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書店越來越企業化、連鎖化,獨立書店雖然不是太多,卻因為各自的特性,成為台灣特別的風景,也成了城市文化的指標。在台中,有一間知名的獨立書店「東海書苑」,十八年前撐不下去,就要結束營業時,當時正在念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的廖英良,覺得大學旁不能沒有這樣的書店,於是開始找錢、找朋友接手,一下從學生身分,變成了書店老闆到現在,一起來認識廖英良,和他的獨立書店。雖然對自己店裡的書如數家珍,不過有時候,還是得像這樣東翻翻西找找,而眼前的這個書架,開店至今陪伴了他十八年。

[東海書苑 老闆
廖英良]
這個書架,其實它幾乎已經是東海書苑的象徵,因為在我接手東海書苑的時候,它就已經在了,而且它是最早,就是開設東海書苑的人,他自己做的一個書架,所以,這個書架最起碼已經有廿五年以上的歷史。

[讀者
趙品瑄]
因為這邊,第一個可能是因為有喝的東西,有咖啡嘛,然後它咖啡又很好喝,然後再來就是,因為我覺得,書圍繞在旁邊的話就更有讀書的感覺,對,然後比較有書香的感覺,然後又很安靜,那因為像圖書館可能,大家,一些東西可能會鏗鏗鏘鏘,很吵。

煮咖啡,提供愛書人一個讀書、買書的環境,如果書店也是一門生意,那麼他一直都是在商、而不言商!四十五歲的廖英良是雲林崙背人,小時候很會讀書,一路從師大附中念到交大資訊工程系,但是他一進大學,很快就發現,資工這條路不是他想要的。

[東海書苑 老闆
廖英良]
我從大一之後,在我的書架上面,就已經看不到資訊工程的書了,就是你會看到很多那個什麼,志文的書啊,那些小說啦,或者是一些,可能它有一些哲學性的書籍。那其實整個在大學的時間裡面,大致上對我自己來說,大概,時間都花在,就是思考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樣的事情,這件事。

也許是讀高中時就離鄉背井了,小時候住崙背鄉下時,沒有人告訴過他,自己是詔安客,他會找回認同,其實也是跟自己想念的人文書籍有關。

[東海書苑 老闆
廖英良]
我後來,其實,還是真的因為接觸了這些人文學科,然後呢,開始聽到人家說,其實在雲林一帶,有很多是所謂的詔安客,然後我才回頭去看,然後才發現說,其實我們那個堂號寫清河的,原來都是屬於詔安客。

將近廿年前,是台灣資訊科技產業起飛的年代,當年他很有機會成為科技新貴,科技廠還開出高薪聘請他,沒想到他一點興趣都沒有,反而回鄉和父母商量,改念社會科學,這個決定,讓他生根台中。

[東海書苑 老闆
廖英良]
因為資訊工程嘛,在當時要找工作其實還滿容易的,就是我當時找第一個工作,他就是開了一個,所謂四萬六千元的起薪給我,可是自己還是覺得說,並不希望把自己的生命,就放在這樣的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後還是回去跟家裡人商量。

現在的東海書苑,在台中國立美術館的綠園道旁,其實當年從東海大學旁搬出來,第一個位置,是先搬到中港路上一間知名地標酒店旁,和咖啡店複合經營,沒想到大馬路旁的車潮讓人心更浮躁,搬到美術館旁過後心才沉靜下來。

[東海書苑 老闆
廖英良]
第一個是先搬到中港路,就在台中很有名的地標,酒店的附近,那我們在那邊待了大概兩年半的時間,但是最後,覺得書店在那個地方不是適合,坦白說,不是酒店,而是中港路,因為它車流量很大。

書店,並不是個賺錢的行業,賣書賣了十八年,廖英良並沒有賺到什麼錢,堅持下去的理由,可以從店裡各式各樣的海報看出來,就是他一直想為社會做點什麼,這也是獨立書店存在的意義。

[東海書苑 老闆
廖英良]
我覺得,所謂的獨立書店,大概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地方,第一個就是說,它銷售的書籍,基本上並不以市場,就是說,這本書的銷售量好不好來作為它擺放的一個原則,而是以我們自己本身覺得,哪些書是值得推薦給消費者,推薦給顧客去閱讀的。

相較連鎖書店,甚至於文具行,他一直認為,像他這種獨立書店,是要提供給社區一個閱讀交流空間,而且各地應該都要有這樣的風景,但是他看見台灣這些年來,只聽說有倒閉的,新書店很少很少。

[東海書苑 老闆
廖英良]
就是現在年輕的消費者,他們透過網路購買這個部分,其實是比較普遍的一種方式,那因為書的利潤真的很低。就是它所得到的利潤,大致上,如果在夏天,恐怕連電費都不見得繳得起,所以你勢必必須要透過一些別的東西,然後來取得利潤,來讓這個空間可以繼續存在。

從理想,實踐成為實體書店老闆,但與其說開店是為做生意,不如說是藉著書店推展他所堅持的理念。如今這家獨立書店並不孤獨,
還成為中台灣的運動基地。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