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產業可說是客家人重要的象徵性產業,不過這幾年面臨缺工、小規模生產等等問題,讓產業備受挑戰。最近台灣農林公司將屏東內埔占地七百多公頃的老埤農場闢建成智慧茶園,透過科技管理提升經營效率省下10倍人工!這座台灣單一面積最大茶園,預估未來可一年產生三千噸茶葉,達到全台內需的市場三成之多。一起看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綠油油的茶園,眼前景象讓人難以置信身處台灣,這片占地717公頃、茶樹種植面積將近500公頃的老埤農場,就位在屏東縣內埔鄉,是現在台灣單一面積最大茶園。

台灣農林茶業處長 鄧志民(右)

 

這個茶園全部的面積有717公頃,717甲那麼大,一年差不多做得出3000噸的茶葉,我們台灣國內一年用差不多四萬噸的茶葉,這邊差不多是進口量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一的替代量。

記者 宋宇娥

 

台灣的茶產業現在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採茶時期相當欠缺人力,老埤農場有500多公頃那麼大的茶園,他們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他們就從日本引進了大型的廂型採茶機,來解決這個難題。

 

五台大型廂型採茶機筆直前進,緩緩剪下整行茶樹的新芽,到盡頭再轉彎,繼續剪下一行的茶樹,直到載滿茶菁,這時一旁的貨車就會前來接應,只見採茶機倒下整車滿滿的鮮綠茶菁,因為是機器代勞,就算正逢台灣採茶熱門時段,也絲毫不怕缺工的問題。

台灣農林技術研發部經理 陳正仁(右)

 

這時候像桃竹苗這邊全部在做「膨風茶」,膨風茶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採茶,剛好這時候台灣的高山茶又正好要採,所以兩邊要搶人工的時候,我們當初規劃這邊這麼大片的茶園,全部用機械化,就沒辦法人工來採,用機器來剪,可以做出的蜜香紅茶,這是頂級的蜜香紅茶,也可以作成商用的東方美人茶。

 

要展開下一趟採收前,駕駛員仔細幫採茶機補機油、補水,一一檢視機器狀態,

老埤農場採收組操作員 郭丁禎(左)

我們發動前,我們要做的前置作業,譬如說要巡機油、然後水箱水,還有你的皮帶,還有我們履帶的鬆緊度。

 

仔細看,其中一台廂型採茶機前,還有人員在前頭指揮,原來是新手上路,一旁得要有老手帶著熟悉狀況。

老埤農場採收組操作員 郭丁禎(左)

 

我們採收的時候就是盡量不要走偏,所以我們要教他怎麼看、怎麼對位置、怎麼進去,然後如果我們開出來之後,因為我們的履帶比較寬,所以要讓他注意開出來之後,我們要避開我們的茶樹、我們的滴管,才不會壓到它。

台灣農林技術研發部經理 陳正仁(右)

我們一直要做教育訓練,訓練新人來駕駛採茶機,所以前面有一個人就帶著教他這要怎麼駕駛,不能歪掉,茶不能剪得高低不平。

 

農企業引進機械化作業,讓高勞力密集的傳統茶產業,省下10倍人工。

台灣農林茶業處長 鄧志民(右)

 

像這裡這麼大片,差不多要兩三千人來這裡工作,差不多才足夠,我們現在整個農場到現在差不多200個員工,200個員工就夠用了,因為200人全部來駕駛機械、200人全部來操作機械,如果全部用人工去做,差不多要兩三千人。

老埤農場農務股長 蘇琛竣(左)

 

工廠要大,才可以採那麼多,然後才有辦法採那麼多茶,現在像我們機器也還不夠,還要從日本再進口,機器才夠,應付採茶,不然那麼大片,一天採10公頃也太少,預計是20公頃啦,一天。

 

不過想實現省工的機械化茶園藍圖,除了投資毫不手軟外,前置的園區規劃與整地更是缺一不可。

台灣農林茶業處長 鄧志民(右)

 

用機械取代人工,機械來做的時候,速度比較快、成本又較低,所以我們要找到一個相對比較平的地方,大家看到這個茶園很平,平坦才有辦法用機械來操作。

台灣農林技術研發部經理 陳正仁(右)

 

所以我們算好就是六尺,六尺就種一行,包括我們的滴灌線也是六尺就裝設一排,像我們現在採的時候,我們採茶的機器它是差不多一百六十五公分到一百九十五公分,它是可以伸縮的,所以我們剛開始(茶樹)小棵的時候,像這個時候只有一百三十公分左右,它慢慢長到一百八十公分的時候,我們機器也可以採。

 

機械長期在茶園行走,卻會造成土壤板結,需要雜草根系讓土壤恢復鬆軟,但雜草太多,不只會搶走茶樹養分,也會造成採茶時的麻煩,於是現在老埤農場把腦筋動到這群羊兒身上。

台灣農林茶業處長 鄧志民(右)

 

利用生物來除茶園的草,所以我們這個還算是前期的試驗,目前效果還不錯,利用羊來除茶園的草,這樣我們就少一點人工下去,那也少一點化學品下去,對,對整個土壤來講也是健康的。

老埤農場農務股長 蘇琛竣(左)

 

我們有養羊,想要用羊來解決草的問題,然後羊的大便也有有機質,所以肥料也可以省一些,也是在創新的格局這樣。

 

台灣農林更是第一個從以色列引入自動化滴灌設備的種茶業者,茶園裡布建的黑色塑膠管,不說你可能不知道,相較於傳統栽種方式,能省下70%用水、50%肥料。

台灣農林技術研發部經理 陳正仁(右)

 

除了給水還能給肥,給肥就是,我們用精準的給它一些肥料跟水分,像一般我們噴灌的話,就是大批一直灑下去,就沒有辦法很精準每一棵茶樹要給它多少水分,所以我們這裡面都有插水分感測器,感測器可以控制說,這塊地要用多少的水,它就會很精準,一小時要給它多少水,所以說這很省水,又很精準。

 

這套花了2億元建置的滴灌系統,滴灌帶總長2632公里,可以繞行台灣2.3圈,讓老埤農場輕鬆度過今年台灣旱災嚴重缺水的危機。

台灣農林茶業處長 鄧志民(左)

 

這個是我們的Pump station(泵站),是我們整個滴灌系統的心臟,從這個地方把水跟肥料直接帶到田間的滴灌帶,這個農場總共有兩千六百多公里長的滴灌帶,也就是從這裡,農場這裡可以直接拉到日本北海道,有那麼長。

 

已經很省水、省肥料的滴灌系統,在農企業的管理法則裡,竟然還有更省的用法!

台灣農林茶業處長 鄧志民(左)

 

我們白天來準備這些水、準備肥料,準備好了,白天不灌溉,要到晚上十點半到隔天早上七點半才灌溉,因為晚上十點半之後算離峰用電,電費比較便宜,比較少人用電,所以當它灌溉的時候,大家在睡覺了,這個自動無人化的系統自己會自動灌溉。

 

就連茶園的噴藥防治,也是用無人植保機,透過科技管理提升茶園經營效率。

老埤農場植保組操作員 張淳鈞(右)

 

它主要作用就是像我們一般就是病蟲害,噴藥,像是肥料、液肥,或者是現在有比較新的機型,它也可以灑粒肥或者是播種這樣子,因為它的作業速度比較快,所以它的時間、效率也可以縮短。人工也可以節省。

老埤農場植保組操作員 范元奇(右)

我們一天的工作量最大是可以排到一個晚上飛到50公頃的面積,就跟以前可能傳統施藥,或者是可能噴藥車的噴藥,比起來我們無人機的效率可以提升很多。

 

老埤農場茶園導入機械化、自動化、數位化,可說是台灣數一數二的智慧茶園,帶著台灣茶產業邁向革新的里程碑。不過,也有人質疑屏東這麼熱,怎麼種得出好茶呢?但絕就絕在這裡,老埤農場鎖定的是商用茶市場,也就是手搖杯、罐裝茶、茶包等只需沖泡一泡的客戶,完全將劣勢化為優勢!

台灣農林茶業處長 鄧志民(左)

 

台灣一般老一輩喝茶比較習慣喝高山茶,高山茶葉肉比較厚,果膠質比較高,可以泡個五泡、六泡、七泡,家戶大概是用是這個方式來認定茶的品質,那我們平地的茶,像尤其屏東這邊種的,它泡不了那麼多泡,它這個對它來講是劣勢,但是這邊做的重發酵茶,滋味來講,是比北部做的都還有優勢,因為它日晒的時間比較長,它生長速度也比較快,那我們的客人只泡一泡,所以對於我們的銷售來講並沒有影響,

老埤農場製茶組主任 洪晨峰(右)

 

我們其實要考量傳統的製茶技巧跟經驗,那我們面臨的是大量生產,我們會希望這兩方是可以結合的,達到不同市場的需求,譬如說飲料市場、以及風味上面的市場需求,能夠兩全其美的狀態,當然是最好。

 

不過屏東內埔不是傳統茶鄉,想要找製茶好手,那可真是難上加難,

老埤農場製茶組主任 洪晨峰(右)

 

因為這裡是全台最大的茶園,產值是需要很高的,但是因為量體大,所以我們在人力的部分上面還是有些許的短缺,因為畢竟屏東不是茶鄉的縣市,

台灣農林茶業處長 鄧志民(左)

 

因為這個地方內埔鄉,本來沒有茶這個產業,所以我要在這邊找製茶的師傅,找不到,所以我一些師傅都是從北部找來,來教授當地的人。

 

建置台灣前所未有的大型自動化製茶廠,挑戰也不小,老埤農場其實一直在不斷滾動式中調整腳步。

台灣農林茶業處長 鄧志民(左)

 

綠茶廠或者是紅茶廠別的國家都做很大,但是部分發酵茶的工廠,譬如說做烏龍茶、做東方美人茶這些的工廠,大概沒有自動化的,沒有自動化的,那我們要建置的是這部分,發酵茶的工廠,那以台灣茶來講的話,這些部分發酵茶是我們的特色,沒有人做過這個部分發酵茶廠,因為它裡面要日晒、要室內萎凋、要浪菁、要小浪、要大浪、要發酵,工序很複雜。

 

 

老埤農場目前種有四季春、青心大冇、阿薩姆、金萱、台茶十七號、紅玉等多種茶樹,好錯開時節,連番製茶,目前除了是連鎖手搖茶飲店的供應鏈,農企業也推出聯名茶飲,企圖打出自家品牌名聲外,也要台灣茶與食安畫上等號。

台灣農林茶業處長 鄧志民(左)

 

主要是要讓消費者來熟悉,知道說農林老埤農場做出來的茶,味道怎麼樣,所以我們在超市可以看得到,看得到我們的產品,大家消費者可以喝看看。

 

 

也有支持「台灣茶」的客戶上門,並指定茶款,實際上市後,也深獲消費者青睞。

手搖杯茶飲店業者 李宏庭(右)

 

我們有不錯的牛奶,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再跟台灣的一些農業或是這種小農經濟去合作,所以我們就開始跟他們去試茶,還有討論,看能不能做出最好的牛奶跟最好茶葉的搭配。整體來說消費者的反應還滿不錯的,就是因為其實我們選了滿久的,我們最後使用手採的紅玉,這支茶葉其實是滿突出的。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台灣農林是台灣在地的百年製茶廠,也是少數上市的知名製茶公司,這些年台灣茶葉內需市場成長,台灣農林也前後投入了20億元重資轉型主打食安,企圖以老埤農場智慧茶園的產量,補足內需市場需求,更帶領台灣茶產業再升級。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