治上能夠提高我們華人的地位,經濟上也盡力協助不同種族,特別是華人在經濟上的發展。

[檳城州浮羅山背居民
管複翔]
所以有時有些馬來人認為說,馬來西亞是他們的國家,不是我們華人的,是外來的,所以說會瞧不起我們。

[檳城州首席部長(行動黨)
特別助理 魏祥敬]
(馬華公會)他們最常強調的就是協商,在內部協商,結果越協越傷,所以華人社會已經對他們非常失望了。所以一切的政策都是跟著巫統在走,所以他們跟巫統是沒有兩樣。

雖然大馬政府箝制了人民言論的自由,讓馬來西亞的華人多是敢怒不敢言,但對不平等政策所累積的不滿,也終有爆發的一日。

[檳州客屬公會
署理會長 拿督謝詩堅]
本來就說推行20年後就停止,不要再走下去了,但是政府卻說繼續執行下去,就不斷擴大新經濟政策的全面影響力和密度。既然90年代,看到說你的政策,越來越沒有給華人造成一個安全感,不如通過政治來改良也好。

<記者STAND>
檳城首都喬治市的光大大樓,是檳城最高的建築物,也是檳城最主要的地標,所有檳城州政府行政部門都設在此,自1986年啟用以來,一直是執政黨國陣掌握政權的象徵,不過在在今年的大選,3月8日的大選中,國陣意外選輸,由在野黨行動黨和公正黨組成新的州政府,檳城政治也開始它歷史的新一頁。

在今年大選中,以行動黨、公正黨及回教黨組成的在野黨「民聯」取得了空前的勝利,讓執政黨「國陣」失去國會2/3議席優勢,而全馬13州裡包括檳城、霹靂及首都吉隆坡的雪蘭莪等5州,也由民聯取得執政權,而民聯所提以多元種族思考的政策,也開始得到馬來西亞跨種族的支持。

[霹靂州議會(公正黨)
州議員 曾敏凱]
所以以前反對黨就是華人,執政黨就是馬來人,但是現在時代不一樣,因為多元種族,所以執政黨和反對黨都有(各種族)。

[霹靂州議會(行動黨)
副議長 許月鳳]
不論我們到那個國家,他都有很多種族很多民族,但是政策方面應該是同一個,同一個給我們公平,就符合當今的社會。

200多年前中國人為尋找一線生機,橫跨南中國海來到赤道邊緣的異域,即使歷經英國殖民、日本侵略及馬來西亞政府不平等的待遇,他們仍以生命和汗水開闢出繁衍後代的家園,落地生根後的他們,能否為自己及後代子孫創造更為公平,更安身立命的環境,就端賴他們能否繼續發揮堅強的力量,重現先祖遠渡重洋的精神。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