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池上的大坡池是國家級濕地,據鄉民說,最大時面積超過百甲,根據日本明治時期的文獻紀錄,則大約56公頃。但在土方淤積和過多人工建設下,大坡池縮小成2公頃,再加上錯誤的政策引進了外來物種「大憨蓮」,不但逼退了原生種的白荷,也讓許多水下生物因為缺氧而無法生存。在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關切下,目前大坡池正在進行減法工程,逐漸回復到28公頃的水域面積。硬體設備可以砍掉重練,但面對除之不盡且種類越來越多的外來物種入侵,卻是公部門和地方人士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池上的大坡池是花東台縱谷沿途最大的天然湖泊,由於魚蝦豐富,在1950年代以前,池上仍是典型的魚米之鄉。

[池上居民
何日讓(客籍)]
那時候你就拿一個那個,那網子有沒有,一撈就,就差不多一餐了。

[便當業者
劉美子]
就我知道的,有鯉魚,有鱔魚,還有那個,那叫什麼魚我都忘記了,對 鯽魚,對對對,鯽魚這些都很多,(所以家裡沒有菜的時候就去大坡池撈就對了),一般的人是啊,用撈的比較快,用釣的比較難。

早年在火車站叫賣的池上飯包,裡面沒有豬排雞腿,招牌就是來自大坡池的魚蝦做成的甜不辣。

[便當業者
劉美子]
物資比較欠缺的時候,裡面有豬肝,豆腐乾和瘦豬肉,薄薄的一塊,還有蛋,就是放蔥下去,煎好,打散,煎好,捲起來,就切成一圈,一圈,一圈這樣子,薄薄的鋪下去了,再加一個這個蝦子,炸的,就是這樣。

[池上居民
何日讓(客籍)]
那個甜不辣有沒有,就是那個小蝦,那就是,那現在就是有人在講說,看誰有辦法,有辦法復育那小蝦。

日治時期至光復後,以大坡池為生的漁戶大約有30戶左右,這座池子是百餘人的生計來源,漁舟點點是這裡的日常風景。

[便當業者
劉美子]
以前有竹筏、有船,對,讓人下去玩這樣。

在喇密特「千歲」團員,帶來的阿美族的歌舞開場之後,池上大坡池的第16屆竹筏賽正式開始。

[池上鄉 鄉長
張堯城]
在百年前,池上人很多依賴大坡池為生,因為大坡池有很多魚、蝦,菱角,很多水生植物,然後先民呢,都用竹筏,划到這個水池中間呢,去捕魚啊,撈蝦啦,所以說大坡池以前有很多的竹筏,那後來淤塞以後呢,就很少了,所以在民國92年,我們就開始恢復這個傳統竹筏的這樣一個活動,有辦那個竹筏比賽,已經到現在已經第16個年頭了。

竹筏賽如今已經是池上鄉重要的慶典活動,每年都吸引了許多觀光人潮,也帶動了地方產業。

[池上居民
黃淑敏]
我們台東這個地方,因為沒有大的工廠沒有什麼,我們當然就是以這個推動觀光為主,就希望有更多的遊客,來到我們池上這裡,所以我們就盡量的用辦活動來吸引更多的好朋友們,來到我們池上這個地方,在地的一些小農,農特產品,還有一些我們精緻的手工藝品,希望呢,都能夠透過辦活動,然後讓大家來認識我們池上。

[池上居民
許家楨]
行銷方面其實,還是店家出來擺,還是可以讓大家都可以看到,因為會有在地人啊,會有觀光客,對因為有一些在地,不一定知道說,欸,其實街上有開了很多店這樣子,對,所以還是其實有幫助的。

今年更是盛況空前,有來自台北、高雄、花蓮、台中20個隊伍共同來競技。其中有人只是志在參加,划著玩的。

[快樂農夫隊
陳秋琴]
我們已經參加今年是第2年,所以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今天滑多少,速度是多少),輸3分01秒88,(我剛剛有聽人家說差一點就贏了,是誰說),是我說,自己說,自己覺得,(你好意思說差一點就贏了),我們差那個去年總冠軍,沒有差多久,我們緊咬在後。

當然也有遠從高雄來的練家子,來比賽拿獎金順便渡假。

[船老大隊
江士偉(客籍)]
我們今年是第4次來這裡參加這個竹筏比賽,(你們拿了幾屆冠軍了),喔,我們拿了4次,(所以你們是來A錢的嘛),這裡最有名的是池上米,所以我們每次來都會,都會,都會來用這裡的獎金去買一些這裡的米,(為什麼不要把錢帶回去),促進這裡的觀光啊,對不對。來這裡玩,這裡的東西又好吃,又風景又好。

來到大坡池划竹筏,空氣好,又有美麗的荷花相伴,對於外地來參加比賽的人看來,既清閒又別有一番風味,沒想到這荷花卻讓當地人傷透了腦筋。

[池上居民
黃淑敏]
你看到呢,這個很大片的一個荷花,在早期的時候荷花很少,那我們就希望呢,讓這個景色更漂亮,所以我們就引進了一些外來的荷花來種植,哇,沒想到它的繁殖很快,而且它是一下子就釘到那個土裡面去,所以當我們發現它越來越多,會去影響到我們的生態的時候,我們想要稍微把它,把它減少喔,但是呢,我們有不能用農藥來毒它,對,所以我們就用人工來剷除,用人工來剷除,我們是希望就是,不要呢,去影響到我們這裡的這個生態啦。

原來92年鄉公所在舉辦竹筏季的時候,為了幫大坡池增添色彩,引進了粉紅色的「大憨蓮」,不料這外來物種卻藉著強勁的生命力,占池為王。

[池潭源流協進會 成員
簡淑瑩(客籍)]
鄉公所呢,就,就在大坡池這邊種了荷花,只是呢,它們那時候種是種那種,我們講的那個大憨蓮,那就是外來的,而不是原來大坡池原有的那個白荷,那這種呢,外來的荷花是有一個擴展的領域,速度非常快,那我稱這種都叫做強勢外來種。

每年5月到9月,正是荷花綻放的季節,此時,來到大坡池的遊客都會忍不住讚歎,好美喔!殊不知這是當地環境難以承受的負擔。

[池潭源流協進會 成員
簡淑瑩(客籍)]
我告訴你,真的,所有的觀光客看到只要是花都是美,包括我們鄉親,他偶爾來他看到,講實在話真漂亮,可是我們還有很多的鄉親已經開始感受到,不是只有我,他們常常散步,看到這個荷花的那個霸性,那個擴展性的時候,就會說,唉呦 這下怎麼辦,大坡池的水會不見了,是不是會跟以前又淤塞了。

10多年來,荷花擴張的面積到底有多寬,我們從空中鳥瞰,除了最近為了竹筏賽清出的水域之外,處處可見占滿水面的荷花。

[池潭源流協進會 成員
簡淑瑩(客籍)]
我們早期種的時候是在東邊那裡而已,而且只有小區塊,可是呢,它是一個走莖,走莖完之後呢,再加上它的蓮蓬,種子下去它的發芽率很高,因為它的快速呢,是從原來小小的,然後隔年呢,是一倍,第二年一倍,然後第三年呢是2倍,第4年呢就4倍了,所以呢,在空照圖裡面呢,幾乎是水域面積的一半都被荷花整個占住了。

[池上鄉 鄉長
張堯城]
把蓮花圈養在一個固定的區域,那其他地方的話就要那個砍除掉,也就是說讓遊客也可以欣賞到蓮花,但是不要讓它面積太大,又影響整個大坡池的生態這樣。

荷花鋪天蓋地伸展,直接排擠了原生物種,紅辣蓼的生存空間,同時也一步步的扼殺大坡池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池潭源流協進會 成員
簡淑瑩(客籍)]
其實紅辣蓼呢,在大坡池,就是一個原生的水生植物,而且它是一個很,很友善的,它對生態環境沒有很大的一個(影響),然後再加上,它可以讓這些水鳥,可以在裡面棲息,所以它本身呢,就形成了一個很好的一個環境優勢,荷花它的葉子一出來之後呢,底下沒有其他的植物生物,因為它把整個的光線都遮住了,光線遮住之後呢,其他的水生植物是沒辦法在那邊生長,這個水質是優養化,就是說裡面的營養源太多,缺氧,所以這個魚就會,牠,牠沒有氧不能呼吸,所以牠要不斷地往上跳。

除了「荷災」,2011年的濕地調查,在大坡池發現了更多外來物種的入侵,衍生更多的問題。

[池潭源流協進會 成員
簡淑瑩(客籍)]
巴拉草,它也是很快速進來啊,然後進到這邊來呢,它事實上就會影響到其他原來的物種,還有很多啦,包括那個,大萍,布袋蓮算是早期,但是已經治得了了,這是植物的部分,那魚類的部分更是可怕了,那水族箱裡面養的那個吃青苔、垃圾,我們講的垃圾魚,這麼小隻而已,我來放生啊,確實啊,在這裡可以這麼大隻,你很難想像。

而傷害大坡池的,除了強勢的外來物種之外,還有地方政府為了發展觀光,不斷加諸大坡池的硬體建設。

[池上鄉 鄉長
張堯城]
20年前我剛講,它不是很多淤積嗎?那過去呢,它的設計想把大坡池,型塑成一個遊樂場,什麼自行車道啦、露營區、籃球場,結果那些東西它就堆了人工島。

[池潭源流協進會 成員
簡淑瑩(客籍)]
大坡池呢,它當時的思考就是要有硬體,做觀光嘛,所以呢就客土,這邊堆置了兩個我們俗稱的A島跟B島,大坡池就像一面鏡子那麼漂亮,沒事就拿了兩個,牛糞,放在那邊,他很氣憤你知道嗎,另外我們的鄉親就說,這麼漂亮的為什麼還要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就是形容這兩個島。

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建設,的確為大坡池帶來了觀光人潮,但災難也隨之而來。

[池潭源流協進會 成員
簡淑瑩(客籍)]
讓鄉民感到很反彈的就是,我講的那個蜈蚣車,蜈蚣車照理講,它是屬於人家遊樂區裡頭的,不能夠上路的,可是它就大剌剌的,在我們的路上,農用路上,它是可以S行的,然後後來就退出了,竟然到大坡池來,然後在停車場的空間,在那裡玩,一對、兩對在那邊互動,這變成他們家的遊樂區,可是我們普遍的鄉民是很反感的,(就覺得是在消費地方)。對啊,地方上是被消費。

不忍家鄉被消費,希望力挽狂瀾,2000年一群關心大坡池的民眾集結起來,成立了池潭源流協進會,從種樹展開救援活動。

[池潭源流協進會 成員
簡淑瑩(客籍)]
公部門願意讓我們去認養的時候,我們第一件事情就是讓小朋友來種樹,那誰要帶他來,爸爸、媽媽嘛,阿公、阿嬤嘛,所以,因為了種一棵小樹全家來參與,我們就用這樣的方式啊,真的很棒,所以就開始帶動了,帶動這樣子之後,就池上人開始關心了,好 水柳也開始種出來真的是成蔭了,公部門就知道種水柳。

7年之後鄉公所開始從善如流的種樹,但有些政府部門似乎沒有學會教訓,以消化預算的方式在池畔種樹,再度傷害環境。

[池潭源流協進會 成員
簡淑瑩(客籍)]
我們的鄉親開始進來發現到,為什麼種了這邊莫名其妙的樹,然後我去問鄉公所,鄉公所說,我們也不知道啊,這是中央種的啊,原來是水保局啊,就是為了消化預算,種樹,我們知道種樹是好,問題是你要種對的樹在這裡啊,你種了一大堆不相干的樹最後是什麼,死給你看嘛。那還有曾經呢,大坡池有一排很漂亮都那麼粗的水柳,就眼睜睜的看著,為了施工方便,怪手就把它整排(挖掉)。

簡淑瑩說,沒有不好的植物,只有錯誤的政策,在地方人士多次和公部門溝通之後,2014年鄉公所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減法工程。

[池潭源流協進會 成員
簡淑瑩(客籍)]
從成立社團,開始認養,公部門也願意說好,你們來試試看,所以我們也很感恩有公部門讓我們協助,然後大坡池它真的是用半條命,因為當時的產業需要所以大量的土方把大坡池幾乎淹沒掉了,不見了大坡池,剩下不到2公頃的水域面積,到後來因為有工程進行,開挖嘛,很好,水域面積出來了,可是呢,這中間又有一些不當的,不適合的硬體在裡面,後來發現到這硬體也真的不適合,我們又繼續努力跟公部門,好 觀念OK了,因為不同的時空背景,那我們再作減法工程。

除了減法工程,池潭源流協進會開始更積極的要將大坡池原生物種白荷種回來。

[池潭源流協進會成員
簡淑瑩(客籍)]
這是張校長他一直發起,因為,他很關心大坡池的環境生態,也是我們協會裡面的人,所以呢,就找回來就開始種,可是它(白荷)很辛苦,因為它畢竟就是比較溫馴一點,那我們一般講的那種荷花呢,它就太霸了,所以我們前面就可以看到,我們很認真的種的白荷,雖然已經還是有在開花,但是那個大憨蓮呢,就一直在搶,而且那勢力範圍非常的大。

簡淑瑩說,決策者對環境瞭解太少,訂定政策又太過倉促,讓許多善意適得其反。硬體設備可以砍掉重練,但面對種類越來越多的入侵物種,一不留心,就可能除之不盡。他們希望透過教育,讓更多人瞭解大坡池,逐漸回復大坡池原來的面貌,將這裡營造成多樣生物能在此棲息的生態公園。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