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森林資源豐富,日治時期的樟腦開發產量,一度高達全世界的80%,1905年,日本為了拓展全台樟腦經濟,由北往南移到高雄六龜地區,設置了「台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並召募大量勞力到深山焗腦,當時許多在桃竹苗地區,生活艱困的客家人,也南下投入生產,不過隨著樟樹大量砍伐,合成樟腦問世,這項產業已經徹底從六龜消失。
今年80歲的鍾照明,示範過去開採樟樹的動作,手腳還是很靈活。

[六龜居民
鍾照明]
鏟成這樣子(碎片)再去蒸籠,去蒸,那個樟腦油,這個就是樟腦油,這種樟樹片,10袋麻袋才可以做一桶的油,一桶那個時候大概,18公斤到20公斤而已。

[伐木業者
朱文通]
他們是在那邊蓋工寮,於是把那個附近,工寮附近的那個樟腦,把它榨,榨油榨掉,油,榨出來的油是,百姓是,用一種人工的搬運,用那個腳踏車帶到市面來。

「樟腦」是無煙火藥的重要配料,也是人類發明第一種合成塑料,「賽璐珞」的基本原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歐陸諸國為了提高戰力,從日本進口大量樟腦,製作無煙火藥,到了1916年,從日本外銷出去的樟腦製品,已接近1千萬公斤,其中有8成來自台灣。

[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林文智]
1870年左右的時候,科學家發現它可以做一種無煙火藥,那當然那個時候就變成,它是軍事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來源用料,那另外一個就是說,它可以做成早期的我們說,其實人類第一次合成的塑膠啦,我們稱為賽璐珞。

樟腦是重要工業原料,又具備戰略用途,日本在治台時期,看好樟樹帶來的經濟價值,在全台各地廣設「樟腦督察出張所」,召募焗腦工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2歲的鍾照明,跟隨家人,從新竹一路南下到六龜落腳,自小和父兄上山焗腦的經驗,讓他見證一段,殖民時期的經濟發展。

[六龜居民
鍾照明]
我們來到那邊的時候,我才2、3歲,人家用菜(竹)籃挑,挑過來這邊這樣,我們又沒有從外面來,我從那邊一直再遷移遷過來,在那邊做,做到我8歲,做到8歲還是日本時代,我才從那個地方(樟山)出來六龜,讀一年級。

[文史工作者
吳憶萍]
這邊的移民客大概都是桃園、新竹、苗栗這三個地區,那聽說就是因為,伐木它需要有經驗,然後所以就是,伐木的老闆就從北部,我剛講的那幾個地方,開始去找他的伐木工人,然後一路帶下來到六龜來討生活。

大批勞動力投入焗腦的產業,為日本帝國帶來豐厚收入,但在20世紀初期,瘧疾普遍流行,一旦染上性命難保,當時有許多工人因為害怕染病,最後還出現毀約逃回家鄉的情形。

[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林文智]
1900年左右,甲仙那邊就也發生了說,非常嚴重的一個瘧疾的疾病,那一陣子非常的嚴重,那像,那時稱日本為內地人,內地人的這日本人來這邊採樟腦,大概70幾個人裡面就有一半死亡,從新竹州來的一些腦丁、腦長,大概有,因為有簽約他們必須在這邊
依合約規定採腦,但是因為瘧疾太嚴重了,所以大概有1500多人就毀約,就逃走。

樹高3公尺,以橢圓葉片對生方式成長,這種綠葉喬木,是原產南美洲的金雞納樹,日本政府為了解決瘧疾,對焗腦經濟的影響,決定在1926年透過京都帝國大學,在六龜扇平山區,大面積種植金雞納樹,並提煉出「奎寧」治療瘧疾,同時也因應,南中國和南洋戰場需求,提供解藥給官兵治療,今年83歲的潘莊錦屏,當年也參與了金雞納樹的製藥。

[六龜居民
潘莊錦屏]
搥打金雞納樹的皮,把它搥打下來,(搥打下來有很難搥打嗎?),不會很容易搥打下來。

[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林文智]
六龜有很多的瘧疾,是很嚴重的疾病,那時候我們會取(金雞納)樹的樹皮,來萃取『奎寧』,那這個奎寧,就可以治好瘧疾這個疾病,所以那個時候,京都帝國大學在這邊,大概有8萬4千公項的林地,是來專門做這方面的研究,森林相關的,當然最主要的是樟腦跟金雞納樹。

1916年至1924年間,日本人在台灣進行樟樹的「每木調查」,記錄全島樟樹有180萬棵,然而歷經30年的大量砍伐,有「樟腦王國」之稱的台灣,最後也不敵樟樹量銳減,以及合成樟腦發展,讓「焗腦」這個名詞成為六龜的歷史記憶。

採訪/撰稿 曾宏智
攝影/剪輯 曾宏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