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880-931集(2024年) (1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佇立在新竹市舊城區的「新州屋」,1934年開業,是當時最時髦的百貨公司,也是新竹市第一間百貨公司,歷經幾度轉手,沉寂20年後,一位很有心的新竹子弟買下這棟老屋,還將它轉型成以飲食為主的文創複合式空間,2023年底重新對外敞開大門。歷經4年田調、修復,既復古又時髦的老百貨,將繼續訴說新竹舊城區的新故事。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周我們的記者林秋伶、江長銘,帶著鄉親到馬祖參與了島上的藝術盛事,而第二屆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以「生紅過夏」為主題,邀請許多國內外的藝術家共同參與,不僅有一系列的表演藝術,也有許多的裝置藝術,要透過藝術,帶著大家來認識蛻變中的馬祖。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上集的系列報導中我們談到,為了消除「稻黑椿象」,相關單位除了找到牠的天敵「寄生蜂」之外,還發現了傳染力極強的黑殭菌株,能在稻黑椿象的族群中造成大流行!這支微乎其微的小小菌絲,為什麼這麼厲害?能發揮多大的滅蟲功效呢?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追蹤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外島馬祖,除了戰地風光之外,許多人會想到「老酒」。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主題就圍繞著當地老酒。其中動態藝術展演的部分,《飲.馬祖七杯酒》以馬祖常民生活中,每個重要時刻,包含生、死、喜、喪、節慶等等,與老酒的關係打造了七齣環境劇場,而且結合臺灣團隊和馬祖居民共同演出,激盪出老酒的各種香氣。跟著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前進馬祖體驗。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紅豆,一般臺灣人可能會想到的就是屏東萬丹,但觀眾朋友可能不知道在附近的高雄美濃也出產紅豆,而且還是全國第二大產區。但由於種紅豆的成本高、經濟價值不如白玉蘿蔔、敏豆等作物,因此這些年美濃紅豆種植面積逐漸縮減。為了振興紅豆產業,美濃農會最近辦了第一屆紅豆節,以美濃紅豆為食材創意發想新食譜,擴大紅豆多元用途,也藉活動打開知名度,建立品牌,希望讓紅豆在美濃的農地上繼續茁壯。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年臺東縣德高有機田區,受到稻黑椿象危害,農民轉型有機的信心幾乎被擊潰。之前我們曾經報導臺東和苗栗農業改良場相互合作,找到了牠的天敵、也發現能協助大量繁殖的替代寄主後,總算能以大量的黑卵蜂來壓制蟲口數,2023年德高有機稻田一期稻總算恢復往年的收成率。而會有這麼好的成績,還有另一個大功臣就是黑殭菌,究竟一隻蜂、一隻菌是如何擊退這難纏稻黑椿象的,讓我們一起來看記者邱月華和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氣候變遷下,小米被視為耐旱的關鍵作物,其實臺灣過去記錄的傳統小米品系就高達200多種,只是當水稻逐漸普及,再加上生活環境變化, 小米相對較不受到重視 。聯合國把2023年訂為「國際小米年」,連帶促使臺灣對小米復育有更多的行動與關注,但小米種出來之後,如何讓年輕一代能夠利用它、懂得吃它,更是保種、留種之後的關鍵課題,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你一起尋找解方。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承文化必須向下扎根,但對少數中的少數、詔安客家來說,要傳承卻是更不容易。由於在臺灣講詔安客語的人數很少,而且雲林縣崙背鄉幾乎被河洛族群包圍,就像是一座「方言島」。因此在地的學校和民間每年都想盡辦法努力傳承,希望帶動講詔安客語的氛圍。尤其類似把當地中秋節「迎火把」這種流傳已久卻還不夠知名的習俗文化,隨著時代再創新演繹,就成為了增加認同感和凝聚力的一種策略。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觀察分析。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儼然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臺灣咖啡館林立的今天,有一位在都市長大的客家子弟,也懷抱著一個咖啡夢,他嘗試增添臺灣咖啡的多樣性,煮出有特色的好咖啡。他選擇鑽研土耳其咖啡,在咖啡事業上還發揮巧思、加入客家元素,開發出桔醬、擂茶風味的咖啡和軟糖,大膽玩創意。記者許儷齡、左燕輝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